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旧事之:爸爸的履历

看看

  爸爸上边有两个哥哥,大大伯、二大伯分别比他大12岁、5岁。1947年,他14岁的时候去冀东一中上学,他的两个哥哥也于当年参军走了。这一年,爷爷的三个儿子全参加了革命工作,家里剩下爷爷、奶奶、大大妈,还有大大伯家幼小的两个姐姐、一个哥哥。<div>  爸爸生于1933年6月17日(阴历五月二十五),逝于2003年4月6日。他走的时候是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在他身边。</div><div> 此后的十几年间,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没有赶的上。爸爸一辈子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仅有农村老家一处破旧不能使用的房子,另一处县城产权不全的楼房。这两个地方,因为种种原因,几乎与我无关,只是偶尔会想想在两个地方过的日子。那时,有爸,有妈,有哥,可是现在他们都不在了……。很多很多的话还没有来的及和他们说,已经再没机会。</div><div> 哥哥在的时候,家里的事我不用管,也不会管。2015年开始,忽然之间,我站到了前边,后边是妻、儿、侄子、外甥、外甥女,还有年迈的姐。</div><div> 爸爸留下的东西,只有一些书、备课笔记、照片,我整理了一下,基本上能描述他的一生了。</div><div> 爸爸当了一辈子的教师,因为在解放前于冀东一中这所革命中学的求学经历,于1994年7月离休。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一张爸爸于1981年5月27日填的履历表,简单记录了之前的工作经历。</div> <h3>  其实,这个表格填写并不完善。进入19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补上遗漏的工龄,爸爸又写了一些材料。经过组织部门的严格审查,1991年终于补上了工龄,参加工作时间从1947年7月1日算起。</h3><div>——————————————————————————</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爸爸的履历</b></h5><h5> ①1941年—1947年,在本村、邻村上小学<br> ②1947年3月,冀东边区报社向基层组织招收工作人员,主动报名后,持解放区区公所介绍信转入冀东一中学习,校址在卢龙县花台秦家大院,是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br> ③1948年6月,参加第二次解放昌黎工作(昌黎解放时解放军三进两出)。<br> ④1948年秋冬之间,随冀东一中迁往遵化卢各寨,遵化解放后进入城内。冀东一中与七中合并,重新组成遵化一中,转教育班学习。<br> ⑤1949年6月,分配回卢龙,由县教育科安置在刘营小学工作,在刘营小学加入共青团。因自觉不能胜任教学任务,要求回冀东一中重新分配工作,县教育科优先安排参加轮训。<br> ⑥1950年3月,去滦师在职小学教师轮训,结业后留下继续学习,转中师班。<br> ⑦1954年9月分配回遵化,开始任遵化二中物理教师。<br> ⑧1971年3月开始,任遵化一中物理教师。<br> ⑨1981年7月回卢龙县,开始在潘庄中学任物理教师。<br> ⑩1990年7月由潘庄中学调卢龙县中学。<br> ⑪1994年7月离休。</h5><h3>————————————————————————</h3><h3> 爸爸小时候是本村和临近的村子上的小学,本村的小学在南山的庙里,解放后庙拆掉了。听人说,在拆除前后曾有村里擅长绘画的有心人画了一张画,描绘的就是这座山、这座庙。画应该保存在后人的手里,不太久之前还有人见过。</h3><h3> 其实,在大约2500前的春秋时期,村子所在地曾经是肥子国的国都。据古籍记载,肥子国初建于山西昔阳,公元前530年为晋国所灭,人民流散各地。河北藁城、山东肥城、安徽合肥、湖南肥川也都是肥子国人迁居之地,甚至有到达日本的。春秋时期的卢龙为燕国属地,肥子国人流落至燕国后,被封至卢龙,而我们村附近即为重建的肥子国都。1980年代,曾经在山上发现过殷商时期的石器、陶器。</h3><h3> 在我小的时候,从山脚下经过时,仍然能够捡到有花纹的陶片,也不知道是千年前国都的遗物,还是几十年前寺庙的遗物。家里有个偏方,用特定种类的陶片研磨成粉,是上好的刀伤药,止血效果良好。</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8年4月1日,我找到了爸爸的小学毕业证,写着“卢龙县第三区侯各庄完全小学”字样,落款是民国三十七年一月三十(1948年1月30日)。证书上的年龄写大了,当时爸爸尚不足15岁。</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下边的这张照片是我在2018年4月1日找到的,和一些资料混在一起,以前没有见到过。</h3> <h3>  下边的这张纸,是爸爸保存下来的《冀东第一中学招生简章》,落款日期1948年3月1日,至今已经整整70年。