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h3> <h3>刚到农村的头几个月,我们10个人都还在一起过着集体生活。<br>每天由大队干部带领着我们,到各个生产小队去轮流干活。我们吃住都在一起,队里专门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做饭的。到是每天收工回来,能吃上一口热饭。(虽然不太适合大家的口味)</h3> <h3>我们这些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小青年,刚到农村,还有点新鲜感。看到什么都有点好奇,也想学着干,可时间一长就烦了。<br>由其是每天枯燥乏味的干着同样的活,而且都累的腰酸腿疼的。就都有点想家,想亲人了。我们男同学还好点,由其女同学,有时就坐在地头抹眼泪。可活还得干呀,不然挣不上工分,连口粮都是个问号。</h3> <h3>坝上的初夏,确实还是很美的。辽阔的大地,一眼望不到头的草萍。此起彼復的绿色山丘,还有那百灵鸟的欢唱。<br>每天早上,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坐在下地干活的三套马车上,哼唱着《越马扬鞭坝上走》的小曲,欣赏着祖国辽阔的草原。这美丽的画景带着我们青春的信念,带着我们扎根农村干革命,誓叫日月换新天的誓言,而一路欢唱着奔前方。</h3> <h3>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我们进村已近三个月了。<br>这时大队要给我们分小队了,经过近三个月来相互的接触,大队干部对我们这10个知青,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徐斌,李银和陈金叶被分配到了一队。曹喜和李淑琴到二队,陈桂英,吴俊彩和黄贵成:被分到了三队,我和杨桂珍到了四队。</h3> <h3>分到生产小队后,我们就各自到自己的队里干活了。也就是说,我们各自把自己的经济命运,同这个集体结合了起来。(当时各个小队的经济收入是不一样的)<br>分到小队后,各自的队里就开始给我们抽建盖房子了。<br>当时上级的政策是每位知青一间土坯房,另外加一个放柴火的小围墙。这种房是一进门就上坑,到了冬天,由于风直接吹进屋子里,非常冷。这时,我和杨桂珍就要求队里把我俩的房子盖到一起,中间给我们加一个堂屋。这样风就不会直接吹进房子里了,冬天就暖和多了。由于我俩劳动都是好样的,也都是队里主要的劳动力,队长就同意了。当时有的人还以为我俩要结婚呢,管他呢,爱说啥说啥,凡正我们的目的达到了。</h3> <h3>房子盖好了,我们就先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里。<br>很快就到了第二年,这时我们10人中就有变化了。有的到外地干活了,有的开始搞对象啦。<br>就连最要好的曹喜,也和当地的一个姑娘定了婚。<br></h3> <h3>起初,大家都在一起时热热闹闹的,日子过的还挺快。不知不觉的到农村已两年多了,由于每天都下地干活,同学们的身体都强壮了。有的同学就找机会到外地干活去了,有的同学找对象要抽办结婚。就连曹喜也去支援三线建设,本来就不多的同学留下来干活的就更少了,这样我就更加孤独无伴。<br>年初,我养了一条狗,还喂了一头猪。每天收工回来,先喂猪狗后做饭。忙忙禄禄的到也不觉得孤独。由于年轻,活累了到不觉得烦心了,也无心去想那些什么理想呀,前途的啦。</h3> <h3>平时,有村里年轻人的陪伴,收工回来再喂上猪狗,也就无遐顾及那些个烦心事。可当我一个人在的时候,就感到了孤独和无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br>草原的夜晚是十分的安静,遥远的天边闪烁着无数的繁星;阵阵微风带来了泥土的芳香,仿佛还能听到小动物们的对白。<br>吃罢晚饭,我一个人依畏在门边。仰望着太空,朝着家乡的方位,吹着口琴,流着泪。<br>美丽的夜色是多么的沉静,<br>草原上只留下我的口琴声;<br>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吧,<br>只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h3> <h3>我爬上高高的山顶,<br>秋风从我身边吹过;<br>我抬头仰望着太空,<br>月儿却躲进了云层。<br>苍天啊,请你告诉我,难道你真的让我孤独的在这举世无亲,贫穷落后,远离家乡的小山村里渡过一生吗?<br>月老啊,请你告诉我,将来我的至爱,她在哪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