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亲、春分祭祖、感恩祖德、宗恩浩荡、祖德巍峩、寻根拜祖、报孝宗恩!盛大的祭祖活动在上杭隆重进行!

李海泉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八),福建省龙岩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外熙熙攘攘,前来寻根谒祖的各地车队排成了长龙,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春分大祭祖。</p><p class="ql-block"> 我们广东李氏祭祖团200多人,从深圳、广州、惠州、梅州、肇庆等地出发,开车八个多小时来到稔田,为了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分祭祖”。近几十年来,从春分到清明,海内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使稔田镇车流、人流不断。</p><p class="ql-block"> 古语说:“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具有尊祖敬宗优良传统的李氏火德公后裔从来没有忘记祖先功德的润泽,每年都到祖宗的坟上凝神瞻仰、敬献虔诚。</p><p class="ql-block">形如蜘蛛结网,貌似龙凤飞翔;</p><p class="ql-block">前后山水拥翠,左右狮象披装。</p><p class="ql-block">背靠高山水寨,面临旗鼓山岗;</p><p class="ql-block">玉案山环水抱,龙真结穴中央。</p> <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23日至24日(农历二月十七至十八)、2018年3月24日至25日(农历二月初八至初九),福建省龙岩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外熙熙攘攘,前来寻根谒祖的各地车队排成了长龙,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春分大祭祖。</p><p class="ql-block"> 我们广东李氏祭祖团200多人,从深圳、广州、惠州、梅州、肇庆等地出发,开车八个多小时来到稔田,为了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分祭祖”。近几十年来,从春分到清明,海内外李氏子孙到此寻根谒祖者络绎不绝,使稔田镇车流、人流不断。</p><p class="ql-block"> 古语说:“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具有尊祖敬宗优良传统的李氏火德公后裔从来没有忘记祖先功德的润泽,每年都到祖宗的坟上凝神瞻仰、敬献虔诚。</p><p class="ql-block">形如蜘蛛结网,貌似龙凤飞翔;</p><p class="ql-block">前后山水拥翠,左右狮象披装。</p><p class="ql-block">背靠高山水寨,面临旗鼓山岗;</p><p class="ql-block">玉案山环水抱,龙真结穴中央。</p> <h3>  李氏大宗祠坐落于稔田镇官田村,始建于1836年,建成于1839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从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2013年3月,经国务院核准,李氏大宗祠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h3> <h3>  李氏大宗祠是得天独厚、天然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火德公后裔达数千万之多,后裔遍布闽、台、粤、赣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后辈有几千万之众。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古时明清二朝有丞相、将军,现代其中赫赫有名的有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显龙宗长,有亚洲华人首富李嘉诚宗长等众多李氏商界精英。凡祭拜回来的宗亲都会体验到能:事事顺利、得心应手、丁财双手的效应!</h3> <h3>  李氏大宗祠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所建,被誉为“客家第一祠”。</h3><div>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名单,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div> <h3>  李氏大宗祠筹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李火德后裔、福建省永定县举人李梦兰倡议兴建,清道光十九年建成。祠堂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内设有大厅3间、客厅26间、住房104间。祠堂坐北向南,砖木结构,周围是青砖砌墙,成“回”字形,正面设有五孔大门,正中大门是用灰青条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门楼。另外四孔大门,东西两边各两孔,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形排开,甚为壮观。