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勋绩长青 心碑永存</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写在彭雪枫将军诞辰95周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作者:袁兆华</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2002年9月9日,是民族英雄、人民功臣、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95周年诞辰。</p><p class="ql-block"> 95年前的这一天,一名日后名扬中外的将军诞生在河南省镇平县。58年前,一颗罪恶的敌人子弹穿过他的胸膛,这位年仅37岁的将军壮烈殉国,倒在指挥杀敌战场的血泊之中,从那个时候起,他的祟高品德和丰功伟绩一直被国内外的人们称颂至今半个多世纪…</p><p class="ql-block"> 我是听着老百姓讲述彭雪枫、张爱萍、刘瑞龙等革命前辈的故事长大的。特别是几位前辈爱民佳话在淮北几百万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他们的高大形象早就根植在我幼小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我长大后,在大学读书期间,又有意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书籍、报张中寻找他们的名字,才发现,对于这些革命前辈的颂扬,远远不只停留在民间的口头表达上,而是滲透在厚重的历史中;但又不仅仅是历史,还根植于人们的心底。我从那些感人肺腑的文字里,看到了他们人格的光辉,使我感叹不已。在我的心海中,激荡着无限的敬仰之情。受到他们光辉革命人生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问自己:他们这些革命老前辈究竟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境界呢?他们是怎样迎着炮火和死亡,走向纯净、升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他们为什么能走向人们心底,并能使这么多人对他们服膺于心?带着这祥一个又ー个难解之谜,我曾得到这样一个认识:他们军事指挥哲理的核心是来自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来自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无限深情的爱,来自他们个人超常的智慧。只有具备这样特质的军人,才有可能成为克敌制胜的统帅。</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在他们们身上,一定有一种高尚情操和某种令人敬佩的品格。若没有这些,是不可能经得起历史长河的冲刷、汰洗了半个多世纪,还能深印在人们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这些看法因出自我这个从未经历过战争之人的思考,会不会失于幼稚或偏颇?尽管这些认识是零碎的,却都是构成我对他们敬仰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还有另一个原因,听淮北老百姓和革命前辈讲述,我的生命是在淮北战场的炮火硝烟中孕育的,是在祖国处在黎明的时刻诞生的;我在出世之前的六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出生后一直是在党的温怀抱中、在各级组织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下长大的。因此,我从心灵深处爱我们的党,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祖国。当我从小学的课本中,从老师、百姓和革命前辈那里听到有关我的家世后,从淮北几个县的史料书籍中知道我的父亲袁奎烈士曾是彭雪枫将军、张爱萍将军在淮北指挥千军力马中的一个,我就对那块深埋爸爸和无数革命英烈忠骨、浸染着烈士鲜血的淮北大地有着特別的感情。我热爱这块土地,热爱那里的人民,一种情愫;驱使我总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那些曾经为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精忠报国、为人民而战的人民英雄,造福当代的能工巧匠,为民族、为国家、为正义呕歌献身生命的人,继而在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神圣的责任;走进那块用砂尘和鲜血凝结的紫褐色的土地,去寻觅彭雪枫、张爱萍、刘瑞龙等革命前辈运筹帷幄的足迹,去记录他们为党、为人民、为国家立下的殊勋伟绩,去跟踪时代英才,去描绘风流人物,去塑造时代脊梁,去为振奋民族的精神而工作。因为我感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人民英雄,不能没有人们景仰的人民英雄激励,更不能没有引吭高歌的人民英雄颂歌。于是,我选择了歌颂人民英雄作为自己的事业。