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多年前,偶得一墨,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室主任,鉴定为南唐和北宋御用之墨——李墨(即李廷珪墨)。</h3><div>李廷珪是五代十国南唐超级制墨名家。因躲避战乱随父奚超(曾是唐末制墨名家)由河北易州迁居歙州(今徽州),歙州多松所以仍以制墨为生,并成为歙州墨创始者。由于李廷珪所制的墨为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国姓李,改名李廷珪(原名奚廷珪),并封为墨务官,所制墨专贡宫廷所用,并常用此墨赏赐给大功之臣。</div><div>李廷珪所造之墨传说用松烟墨一斤,掺入珍珠粉叁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鹿角胶、犀角、麝香等名贵物品,经墨工十万次锤捣才能得一墨,因此李廷珪墨坚如玉,丰肌腻理,其纹如犀,放入水中几年取出,光色不变表里如新;所磨出的边际有韧,裁纸如刀,能削木,堪称千古绝墨。</div> <h3> 《逐阅览》中记载宋中祥符时(公元1008年以后)李廷珪墨某一贵族,偶误一丸于池中,疑为所坏,因不复取,即几年后,临池饮,又坠一金器焉,乃令立善水者取之,并得其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其人益宝藏之。</h3><div>本人曾试将此墨泡于水中长达半年有余,后取之,确实如上文所述光色不变表里如新。</div> <h3><font color="#010101"> 宋太祖得天下后,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其将李墨献于宋太祖李渊,宋太祖得之甚喜,下诏从今所写诏书和宫廷书画皆用李墨,并加封李廷珪为墨务官,同将此墨封为御用之墨,也常用此墨作为赐品赏赐给有功之臣和文人墨客。从此达官贵族为能得一枚李墨视为奢侈,陆游《老学鹿笔记》卷五载“东坡自儋耳归,至广州舟败,亡墨四筐,平生所宝皆尽,仅於诸子处得李墨一宝。”李墨为宫廷贡品,民间难得,只有皇家及有名望的文人墨客和有功之臣才得以赏赐,所以民间价格极其昂贵。宋宣和年间曾出现过“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庆历年间万金难求一墨。北宋大书法家、政治家蔡襄称此墨为“天下第一品”。李墨如此珍贵,就是皇帝也拿它当好东西了,熙宁九年(1076年)魏公苏颂同修国史(修任宗、英宗两朝政史)。宋史为熙宁十年开局那天赐承晏(承晏是李廷珪侄子)双脊龙墨,神宗曰:“禁中自此少矣,宜宝之。”没舍得拿出李廷珪墨,请看的只是李承晏的墨。</font></h3> <h3> 神宗如此不情愿拿出,要是李廷珪墨,神宗恐怕就将手攥回去了。</h3><div>李廷珪儿子早年夭折,李廷珪制墨之法失传。其弟延宽所制之墨,虽有传承,但其质量比李廷珪有天差地别。宋仁宗时李家子孙做官的不少,但李家墨已不做贡品了,李墨就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瞬间,到元代陆友撰写《墨史》的时候,也只见过五次真品。</div><div>李墨有这些优点,皇家圣旨,撰写国书、名士书画等非它莫属。此外李墨还能当药治病,给苏轼治过眼病的王彦悦说,韩王赵普(就是半部论语治国的那位宰相)从赵匡胤至洛,行故宫,见架间一筐,取视之,皆李氏父子所制墨,因尽赐王,后王之子妇蓐中血运危甚(看样子是产后大出血),医求古墨为药,因取一枚李墨投入火中,研末酒服即愈。诸之欲各备产乳之用,煅而分之。自是李氏墨也益少得。</div><div>李墨有五大特点:1:墨,其色之黑世无物及者。2:香,香气经久不去,历数百年研磨,仍有龙脑气。3:省,宋代常有侍徐公铉兄弟俩共用一挺,每天书写五千字,用了十年。4:坚,其坚如玉,其纹如犀,质如金石,磨出的边际有韧,可以裁纸,可以削木。5:久,质量恒定,不论在什么情况皆能保存,就是放在水中,也可几年不坏。吾所得之墨,通过实际察验均具备李墨以上特点。</div> <h3>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一枚“李廷珪墨”,虽未见过实物,但看其图片没见犀纹,墨的正面写有“翰林风月”字样,背面的几个字模糊不清,是否是真正的李墨?疑之为河北保定的“易州墨”。宋朝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七河北道十六》就记有易州土产人参、紫草、墨、丹参等。今进墨五百锭入“翰林院”。而真正的李墨正面有商标字号“邽”,背面刻有“歙州李廷珪墨”字样,歙字欠字左足与州字之中,或其李字之中画与子字之足贯,又与廷字之竖画,墨字之右角贯,视之上下相通为真。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失物记载中,就有一锭李廷珪墨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香港2007年拍卖半锭李廷珪墨,拍出8000万港币。李墨制作精妙,存世奇缺,无论从文物价值、研究价值,都是无价之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明珠。</h3><div>李墨虽消失,但他带动整个徽墨的发展,创出了品牌,自宋元明清至今1000多年生产出大量的优质墨,畅销全国乃至世界。徽墨是沉默的,但我们对它依然充满敬意,回首华夏灿烂文明,用文房四宝,装点起来的生活,是中国人追求高洁意境的荣耀象征,透过书法中的横竖线条的飞舞,绘画中山水景致的勾画,徽墨承载着沉淀中国人千年的思想,寄托着中国人心灵与哲学的精神财富,它虽然沉默不语,但却华光万丈,荡涤心灵。其综合价值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堪称国宝中之国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