<p>卫星化工厂简史</p><p> </p><p> 卫星化工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在皖南建设的“小三线”军工单位。代码5355厂,地址 东至县建新公社,邮址 东至县302信箱。</p><p> </p><p>背景</p><p>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美国的军事威胁,中国两面临敌,国家安全形势异常严峻。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毛主席指示,作出了“三线建设”战略部署,上海随后也开展了“小三线”建设。</p><p> 根据中央“六九一”会议规划,1970年1月,化工局设立后方管理处,对外又称上海市“五〇七”工程指挥部第四分部,孔筠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兼任第四分部指挥。</p><p> 1970年4月13日会议决定建设化工火炸药基地,抽调精干人员,建设后方小三线。</p><p> 1970年6月3日,化工局决定在安徽东至县定点破土动工,在香隅区,跨合镇、建新、香口等3个公社,建设一个以红星、卫星、金星3家炸药厂为主体的上海市后方化工区。</p><p> 一声令下,以染化十一厂、化工机修总厂为包建单位的化工系统支内职工、浙江籍支农职工,以及应届中专技校和代培训初中毕业生的卫星人,坚决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号召,毅然打起背包告别大上海,远赴千里,到穷山僻壤的山沟沟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开山铺路,挖沟架桥,一幢幢工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连接贯通,装运设备,打通生产线,在最短的时间内开车成功,拿出了合格产品;他们舍弃繁华,背井离乡,扎根山区,以厂为家,献出了人生最好岁月和青春年华,有的还流血负伤,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在那炽热如火的建设年代里,充分体现了卫星人的“国家为先、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小三线”精神,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谱写了重彩浓墨一页。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p><p> 向当年的老军工致以崇高敬礼!</p><p> </p><p> 卫星化工厂(规划)精制棉1050吨/年(1977年投产);硝化棉1500吨/年(1977年投产);单基无烟发射药1500吨/年(1977年投产);乙醚300吨/年(1977年投产);装药铁木箱(60公斤装)2.5万套/年(未建成投产)。</p><p> </p><p> 截至1982年,基建投资累计数2222.30万元,固定资产数2271.8万元,占地面积400亩,生产性建筑面积23464平方米,非生产性建筑面积21275 平方米,合计44739 平方米。</p><p> 有职工1210人,其中固定工 1088人,支内人员 115人,大集体 7人。有工程师 12人,技师 1人,助工 16人,技术员 7人,合计36人。</p><p> </p><p>过程</p><p>(一)初创基建期</p><p>(1)1970年下半年起,由包建厂上海染化十一厂顾华清、陈福泉和化工机修总厂张振国、赵观玉等带领包建厂支内人员包括染料公司所属各厂的支内人员,以及少量学校分配毕业生(二军大、公用事业学校、机关事务学校、市化校、部化校、服装技校)第一批进山。白手起家,从当地水库取水,柴油机发电,住“干打垒”,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主要工作是勘探、规划、布局以及协调地方关系,抽调东至县青山、张溪、胜利、大渡口等几个乡的民兵连数百名人员全面铺开土建工程。</p><p> 协作单位有:市建二公司208队、安装公司3队、683运输队、水文二大队、医疗小分队、260通信站、703供电所……</p><p> </p><p>(2)1971年5月到年底,在上海、辽阳、西安实习的生产岗位人员陆续进山,工房逐渐建成。</p><p> </p><p>(3)7月13日,青山连一民兵查哑炮被炸伤,后抢救无效死亡,姓名不详。</p><p> 9月26日厂里卡车在建东翻车,8人受伤,方荣富师傅尤重,不久后因高血压症引发脑溢血去世。</p><p> 9月30日厂里运货车在祁门附近压死一名解放军士兵肖永祥,作为抚恤的一部分,后来将其妹招工进卫星厂。