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斋随笔(二十一)——这一株兰

赵一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题记</h1><h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h1><h3> ——摘于《道德经》第八章</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师傅告诉我:“养兰,从学浇水开始。”又说:“学浇水,要学三年。”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水,真的这么重要吗?</font></h3><h3> 当然!</h3> <h3>  唐朝著名道士杜光庭,一生精研《道德经》,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对《道德经》上、下篇共八十一章展开注疏和释义,可谓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义理讲解详略得当。</h3><h3><br></h3> <h3>  他对上善若水章的含义作如下解释:“夫水之为德也,柔弱平和,居顺处下。随时壅决,任器方圆。流作泉源,散为雾露。凡物失之则死,得之则生,击之无伤,执之无有。所以不及于道者,水有形而道无形也。虽有形为碍,其于利物之德,谦冲之用,近于道矣。”</h3> <h3>  “凡物失之则死,得之则生。”这结论言简意赅,印证了我师傅“养兰,从学浇水开始”的观点。</h3> <h3>  《论语.先进》认为:过犹不及。也佐证了我师傅“学浇水,要学三年”的要求。</h3> <h3>  我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养了十多盆兰花,但一年多,全部死掉。</h3><h3> 我问:“你怎样淋水?”</h3><h3> 他正儿八经地回答:“按书本教的方法,兰花放在室内,一般十到十五天左右淋一次。”</h3><h3> </h3> <h3>  南宋诗人陆放翁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h3><h3> 比陆放翁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h3><h3> 两位古人均一语中的,并一语成谶!</h3> <h3>  今年,我的一位亲戚,在春节前送一批墨兰到我家,说是种花卉的老表送给他的,但他无信心种活,所以要转送给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会浇水!</h3><h3> 可见,“古之人不余欺也。”(苏东坡《石钟山记》)</h3><h3> 可知,我师傅讲的是实情,有道理!</h3> <h3>  我养兰,打电话问师傅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该浇水。我听师傅话,按照师傅吩咐的方法,抓准时机,适当浇水,兰花,活得好好的。</h3><h3> </h3> <h3>  但我不能在这里转告人,养兰,该怎样浇水。不是我吝啬,故作高深,秘不示人,而是怕重蹈覆辙,劳心费力写成文字,到头来帮不了别人,却害死了别人的兰花。</h3><h3>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刻警醒我,不能装聪明,扮热情,却在无意之间,间接成了“杀兰凶手”。</h3> <h3>  我的结论是:要养兰,得从身边找个师傅,找个真正懂行的人当师傅!</h3><h3>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有个好师傅,还应结识一批兰友,互相交流分享。这样,或者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错误。</h3> <h3>  去年12月10日,我从一位兰界名宿的兰园带回一盆墨兰,名叫藏龙。</h3> <h3>  我师傅对我说:这种兰不难养,但难开花。</h3> <h3>  我带回自家“兰园”——在阳台上,用1.5厘米厚2.5厘米宽的304不锈钢型材焊接成的简易兰架,按照师傅口传手教的方法开始栽培。到春节前一个多月,第一菖花箭发出。当花菖有40厘米左右的时候,不小心碰断了,当时心情懊恼至极。但我没有放弃,继续浇水,适当喷施叶面肥。终于,在春节前发出第二菖花。</h3><h3> 用钢卷尺一量,好家伙,花菖竟足足73厘米,共有9朵花,斜出回兜,自然生出几分意趣。这是新手上路的一点喜悦,也算是对师傅无私奉献的回报。</h3><h3> 感谢广东兰协前副会长、顺德兰协名誉会长,广东兰界的老行尊东叔,“八零后”胡应东先生。</h3><h3> 感谢广东兰协前理事、顺德兰协名誉会长、江门市蓬江区国兰与兰文化协会(筹)会长,谦和厚道的本土兰界师傅梁志云先生。</h3><h3> 还应感谢的是顺德、中山一众兰界大伽和行家里手,以及本土兰界前辈和兰友。我这里不一一道出他们的名号,不是故意“埋没”他们,而是回避“撒葱花”——搞平均主义,面面俱到的例行式表扬的嫌疑。</h3> <h3>  兰,真好。兰花,真美!</h3><h3> 难怪三千多年前,孔圣人感叹: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为王者香。</h3><h3> 几千年来,兰,成了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代表性花草,而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清赏。</h3><h3> 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兰花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家家皆可植,人人均会赏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接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发展,必然会伴随文化自信而真正繁荣兴盛!</h3><h3> 再一次感谢教我养兰的热心人士,并祝福正在养兰和即将加入养兰队伍的家乡人、本省人、中国人和地球人!</h3><h3><br></h3><h3> </h3> <h3>  跟师傅学养兰一周年了,写下点文字,算是养兰日记。师傅说,浇水要学三年。学制三年,刚过一年,即是完成了初中一年级的学业,今天交了这份答卷,是否合格,心里是忐忑的。</h3><h3><br></h3> <h3>  清代袁枚,祖籍浙江慈溪,是乾嘉年间代表性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世称“随园先生”。今天,我想以先生的《新正十一日还山》七言绝句作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重理残书喜不支,一言拟告世人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h3><h3> (赵一翰,2018年3月29日于宜斋)</h3> <h3>  下面“手机美图”,是今年“养兰答卷”的附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