</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彭雪枫将军</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寻找英雄 寻找悲壮</b></h1><div><b><br></b></div><div> 我带着神圣的责任,怀着虔诚的热望,先后于1986年8月3日和1986年11月7日,拜访过曾在彭雪枫将军亲手创办的新四军第四师《拂晓报》社工作过的新华社社长邓岗和新华社记者杨居人两位老前辈。1987年9月30日和1996年4月23日,以及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多次拜访过跟随彭雪枫将军担任秘书工作的黄林老前辈。</div><div> 为了收集张爱萍将军的历史资料及了解他离任后的的晚年生活,我于1993年5月17日结识贺茂芝秘书。从那天至今近10年的时间中,我一直与贺秘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在我搜集彭雪枫和张爱萍两位将军的革命战争史料方面,给过我很多有价值的启发和诚摯的帮助。为了更多的了解彭雪枫将军,我曾于1996年2月8日拜访过騎兵团团长周纯麟的夫人、新四军女战士邓文秀阿姨,向她了解彭雪枫四师“三宝”之一的骑兵团的组建及其英勇的团长周纯麟的战斗经历。为了了解豫、皖、苏边区的革命斗争全貌,我曾在几年前就拜访过原江苏省副省长汪冰石和安徽省副省长王光宇、黎涛、刘星等几位在彭雪枫将军领导下浴血战斗在豫、皖、苏边区的地方领导人,和在《拂晓报》社与我父亲一起工作过的欧远方、单斐等许多前辈。1997年6月18日下午,我怀着无限敬仰之情,叩开了彭雪枫将军最关爱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北京军区副政委罗应怀老前辈的大门,去了解他为重建朱家岗烈士陵园,使无数革命先烈的亡灵得以安息,不顾年迈伤残之躯为募捐而千里奔走的经历。</div><div> 在我20多年断断续续访问中,每当我握住一位位革命前辈的手,听到他们敞开心扉向我讲述彭雪枫、张爱萍两将军和其他老前辈的故事后,就深深地意识到,他们对彭雪枫将军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决不是口头的。在采访中,我也为老前辈们一身正气所感动。聆听过他们对我进行的革命传统教诲。他们希望我们这些后来人能挑起振兴中华和解放入类的重担。殷切的期望催我奋发。我从采访他们中学习了人生。</div><div> 2001年9月16日至28日,我和4位革命前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西北之行,一位是来自南京的老红军战士、曾在彭雪枫将军领导下在第四师做过军工工作的冯福铭老前辈;一位是来自广州曾在彭雪枫将军领导下的第四师做组织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刘刚老前辈;一位是来自西安、曾在彭雪枫将军领导下的第四师做过政治宣传工作的叶英老前辈;一位是北京的曾在彭雪枫将军领导下的第四师做政治工作的郭一萍老前辈。我们一行五人,分别从南京、广州、西安、北京出发,先到宝鸡再到青铜峡,最后到达兰州结束行程。访问彭雪枫将军亲手组建培养起来的部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21集团军;访问彭雪枫将军亲手培育起来的英雄连队,也就是现在的宁夏青铜峡兰州军区特种兵大队访问:由彭雪枫将军之子彭小枫担任副政委的兰州军区司令部。</div><div> 在宝鸡,我们走进彭雪枫将军当年亲手组建、现已发展壮大为今天的21集团军的军部,受到部队官兵给予我们亲人般的迎接和招待。在几位老前辈眼前再现了58年前在彭雪枫将军身边生活、学习和战斗时的情景,使我们饱享到革命军营大家庭的温暖。</div><div> 从事党史、军史工作的沈琪副政委、政治部袁建国主任和路军安等官兵,陪同我们参观了军官训练中心、指挥中心、多媒体教室和作训部,我们看到他们正遵照军委关于在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下,着眼于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以彭雪枫将军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战路战术原则的杰出指挥艺术为魂,在锻造钢铁劲,在培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div><div> 在宁夏青铜峡特种兵大队,王自立政委和被评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的刘森林主任等官兵也以同样的感情迎接和招特我们。在他们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军事馆》、《师展馆》。在《师展馆》里,我们看到这支团队由彭雪枫将军亲手培育、并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过程: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甘南平叛和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参加过著名的“窦楼”、33天反“扫荡”、孟良崮战役、准海战役等战役,战斗百余次。在战争年代,英勇善战,被誉为“老虎团"。在几十年光辉历程中,孕育成长起来近百名将军。