</p><p> </p><p>(4)1972年起,生活区的新公房全部建成,包括:食堂、招待所、4栋集体宿舍、小卖部、理发室、浴室、供水间、图书馆、篮球场以及23栋家属宿舍,稍后办公楼和医务室也相继落成。从此彻底告别了“干打垒”。</p><p> </p><p>(5)到1972年底,卫星厂投资总额1810万元,累计完成991万元(包括路桥),占54.75%;土建面积39609平方,累计完成35822平方,占90.43%。生产车间均已建成,设备安装正在进行,工人已在接受培训。</p><p> </p><p>(6)1973年6月全厂正式通电。</p><p> 为解决职工家属生活上的“后顾之忧”,9月18日卫星厂职工子弟小学开学。幼儿园也相继投入使用。</p><p> </p><p>(7)到1973年底,卫星厂土建基本完成,年产1050吨精制棉生产线设备、工艺管道安装已完成50%,年产1500吨硝化棉生产线设备、工艺管道安装已完成90%,年产1500吨单基发射药车间设备、工艺管道安装已完成95%;总体工程安装已基本结束,有职工865人。</p><p> </p><p>(8)该阶段的厂领导机构还是“筹建领导小组”,成员有:染化十一厂顾华清、陈福泉、叶菊汉、范纪明、化机总厂王德明、赵观玉、张振国、(吉连友军代表)等。</p><p> 上海办事处(南昌路203号,负责人周蓉初)担负繁重的联络运输任务,调度安排将大量的设备材料、生活用品以及人员源源不断地从陆上和水路运进山里。</p><p> </p><p>(二)试车生产期</p><p>(1)1974年11月初,300名无定向培训的70届、72届中学毕业生进山。大大增加了职工队伍。</p><p> </p><p>(2)11月中旬,中共卫星化工厂党委成立,上级调派杨纪元同志来厂任书记。</p><p> </p><p>(3)同时宣布,根据上级决定:五车间(机修车间)划出,成立长江化工机修厂。</p><p> </p><p>(4)1975年9月4日,二车间试车成功,造出产品。</p><p> </p><p>(5)9月19日卫星化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p><p> </p><p>(6)到1976年8月,卫星厂已经完成37高单基发射药的化工试车,正在进行硝化棉和57高单基发射药的化工试车和鉴定批试制工作。</p><p> </p><p>(7)1977年4月10日,经三车间打炮试验成功,首次生产出了合格产品。</p><p><br></p><p>(8)据有关资料统计,1977—1979年,卫星化工厂生产火炸药1233.52吨,其中57单基发射药92.82吨,11/7品号单基无烟发射药1140.7吨。</p><p><br></p><p>(9)1978年,吴健赓同志从龙江水厂(书记兼厂长)调入卫星化工厂任厂长。</p><p><br></p><p>(三)调整交接期</p><p>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国家的外部环境和安全形势发生根本改观。“小三线”建设和生产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艰难调整。</p><p> </p><p>(1)1980年底,宣布卫星化工厂为调整单位,搞军转民。为了救活工厂,曾多次努力制订军转民品生产的方案,但终因投资大、成本高,无经济效益,难以上马。</p><p> </p><p>(2)1981年10月,市府(81)第213号文件转发中央军委、国务院国防工办通知:因厂址不当,客观条件太差,生产和生活都很困难,难以继续维持,列为本市小三线第三类,决定撤销卫星化工厂军工厂建制。</p><p> </p><p>(3)此后,后方化工公司搞多种经营活动,组织所属厂各类人员劳务输出,借调回上海化工系统进有关工厂做临时工,组织技术工种承接设备安装和设备制作加工业务;利用起重设备和技术力量,承接起重安装业务;发挥各厂车辆作用,搞运输业务等,创收500多万元。</p><p> </p><p>(4)此时,由于大部分职工已回沪待工安排,只留很少人员留守山里,工作重心转移到驻沪办事处(思南路30号)。</p><p> </p><p>(5)1982年9月,一车间104工段有一根水管漏水,在电焊补漏时发生爆炸,三名浙江籍职工:电工戴定财、李水敖和实习电焊工张某某身亡。(涉嫌违章,但也和当时下马撤离时,人心涣散管理松懈不无关系)</p><p> </p><p>(6)1983年10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小三线调查组实地调查研究后,认为后方化工区远离上海,运输线长,交通不便,成本大、困难多,继续在山沟里搞民品生产,没有生命力,难以立足生存。</p><p> </p><p>(7)1984年,市委和市府根据全国“小三线”会议确定的方针政策,结合上海“小三线”的特殊情况,研究制定了“小三线”的调整方针政策。