在老家的一本书里夹着,2015年被我找到。</h3> <h3>  下边的是另一张爸爸小时候与别人的合影。前排坐左边的孩子,就是少年时的爸爸。应该就是1948年左右,那时他在侯各庄小学或冀东一中,大约15岁。上边的应该是他的同学、老师。</h3><h3> 非常幸运,时隔70年仍能够看到当年的爸爸。他是个谨慎的人,从不轻易扔东西,这样才把这么珍贵的东西留了下来,一直在等着我去发现。</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边的证件,是爸爸在1948年参加昌黎解放时发放的《城市工作人员证书》。当爸爸为了接上工龄反复回忆40余年前的经历,想尽办法寻找遍布各地的老同学来证明解放前的经历时,忽然发现了这个证书,还记得当时他高兴的样子。其实,这个证书我很熟悉,在爸爸找到之前,我确切地知道它在一本《范氏高等代数学》里夹着,只是不知道它对爸爸的重要性。</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爸爸</font>1948年6月所使用的证件</b></h5> <h3>  爸爸的冀东一中从卢龙花台迁到遵化后,和冀东七中合并,变成了冀东遵化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遵化市第一中学的前身。爸爸的一生和遵化、遵化一中连在了一起。下边的本子是1949年毕业时的花名册,一直在老家的一个皮箱里。小的时候,这用纸捻装订起来的小册子让我感到惊讶,粗糙的字迹、纸张,还有它的颜色,象古董一般,现在看起来却是那么的亲切。</h3> <h3>  下边的这张通行证,是我在2015年找到的。1949年6月,16岁的爸爸结束在冀东一中(冀东遵化中学)的学业,拿着它从遵化回150公里以外的老家,等待分配工作。</h3> <h3>  在几十年间,爸爸毕业的滦师所在地没有变化,但历经多次改名,现在叫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历史悠久,在解放前后和山海关的田氏中学、昌黎的汇文中学并称冀东三大名校。1910年至今的变化如下:</h3><h3> 1910年,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h3><h3> 1912年,直隶第三师范学校;</h3><h3> 1928年,河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h3><h3> 1933年,河北省立滦县师范学校;</h3><h3> 1936年,冀东滦县师范学校;</h3><h3> 1938年,河北省立滦县师范学校;</h3><h3> 1953年,河北省滦县师范学校;</h3><h3> 1958年,滦县师范专科学校;</h3><div> 1959年,河北滦县师范学校;</div><div> 2001年,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div><div> 2016年,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50年用学生证</b></h5> <h3>  这是1954年4月爸爸在滦师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名字叫“送余粮”。可能他自己觉得很有意义,原来一直在老家放着,61年后我重新找到了它。</h3> <h3>  两个证书,是1951年和1954年结束两段学习经历获得的,爸爸当时17岁、21岁。</h3> <h3>  在滦师,爸爸度过了他的学历教育阶段,当年也有毕业合影、同学留念册。全体同班同学的毕业照在老家被雨水打湿后,多张照片板结在一起,已经无法完好分开了,但是小范围的合影仍完好如初。第一张照片中,最左侧站立者是他。</h3><h3> 在我小时全家还在村子里住的时候,第二张照片是完好的,可惜过了近30年再见到时,已经毁了。能够确认是同学合影,是通过第一张照片中爸爸后边台阶上的女同学,在第二张照片中,她恰好在照片的最左侧完好部分。</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54年毕业前夕合影</b></h5> <h3>  在遵化工作的27年间,爸爸过的很不容易。妈妈身体不好,甚至于有八个年都是在姥姥家过的。当年交通不方便,爸爸每年寒暑假各回家一次,骑自行车需要走两天。在二中、一中,他结识了几个保持终生友谊的同事、朋友。相比他们,爸爸年龄较小,姐姐、哥哥和他们见面的机会多一些,都是叫大伯。</h3><h3> 在遵化,爸爸工作努力,教学效果显著,获得了很多荣誉。而且自己搞科研,制作电测找水仪器,下乡支农,为地质条件差的村庄找水、打井。回卢龙后,也仍然做这项工作。几十年间,从未收取报酬。</h3><h3> 照片最能够反应个人、时代的变化。即使他已经走了,留下的照片也能够带给家人些安慰。