大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石板,刻有皇封“恩荣”(系清道光皇帝所赐)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大门两旁石柱外侧刻有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祠堂中厅两边的墙壁上写有宋朝宰相文天祥遗墨“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为人忠孝仁义,字体刚劲有力,均畅宏泽。前坪宽展,坪外有一口池塘。</h3> <h3>  “李氏大宗祠”结构严谨,完整无缺,立体感强,气势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称一绝。其造型结构为前方后圆,融客家方楼与圆楼为一体;前低后高,融宫殿建筑和客家农舍式建筑为一体;集土墙与青砖砌体为一身,用青砖作为总祠外围的保护墙,具有防风化、风雨、岁月侵蚀的科学性,属土楼与“洋”楼的混合体,是典型的“金银包”建筑;前、中、后三厅属柱梁式框架建筑,仅用十一对巨型石柱就把整个大厅装饰得富丽堂皇,为现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具有房间多占地少的空间科学意识和周易学的风水景观建筑特点,在这千亩平川的田野中间,形同建造在一张大网上的“蜘蛛”,远山近水,山环水抱,具有名祠古刹的景观。</h3> <h3>  拥抱中华李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李氏文化,共建繁荣李氏,传播李氏正能量。</h3> <h3>李火德</h3><div> 李火德(1206-1292年)[1],名炳凤,字闽海,号伯庄,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初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次任江宁县知县,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太守,五任九江府太守。因征寇有功,升任河南节度使,晋封关内候。宋末与其兄木德迁往福建上杭县丰朗村开基,生有三子二女。子孙繁衍昌盛,后裔名人辈出。其后裔已遍及闽、粤、赣、浙、湘、苏、川、桂、黔、澳、台地区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由于李火德裔孙众多,影响颇大,素有“客家强房”之美誉,李火德也被尊为“李氏入闽始祖”。</div> <h3>人物生平</h3><div> 李火德先妣钟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战乱中走散。续娶伍氏为原配。宋末与兄木德及妻伍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原配伍氏未育,宋咸淳四年[2](1268年)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太守)之女陈氏,婚后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二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1],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div><div>原配伍氏,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岁(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时,娘家在宁化县禾口村,十六岁与李火德结婚,随夫迁上杭县丰朗村,婚后未生育,卒于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1]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丰朗岗。</div><div>继配陈氏,生于宋咸佑十年庚戌岁正月十五日酉时,出生于上杭丰朗,十九岁与李火德结婚,婚后生三男二女,卒于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岁十一月九日子时,享年五十三岁[1]。葬于上杭丰朗李家山。</div> <h3>子女概况</h3><div> 三一郎公:原名官懋,字朝文,号元培,讳堡深,以名思荣。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1293年25岁时从丰朗迁居太坪湖开基,卒于1339年六月二十一日申时,享年71岁,妣邱氏(生卒失考)田氏,生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初一日未时,婚后生六子,即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千三郎、千四郎、百十郎。卒于元致和元年(1328年)5月,享年55岁。邱、田氏与公合葬于上杭县稔田镇太湖村林七坑口“张天海螺形”。</div><div> 三二郎公:原名宦懋,字朝宗,号乾培,讳堂深。生于宋咸淳七年(1271年)十月十九日卯时,元至三十一年(1294年)甲午科中武举,1296年选任江西赣州于都象湖镇(今属瑞金县)都阃府职,1332年奉旨护送少帝进京接位,至上都即帝位为顺帝,顺帝即位后,朝廷内斗甚烈。公于1333年偕同次子百十七郎弃职隐居于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宝山,改名贤德,百十七郎改名续德。卒年失考,原葬于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竹山脑凤形,以后子孙把公坟迁葬福建上杭县稔田镇祝田村虔州坊蛇子岌。妣范氏生于1270年六月十三日酉时,卒年失考,生二子即百十二郎、次百十七郎。