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喻园

悟道天香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天津有一个微型公园不为人们所知,她就是喻园。喻园坐落于天津河西区体院北居民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与社区同时建设的居民休闲场所,园中以陶瓷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寓言故事,如有《鹬蚌相争》、《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等,环境幽静,是一个寓教于乐不错的地方。</span></h1> <h3><font color="#167efb">曹冲称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鹬蚌相争▼</font></h1> <h3><font color="#39b54a">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铁杵磨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课,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门口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老婆婆说,“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司马光砸缸▼</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王冕学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王冕。因为家里穷,他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书来读。</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一个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夕阳照得满湖生辉。湖里的荷花更鲜艳了,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得出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啊!<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王冕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纸、笔和颜料,每天把牛赶到湖边吃草后,就专心地画起来。开始怎么也画不好,可是他不灰心。<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他仔细观察荷叶和荷花的形状,观察清晨傍晚、雨前雨后荷花的变化。他天天跟荷花在一起,把荷花当成了好朋友。这样练习画了很长时间,那纸上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font><br></div> <h3><font color="#167efb">凿壁借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过去,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的家里,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让邻家的烛光通过洞口照进他的家里,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和他同乡的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却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钱。主人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动,就把书借给给他读,匡衡如饥似渴地读书,最后成了大学问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