根据全国小三线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实施意见”,于1985年1月28日与安徽省达成关于上海“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协议。根据协议,后方化工区无偿转交给东至县人民政府。后方化工公司所属厂、校都成立了调整交接领导小组,化工局成立小三线的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商议和调整交接事宜。历时3年,正式会议达30多次,于1988年10月顺利完成交接工作和留皖人员的安置工作,原沪籍职工按政策回沪安置。</p><p> </p><p>(8)卫星厂也相继成立移交小组,陈福泉、张兆其、陆炳源、吴世泉、叶菊汉、周蓉初、陆发祥等领导于1985~1986年先后多次返皖与东至县接收小组会商最终顺利完成交接工作,并妥善做好本厂留地(征地工)人员的安置工作。</p><p> </p><p>(9)卫星化工厂后期领导名单:(1984~1988)</p><p> 党委副书记 陆炳源、张兆其</p><p> 副 厂 长 陈福泉、江乃震、黄云</p><p> </p><p>尾声</p><p> 卫星化工厂二车间单基发射药(150吨/年)设备卖给外省市军工单位。</p><p> 一车间精制棉(1050吨/年)及硝化棉(1500吨/年)曾于1987年与泸州化工厂合作复产,改厂名为沪东化工厂,后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于1989年停产。</p><p> </p> <h3> 以下图片一部分是当时的留影,其余为2017年拍摄的卫星厂旧貌以及来自网上的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卫星厂坐落在周山水库边上,每个山坳里建一个车间。</font></h3> <h3><br></h3><h3>左边白色的工房是一车间的化验室</h3> <h3><br></h3><h3>二车间的办公室</h3> <h3><br></h3><h3>三车间的弹药封装、测速测压的工房</h3> <h3><br></h3><h3>木工车间</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防腐蚀工房</font></h3> <h3><br></h3><h3>厂部中心理化室(808)</h3> <h3><br></h3><h3>长江厂分出去后,卫星厂另外造的五车间(机修车间)。</h3> <h3><br></h3><h3> 这是如今唯一还在被当地人出租,用作机械加工的厂房。</h3> <h3><br></h3><h3> “安全生产”、“自力更生 勤俭建国”标语,是卫星厂人当年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h3> <h3><br></h3><h3> 六车间(动力)的大炉间拆的只剩下大烟囱,也成为厂的标志物!</h3> <h3><br></h3><h3>五金仓库,是编者曾经工作过的地方。</h3> <h3><br></h3><h3> 那时工人上班,往往是从生活区出发,沿水库边上小路,抄近道进山沟。在水库边上的泵房内,留下的标语依旧清晰。</h3> <h3><br></h3><h3>标语字体朴绌但认真,见字思人,工人“认真”操作的情景似乎又浮现眼前。</h3> <h3><br></h3><h3>车队办公室兼修理场<br></h3><h3> 汽车是联系山里和上海的唯一交通工具。每当傍晚卸车和装车时,熙熙攘攘是那么牵动人心。</h3> <h3><br></h3><h3>原山峰口警卫室</h3> <h3><br></h3><h3>生活区大门旁边的宣传廊</h3> <h3><br></h3><h3>二层楼的房子是小卖部</h3><h3> 里面的上海香烟、老酒、酱油、糖果、香皂、牙膏、日用小百货、时鲜水果......那是职工家属的最爱,也是当地老乡的最羡。</h3> <h3><br></h3><h3>女浴室</h3> <h3><br></h3><h3>1号楼男职工集体宿舍</h3> <h3><br></h3><h3>2号楼男职工集体宿舍</h3> <h3><br></h3><h3>招待所</h3> <h3><br></h3><h3>3号楼女职工集体宿舍</h3> <h3><br></h3><h3>4号楼男职工集体宿舍<br></h3> <h3><br></h3><h3>职工子弟小学</h3> <h3><br></h3><h3> 84年~85年底,卫星小学最后有两位女教师留在山里坚守。</h3><h3> 因学生人数较少,公司决定由各厂派二到三名老师集中办学,在金星小学校舍上课,每天由各厂派车接送老师和学生,由高老师(前右二)领导,一直到彻底散伙。