在战争中,他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今天,他们于1999年年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曾被宁夏人民政府、宁夏军区表彰为“拥军爱民模范”和“援建希望工程先进单位”。在《师史馆》里,军委副主席张震老参谋长题写的“做雪枫传人,铸特战劲旅”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十个大字时时激励着这里的每一位官兵。彭雪枫将军光辉勋绩和风范感动着一批又一批走进军营的人。</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参加纪念彭雪枫将军诞辰95周年纪念大会</b></h5> <h3> 我们徜徉在特种兵大队的“竹沟路”、“雪楓路”上,感受到浓浓的彭雪枫氛围;我仿佛听到了聚雨般的马蹄声;在马蹄扬起的滾滚尘烟中,我又仿佛看到了彭雪枫将军正在淮北战场指挥着千军万马,把我们的思绪带入到遥远的抗日战争年代----</h3><div> 1938年9月29日,受命于伟大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彭雪枫在民族危亡国破家碎的关键时刻高举抗日大旗,组建一支由373人组成的抗日游击支队,在河南确山县的竹沟镇师东征,在西华县杜岗先后与吴芝圃、萧望东领导的游击支队会师合编,然后东渡黄河向敌后的豫东挺进,转战于豫、皖、苏边界地区,与邓子恢、张爱萍、张震、吴芝圃、萧望东、刘瑞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与敌寇展开殊死的搏斗,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开创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使拥有10多万平方公里和300多万人口的淮北民主政府,巍然屹立在淮北平原上。使长期处在敌伪顽残害的淮北人民,在民族统一战线体制下,享受到当家作主的人生尊严……</div><div>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彭雪枫将军亲手培育起来的这支英雄的队伍,来到了兰州军区司令部,彭雪枫将军之子彭小枫副政委,从外地出差回到兰州未及休息就前来驻地看望我们,并于当晚与我们进行了座谈,和几个老前辈共同回首彭雪枫将军当年的战争生活。他特别关心《抗战在淮北》丛书的出版情况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希望。</div><div> 2001年12月26至29日,我和和刘延淮应江苏泗洪县的邀请来到彭雪枫将军长眠之地的江苏省泗洪县,参加纪念由彭雪枫、张爱萍等革命老前辈亲手创办的公立淮北中学六十周年校庆暨由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张震题写的校名新址挂牌议式。在此期间,我和刘延淮在泗洪县4师研究分会蒋中键老同志陪同下,走进当年新四军骑兵团驻地蓉花村、淮北中学的旧址阳景庄和抗大四分校的旧址祖姚庄。特别在走进1941年淮北区党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孙园镇、淮北区党委和行署驻地张塘村和当年彭雪枫将军、张震、刘瑞龙等老首长的驻地大王庄,我们见到了他们的老房东,听几位满首银发的耄耋老人一遍又一遍地向我们讲述他们爱人民的故事。我们来到了彭雪枫将军当年西征之地,也是张爱萍将军亲自主持召开追悼彭雪枫将军的地方,更加激起我们对彭雪枫将军的怀念。站在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淮北大地,我们如同踏进炮火连天的准北战场,感到有一阵陈硝烟扑来、一片片血旗在飞扬,我们以敬仰怀念之情瞻仰了“彭雪枫墓园”,拜谒了”彭雪枫陵墓”,祭奠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和一个又一个烈士墓,垂首默立在纪念塔和一块一块的烈士墓碑前,我们感到灵魂在净化。感到那不仅仅是一块块耸立的青石碑,而是一代代倒仆于淮北大地轰然起立的不死的军魂……</div><div> 在这里,我们寻找到了史诗、寻找到了悲壮。正如刘星老前辈所说:“我们这个刚刚站起来的民族需要史诗,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史诗,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悲壮,我们在寻找史诗,在史诗中找到最伟大的一页----爱国主义。”</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和老前辈合影,右为袁兆华</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勋绩在这里汇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心碑在民心中树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我多年的采访中,听到来自各方面人们对彭雪枫将军的许多评价。</div></h3><div> 评价他“勇敢”:因为他是一位文武双全、集智勇于一身的卓越的军事将领,他每每是身先士卒,亲临前线。不仅在大的战略、战役指挥上亲手筹划、每战必前,而且在战术甚至小的战斗动作上也都亲身以赴,以鼓舞战士的杀敌斗志,力求每战必胜。