</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爸爸拍摄的遵化二中照片↓</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爸爸年轻时照片</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二大伯的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在遵化二中物理实验室</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3岁时在遵化二中的多张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在遵化期间和友人的多张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69年,36岁,于杭州西湖</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2年,38岁,于遵化一中,与友人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年轻时,于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下</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0年47岁,遵化一中,和学生在一起</b></h5> <h3>  1981年,爸爸从遵化一中调动工作回到卢龙,本该安排在卢龙中学,但是因为爷爷已经81岁,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他要求调到离家更近的学校。经过反复沟通,在县里工作的二大伯也给教育局打了招呼,这样才调到了离家10几里的潘庄中学。1986年爷爷去世,爸爸于1990年调到卢龙中学,直到1994年离休。</h3><h3> 在潘庄中学工作的前几年,爸爸住两个人一屋的宿舍,每个周末回家一次。1987年秋天,爷爷已经去世一年后,学校盖了几间房子,留了一套给爸爸,这样我们一家才从老家搬到了学校。</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4年秋,51岁,北京正阳门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4年秋,51岁,北京天安门广场</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在潘庄中学期间备课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在潘庄中学期间留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潘庄中学期间与同事合影</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0年代中期,离休前后,卢龙中学家里</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离休后,于卢龙城外,青龙河边</b></h5> <h3>  爸爸和妈妈1952年结婚,介绍人是舅姥爷(妈妈的舅舅)。姥姥娘家是迁安县包各庄,奶奶娘家是迁安县杨各庄,两个村子相距5里。奶奶、姥姥两人的妈似乎是姨姐妹,也就是说爸爸和妈妈有点亲戚。爸爸管姥姥叫二姨,从来没有改过口,他在小时候就经常和二大伯去姥姥家。</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52年的结婚证</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58年左右的爸、妈、姐一家三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离休后和妈妈在卢龙中学家门口</b></h5> <h3>  爸爸年轻的时候钻研过摄影,留下了家里长辈、孩子的宝贵影像。2015年,我在爸爸的遗物中翻到了二爷二奶的合影,放大后交给了二叔,让他高兴得了不得。姐、哥、我三人唯一的合影也是他拍的,能够保存到现在非常难得。</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的我们姐仨</b></h5> <h3>  爸爸抽烟抽了一辈子,我只是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给他买过有数的几次烟。2001年因为查出了肝硬化,他把烟戒掉了。2002年,肝硬化转为肝癌,做过介入治疗,但没有效果。2003年2月刚刚过完年,哥哥送他去北京治疗,妈妈陪着,3月份我去看过他一次,等到4月6日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躺在冷冷的太平间里。</h3><h3> 因为他长年在外地工作,在我小的时候,他放假回家我甚至不认识他。我长大后,家里有哥哥照顾他们,我没有尽到责任,让我羞愧。2003、2012、2014年,爸爸、妈妈、哥哥先后而去,哥哥仍然能够继续照顾二老,他们不会孤单。</h3><h3> 清明节到了,我会回老家看他们,告诉他们我们都很好,会好好生活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