(金星小学前合影)</h3> <h3><br></h3><h3>幼儿园</h3> <h3><br></h3><h3>家属宿舍</h3> <h3><br></h3><h3>老八幢</h3> <h3><br></h3><h3> 1973年7月,出席共青团上海后方基地第一次代表大会,化工公司全体代表合影。</h3><h3> 卫星厂有四位代表出席。</h3> <h3><br></h3><h3> 1974年4月,卫星厂三车间全体职工赴西安845厂实习时的合影(共十四人)。</h3><h3> 其余全是845厂靶场全体员工。</h3> <h3><br></h3><h3> 1979午9月卫星厂武装民兵参加后方基地民兵比武留念。</h3> <h3><br></h3><h3> 1975年1月,卫星厂文艺小分队参加后方基地首届文艺调演全体队员黄山合影。</h3> <h3><br></h3><h3> 厂团委组织部分青年团员游九华山留影</h3> <h3><br></h3><h3> 1977年厂办公室团支部活动合影,地址:东至县烈士陵园。</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85年卫星厂撤离交接,少量职工(征地进厂)留在当地。厂领导与部分留地职工在厂办公楼前拍照留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左三陈福泉 左五张兆琪 左六陆炳源 。</font></h3> <h3><br></h3><h3> 东至县接收组组长杨元州、何世存与部分留地职工在厂办公楼前拍照留念。</h3> <h3><br></h3><h3> 为安抚留地职工,还召开“迎送茶话会”。厂领导和东至县接收方领导出席。</h3> <h3><br></h3><h3> 1986年,卫星厂领导一行人回到山里,处理交接的遗留问题,并最后告别。</h3><h3>在办公楼前拍照留念。</h3> <h3><br></h3><h3>前排左起:陈福泉、蒋卫华、陆发祥、叶菊汉。</h3><h3>后排左起:沈鸿章、陆炳源、张兆琪、蒋国民、唐仲尧、王顺成。<br></h3> <h3><br></h3><h3> 晚上,在集体宿舍(张兆琪住处)晚饭小酌。</h3> <div><h3> 交接后双方的最后一次晚歺,千言万语尽在推杯换盏中,喝得酩酊大醉。</h3><div><div>黄部长(黄全传,当地武装部长,接收组成员之一)</div><div><h3>陆发祥(卫星厂交接组成员之一)</h3></div></div></div> <h3><br></h3><h3> 要告别了,看着十多年工作生活之地……这山,这水,这路,这房,依依不舍!</h3><h3>陆师傅在一车间留影。</h3> <h3><br></h3><h3>陆师傅在一号桥留影。</h3> <h3><br></h3><h3> 东至县旧版地图中,有卫星厂地名标注。</h3><h3> 位置处在县城西面偏南,建新镇和香隅镇一线的中间。(见红色箭头)</h3> <h3><br></h3><h3> 在卫星航拍的地图中,竟有卫星厂的地标。沿周山水库边上,清晰地标注了卫星化工厂和长江机修厂,位置也准确。还有周家山和老屋庞。真神奇!</h3> <h3><br></h3><h3> 把图放大些,卫星厂的旧址,遗存的建筑物还依稀可辨,编者忍不住对其添加了标注说明。</h3><h3> 虽在千里之外,但以字辨图,循图忆事,就像到实地神游了一遍。</h3><h3> 不胜感叹!</h3> <div><br></div>最后,编者写诗一首以资纪念,并作为本文的结束:<h3> </h3><h1><font color="#39b54a"> </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黑 云 压 城 情 势 危,<br> 军 工 奋 起 赴 山 冈。<br> 昔 日 辉 煌 今 日 殇,<br> 并 不 如 烟 话 沧 桑。</font></h1> <h3><br></h3><h3>说明:本文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上海地方志——上海小三线建设始末》、《上海化学工业志》、《东至化工区建设述论——上海皖南“小三线”的个案研究 》(徐锋华)、个人笔记和本厂职工回忆。目前卫星厂档案没有解密,史料尚不齐全,出错难免,欢迎批评指正和补充。</h3><div> </div><div>本文编写得到卫星厂领导、同事热心提供材料帮助,特此表示衷心感谢!</div><div><br></div><div>编写:芮永华 王士忠</div><div> </div><div>时间:2018年3月(初稿)</div><h3> 2018年5月(完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