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大凉山》人文纪实 2018.3.10—3.15

兰兰 slide

<h3>  大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滇交界的凉山彝族自治区内,是我国最大的彝族集居地,。大凉山长期以来,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观念,疾病,上世纪90年代又沾上了毒品,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这片土地饱受苦难。</h3><h3> 走进大凉山,用镜头记录大凉山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我盼望以久的心愿。3月10曰我们LOHAS摄影联盟一行12人在摄影酷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国家重点贫困县布拖和美姑的几个自然村,用镜头感受并记录大凉山彝族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h3><h3> 几天的时间里,每天朝出夕归,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每一个场景,每一帧影像,每一个瞬间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令我回来后的近一个多星期里,内心一直难以平息,面对拍摄来的数百张真切的影像,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解读镜头中的大凉山。</h3> <h3>  大凉山比想象中更穷!但这里有道不完的人文故事,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h3> <h3>  在大凉山的五天,除了震憾还是震撼,这种震憾不仅仅是来源于土地的贫瘠,更多的来源于童真无邪的儿童,来源于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神⋯⋯</h3> <h3>  居所十分简陋,院子里到处是泥巴和牛羊粪,人畜混居的现像仍有存在。</h3> <h3>  大凉山的人们很随性,无论大人小孩,喜欢成群围团席地而坐,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h3> <h3> 守——留守老人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道景象,岁月雕刻了一张张苍劲的面庞,时光记录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传说。</h3> <h3>  父爱如山。</h3> <h3>  母爱如海。</h3> <h3>  由于经济、教育发展滞后,当地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很多家庭都有四、五个孩子。</h3> <h3>  妇女们顶起了半边天,带娃、农作、家务和放牧,空闲时纺线织布。</h3> <h3>  放牧—据说村里大多数的主要劳动力都出远门打工了,于是大伙把自家的羊集中到一起,每天由一、两个人统一放牧,到了晚上再把自家的羊领回家。</h3> <h3>  赶集的彝族村民从四面八方涌来,热闹非凡。</h3> <h3>  牛马集市,各种交易正在进行。</h3> <h3>  但愿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h3> <h3>  彝族颜语:汉人贵茶,彝人贵酒,可见彝族人对酒的偏好,而且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h3> <h3>  算命骗人!大凉山需要当地政府扶贫到位,人民勤劳致富才能过上好日子。</h3> <h3>  走进彝族家庭——家徒四壁。昏暗的屋里男主人正干着活。</h3> <h3>  院子里女主人做着针线活,刚会走路的宝宝在独个儿玩。</h3> <h3>  孩子多多!可爱的孩子i</h3> <h3>  可见生活极其贫困。</h3> <h3>  墙上的照片令人感动!物质贫乏不能阻挡精神富有,这是一个和睦而温暖的家庭。</h3> <h3>  一家人围做火塘:据说屋中的火塘,是彝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彝人自古以来的精神主导。</h3> <h3>  大凉山这片让人容易滋生情绪的地方,我为同在一片蓝天下不一样的童年而感叹!</h3> <h3>  走进大凉山,看到最多的场景:因为学校路途遥远,许多孩子失学在家,大孩子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更让人揪心的,孩子们的衣服又破又烂,有的还赤着脚,手伸出来,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污⋯⋯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别人难以经历的过往。</h3><h3><br /></h3> <h3>  坚强的孩子!可爱的孩子!我给他们来一个大合影。</h3> <h3>  我们带去了一些糖果,书和笔给孩子们。同行男摄友去小卖部买了又买。好样的!</h3> <h3>  无意走到这,看到门外席地而坐的两位孩子正在吃饭,眼神迷茫和无助,借着微弱的光綫,发现屋内让人如此揪心的一幕⋯⋯脑海里闪现,城市孩心吃着肯德基,麦当劳,随意糟蹋米饭的时候,这里的孩子生活却是这般,内心深处阵阵酸痛,觉得自己手中相机分量很重,有时按下快门需要的不是力气,而是勇气!</h3> <h3>  孩子们的脸上充满着爱和坚韧,也许这就是他们成长的动力!</h3> <h3>  大凉山的希望—贫苦的孩子 脸上总能露出天真,纯朴的笑容。</h3> <h3>  返程路上,途经悬崖村。欣慰的是:悬崖村有了新"天梯",(通村路)并迎来了配送药品的京东无人机。脱贫不再是梦想!</h3> <h3>  再见了大凉山!再见了孩子们!凉山行,有震憾,有感动,有不舍和牵挂,祈愿:教育的灯塔能照亮孩子们的路,也愿孩子们努力学习,用赤子之心改变自己的家乡。当地政府也一定会落实习近平主席精确脱贫之策,真扶贫!扶真贫!</h3><h3> 曾经的大凉山影像将成为我永远的记忆,而新大凉山同样令我充满好奇和期待,那时我会再来!</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