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震撼:美轮美奂与历史沧桑</h3><div>——评大型舞蹈诗《汉颂》</div><div><br></div><div><br></div><div>“云山苍苍,汉水泱泱”,在碧波飘渺的水面上,汉水女神飘然起舞,优美的古乐和曼妙绝伦的舞姿将我们带入那远古的时代,呼唤着我们去探寻那汉水文明的源头……看完大型舞蹈诗《汉颂》,无论是从服装、舞美、灯光、音效等外在舞台表现,还是从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来看,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此刻的感受,那就是“震撼”。</div><div>当前,文学观念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文学观念的变化导致艺术观念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舞台表演艺术要跳出过分强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局限,用“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关注这部舞台剧的意向选择和文化内涵。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看作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即意象结构分析,也是这部舞台剧的艺术创新性所在;所指,即意义所指,即这部舞台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所在。</div><div>从意象结构(能指)角度来看,《汉颂》具有以下特点:</div><div>一是时空结构处理恰如其分。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发生在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汉民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加上现代舞台技术产生的强烈视角冲击力,让我们在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观赏中走入历史,又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重回现实,有限的时空和无限的时空纵横交错,获得一种具有历史厚重感和冲击力的审美体验。</div><div>二是场与场地对接体现了审美风格的变化。如阳刚与阴柔的结合,第一章中汉水女神的表演充分展现了阴柔之美,让人有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如梦如幻感觉,而第二章“楚汉相争”的兵戈铁马又让人顿感历史的激荡起落,获得一种雄奇豪放的力量。又如从第三章蔡伦造纸的轻歌曼舞到第四章诸葛亮定军点兵的震天鼓声;从第三章漫天风雪、大漠黄沙中张骞艰难跋涉的凶险艰辛到第五章朱鹮在蓝天快乐的飞翔,金黄色的油菜花铺满大地,有的轻描淡写,有的浓墨重彩,审美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可谓独具匠心!同时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整体上的抒情结构,与动作表演的舞蹈叙事结合的恰到好处,既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和事件、动作,又有柔情缠绵的亲情、爱情的表达,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支撑着“颂汉中历史文化”,“颂汉族民族精神”的情感。</div><div>三是演员精湛的表演将我们带入了纯美的艺术世界,其中霸王别姬、张骞梦母可谓神来之笔,达到了表演艺术的极致。双人舞霸王别姬彰显了舞蹈魅力,用肢体语言讲述了一个缠绵而悲壮的凄美故事,春风杨柳,妩媚柔姿,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形成一种艺术的张力,让人荡气回肠,久久沉浸在凄婉、悲壮中不能自拔;张骞的饰演者造型、动作、表情与剧情丝丝入扣,极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梦母一节,凄恻缠绵,催人泪下。</div><div>四是场次安排上注意前后照应,令观众回味无穷。由第一章《汉水泱泱》展现的“诗意栖居”到结尾的“古今相聚”形成了回应,从曾经的钟灵毓秀、诗意绵绵到改革开放后的日新月异,生态宜居,前后呼应,使得观众能够体会到汉中建造生态宜居城市的正当性和历史性,达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潮流的结合。</div><div>五是旁白者的表演也成为一个精彩的看点,且不说他激情澎湃的朗诵撩拨着观众最敏感的神经,让人热血沸腾,就是他那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的动作转换,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特有的审美意趣。最后一场中老人两腿盘坐,神态自若,凝重翻开史册的的表演,已深深定格在每个观众的心里。</div><div>从文化内涵(所指)角度来看,《汉颂》让汉文化元素得以充分展示。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充分融合,可谓异彩纷呈。</div><div>一是突出了汉中诗意栖居的审美文化。如第一章“汉水泱泱”,通过汉水女神的打造,把周王朝的人伦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神女踏浪,若飞似飏”, 两位水色女子翩翩起舞,既使观众感受到“汉有游女”的现实情感,又使观众能记忆起曹植《洛神赋》里的凌波仙子的如梦如幻,表达了汉民族对诗意栖居的向往。</div><div>二是突出了“ 汉中开汉业”的民族大融合与大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汉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div><div>三是颂扬了汉民族伟大的求真创造精神。如第三章“汉代流芳“,把造纸术与汉水文化联系起来,突出了科技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div><div>四是颂扬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开拓精神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厚德精神,开拓进取与厚德载物,建构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基石。</div><div>总之,《汉颂》——颂汉人、汉民族、汉文化。它荡漾着别样汉水韵致,昭示着汉文化精神,传诵着绵延千古、经久不衰的汉家文化!</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