</div><div> 评价他“克己奉公,清政廉洁”,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淮北缺衣少粮,环境险恶,他和战士们同甘苦,一起以高粱、红薯为为主食。他把自己心爱的军马卖掉,以使部队能过个战斗和俭朴的春节。他从不以权谋私,分给他的虎皮大衣也送给战斗英雄。</div><div> 评价他的“学习精神"。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的知识分子,长期期养成了“学而不厌”、“持之以恒”的习惯。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成为抗日将领中的“文武兼备”的“俊才。</div><div> 评价他领导的部队为“仁义之师”、“天下文明第一军”、“淮北行政公署是人民大众的政府”。因为他身为将军职任师长,指挥数万之众,其权之大可以想象,但他“视百姓为父母,爱人民同手足”。他虚心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处处体恤群众疾苦。他为老百姓挖沟、排涝;他为老百姓筑提、防洪。他与人民建立了真正的“鱼水之情”……</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彭雪枫将军和他的战马“火车头”</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回望彭雪枫将军</b></h1><h3><br></h3><div> 淮北边区民主政府,在抗日战争的四年多时间里,其军政成果为千古辉煌。其两项实绩为举世瞩目:33天反“扫荡”中,全师对日伪作战37次,骑兵团、9旅26团强袭青阳,26团血朱家岗。抗战中四师东进和西征,抗战胜利后战略北撤和重返淮北,直到到58天沧陷后的湖上坚持斗争。淮北军民历经数以千计的战火,表现出不屈的英雄精神,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是空前的。淮北军民在党政军一体的民主政治生活中,释放的精神能量是巨大的。淮北边区的民主政治,是一座文明史的崇高丰碑。</div><div> 彭雪枫将军为什么这样感人至深,感人之久呢?我在多年的采访中终于找到了答案,解开了我心中深埋已久的疑团。因为他是一世忠贞的共产主义伟大战士,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来自真正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民爱。平常人相处尚懂得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人民军队的将军组建、领导和指挥军队,献身于拯救民族、泽润了百姓的事业中,人民又怎能将他忘记呢?</div><div> 历史是复杂的,历史因复杂而生动。时代是艰难的,时代因艰难而壮烈。历史又是线酷的,有时候她会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驰骋着凯旋的战车。但是历史最终是公正的,她是以人们对社会付出的多少、以人民的支持度和社会的承认度来纪录的。彭雪枫、张爱萍、刘瑞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关心国家整体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安危来贯穿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们用言行、用奉献、用生命去实践去证明;他们是以自己的人格和业绩去譜写一部部闪烁着道德光辉的书。</div><div> 纪念彭雪枫将军诞辰,激活了我们的热情,以无形的“史”的力量,渗透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我认为最好的纪念不能单从礼仪的视角去做,而忘了彭雪枫将军的精神实质。不能将学习彭雪枫将军“实用化”。我认为,最好的纪念应该是脚踏实地的为社会多做些有利于人民的事。</div><div> 彭雪枫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財富,因为越是物质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张扬。尤其是负载着时代使命的我们,置身于今天追逐物质与金钱的现实中,应该拒绝“媚俗”和“平庸”要像彭雪枫将军那样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以此去同一切的腐败行为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才是彭雪枫将军不灭的精神实质。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人格是丰厚和珍贵的。我们不仅要十分珍惜这笔无价的财富,而且更要把这种財富留给我们的后人:代代相传,永为楷模。</div><div> 我要以彭雪枫将军的精神作为点燃人生动力之火,在工作和生活中,去追求知识,挣脱旧我,纯洁精神,净化灵魂,升华自己。</div><div> 我将把彭雪枫将军的英名放在我心目中古今中外值得我敬仰的“英雄光谱”之中,直到永远。</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纪念彭雪枫将军的塑像</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