继妣王氏,生卒年失考,公与王妣在象湖任职时结伴,生一子即:百十九郎。</div><div> 三三郎公:原名朝美,字景成,号坤培,讳基深,别名秀仲。生于1273年八月十五日酉时,邑庠生,列授州司职。1293年从丰朗迁居杨梅洞。1295年因兵乱携妻郑氏和子四五郎迁居广东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溪口开基。卒于1367年三月十四日亥时,享年95岁,葬于程乡溪口。妣郑氏生于1273年七月初一未时,卒于1368年三月十九日未时,离年90岁。生五子即:四五郎(仁)、四六郎(义)、四七郎(礼)、四八郎(智)、四九郎(信)。次妣林氏生一子:仕宝。公妣骸骨于1421年由七世孙子贤、子贵迁葬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田背村张坑里余屋角上穴,坟形飞凤落洋。下穴是三世祖四六郎墓。</div> <h3>主要功绩</h3><div> 初任宁化县儒学教谕,次任江宁县知县,三任南淮府通判,四任南安府太守,五任九江府太守。因征寇有功,升任河南节度使,晋封关内候。</div><div> 生三子二女,开启李氏火德公系的繁衍昌盛之路。</div> <h3>人物评价</h3><div> 根据史料记载,李火德除正常官场经历外,其人生并无什么辉煌壮举。唯有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原配未育,没有自己的后代,长期忠贞地守着原配夫人伍氏,过着两人世界的寂寥生活。这是难能可贵的,三妻四妾风行的年代,又面临无后的悲境,他的选择彰显了他的品格。他是有品德的人,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史书记载他“为人直谅温悫,有孝义忠信之行,非其义不苟取”,“殷于资,不啬施予”,因此他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威望。</div> <h3>轶事典故</h3><div>螃蟹游湖风水</div><div> 李火德于1292年8月6日卒后,择于九月丙午日寅时送葬,送柩至丰朗岗时,霎时天空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送葬之人皆停棺避雨。大雨过后,顿时云开见日,送葬队伍回到原处,已不见棺柩,自陷成坟,遂成天葬风水好地,裔孙于此培土成坟立碑为墓。但以后每年碑石都会下陷一字(据说碑每陷一字李氏就会出一位显要),清乾隆五年(1740年),裔孙认为,隔几年要更换碑石,甚麻烦,则用大石板埋在碑下,从此碑石不再陷字。</div> <h3>婚事趣闻</h3><div> 李火德因夫人未曾生育,身边无子。一日路过邻家,触其狗吠,一悍妇出而见之曰“我以为谁?是岗头绝后佬也。”公闻其言,暗怒而回,到家闷坐不思饮食,妻伍氏见状,便问其故。公曰:“我一生积善,何以天亏我也”。遂告知。伍氏闻言,沉思片刻,忽而转怒为喜,善言慰之:“妾闻仁者,必有后,吾愿娶侧室,以传汝后”,遂求神问卜俱征吉兆。后续陈氏,婚后九年连生三子二女。</div> <h3>入闽始祖</h3><div> 李火德因后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到处开枝散叶,正是这不同凡响的开端给了李氏家族强盛的繁衍能力,李氏后裔呈几何级数增长,火德儿孙于是先后离开了丰朗村,播迁他乡。从李火德神奇的游湖墓葬开始,经阴阳地理先生断言子孙必须外迁才有发展,为其后裔向外发展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祖地根基和精神动力。火德后裔第二代就从丰朗村迁到了第一站本镇大湖村。在大湖发展了,又迁到永定的湖坑,到第八代时又迁至闽南平和小溪西山。从此,李火德后裔首批进入闽南地界,他的第八代孝梓成了闽南李氏始祖。后来,他们在闽南发展了,又迁到东南亚各国。而火德的另一支则沿着汀江到达广东、广西,或者进入浙江,后因“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第三支则寻找先民足迹回迁江西、湖南一带,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样一来,李火德后裔就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世界各国。据不完全统计,李火德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蕃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世界。</div><div> 随着李火德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其为客家始祖,上杭成为祖居地。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许多族姓的后裔并没有把宁化石壁当作他们的祖居地,而是认定上杭为祖居地。后人并没有把李氏第一代入闽的李火德父亲李珠作为入闽始祖或者客家始祖,在祖居地上自然也只能认李火德开基的上杭了。这是民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种自然认定,谁也无法更改,所以其它李氏枝系也无须为之挂怀。</div> <h3>  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一度的祭祖表明:李氏后裔学习先人的创业精神,更在于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勇往直前;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更在于加强团结,谋求发展壮大。李氏人踏着祖先的荣耀走来,怀着对明天的希望和憧憬向前望去,收获美好灿烂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