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古道•一线天•百家岩

郭玉顺

<h3>   时间:2018年3月24日</h3><h3> 人员:郭春荣、杜文生、郭玉顺</h3><h3> 行程:蓝色环线,约25公里</h3><h3> 最低海拔:89米,最高海拔1183米</h3><h3> 午餐点:修武护林站,自助</h3><h3> 途径:铁匠庄北头(起点)、云台古道、山顶小庙、三枪三叉口、修武护林站、三叉口、一线天、水库、百家岩、云台停车场、云台天衔(在建工地,后改名为恒大养生谷)、铁匠庄(终点)</h3> <h3> 开春之后,很少走长线。原本想跟几个老同学去秋沟看桃花,但到了跟前,一开始的信誓旦旦却变得优柔寡断的,一点也没有说走就走的户外特点。倒是第一初中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一个“辉县教师大地户外群”拉我进去后,我看到第一次活动也定向到了秋沟,正想参加呢,一位户外徒步旅伴杜文生老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云台古道、一线天、百家岩徒步活动,算我在内报名的有五个人,可是他们谁也没有走过这条线,我呢,也只是多次走过云台古道,但是一线天跟百家岩却还没有走过。文生就跟我商量说,咱们“趟”吧?,我就坚定的回答说,好吧!咱趟着走!</h3><h3> 我有很重的古道情节,还专门写过美篇《古道情思》,只要一听说要走什么古道,周身立刻就会充满了热血,内心就会充满激情!所谓的“趟着走”就是瞎蒙、乱闯、凭感觉走的意思,凭我们这么多年的户外经验,完全可以试一试、闯一闯的;还有,现在的GPS定位系统多么发达呀,手机软件六只脚、户外助手什么的,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的;还有,文生新买了几百元的户外多功能手表,正可以大显身手呢!</h3><h3> 我还知道,云台古道的山顶是新乡辉县、焦作修武、山西陵川的两省三县交汇点,荒山野岭处的徒步小道交错纵横,要是走错了路,迷了方向,可不是好玩的。有一年的春节不是有辉县的六七个人在云台山茱萸峰下迷了路,竟然报了警,动用了山西陵川的户外救援队的么?那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儿呀!</h3><h3> 但我们都是有户外经验的人,绝不会动用救援队的。走之前,我跟一些老驴们打电话咨询这个路线,他们都说完全可以凭感觉走的。可是,到了周六早晨六点半钟出发的时候,慌里慌张的竟然忘记了带足够多的饮用水,这可是户外大忌,害得我们吃尽了苦头。</h3><h3> 上面第一张图就是利用六只脚线路图改装的线路指示图,是我走了全程之后加工而成的,把宝泉水库、云台山盘丝洞、正在修建的超规模云台天阶大酒店,线路上的几个重要三岔路口和标志性建筑都表示了出来。</h3><h3> </h3> <h3>  我们把车子停在了铁匠庄村的北头,就沿着水泥路向西开始进山。一路上的标志性建筑有大水池、太阳能电站、一处军事要地的外围墙等。过了围墙,走过一片乱石滩,眼前就出现了青石铺路的古官道,这便是云台古道了。</h3> <h3> 网上介绍说,云台古道是一条早已被废弃的古代商道,它北起山山西省陵川县,南至河南省辉县铁匠庄村,位于5A级景区云台山风景区中,属尚未开发的地区。</h3><h3> 云台古道修建于公元908年的宋代,是当时山西通往宋都汴梁的最近的一条大道。可以想象,当时这条古道该有多么繁华,修建时又是多么艰难,在没有大型工具、机械设备的时侯,要在荒山僻岭、悬崖红岩上挖开、铺设这样一条三米宽、几百里长的古官道,其难度可想而知,要耗费多大的力量呀。</h3> <h3> 但是,就像网络上所介绍的那样,明明出山口在辉县的薄壁铁匠庄,却又说是在云台山景区里面,名字偏偏又叫“云台古道” ,那么,这条古官道到底属于云台山景区,还是属于辉县呢?</h3><h3> 还有,辉县薄壁跟修武岸上乡的交界到底是在哪儿呀?焦作这几年把魏晋文化、竹林七贤、山阳故城等宣传的很到位,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把竹林七贤的活动范围全都纳入了焦作管辖,把山阳故城全都定位在了焦作,还起名山阳区。其实,不管是竹林七贤的活动地,还是山阳故城旧址,辉县市都是占据着更主要的历史位置。</h3><h3> 零几年的时候,央视十频道播放了由焦作电视台跟中央电视台合拍的《竹林七贤》,他们在讲到竹林七贤的活动范围的时候,一点也不提“辉县”两个字,在讲到阮籍、嵇康到辉县百泉苏门山拜访孙登的故事时,也根本不提辉县、不提百泉,至于辉县吴村山阳古城尚存的大片竹林、还有汩汩流淌的竹林泉,还有辉县境内关于重门城、关于竹林七贤、关于三国大将邓艾把守的山阳故城被唤作为邓城的各种历史典故,也根本不提。我一气之下,在央视网站注册写了留言,对于焦作篡改历史的做法,做了激烈的抨击。</h3> <h3> 就在我们的行进过程中,南边的山坡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片几百亩大的建筑工地,成了一片喧嚣的旷野,我心里想,绝不会是辉县人的工地,一定是焦作人又要有什么动静了!后来我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果不其然,他们在修建一个名叫“云台天阶”国际饭店。面积好大好大呀。</h3><h3> 我心里一直在疑惑,这云台古道到底归属谁呢?</h3><h3> 同行的郭春荣和杜文生,都是极有修养的体育老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当然是咱们辉县的!我说但愿如此吧!</h3> <h3> 云台古道跟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三——白陉古道有什么关系呢?可以准确的说,白陉古道的入山口在辉县上八里鸭口上面的紫霞关,那一带的山过去是被叫做白鹿山的,白陉的名字也因白鹿山而得之。白陉古道的修建历时可以追溯到商代,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了。云台古道是年轻的古官道,修建在宋代,到达山西后,通过青口古道等,跟白陉古道相融汇,可以说,云台古道是白陉古道的一部分,是又一个出山口,而且这个出山口,也在辉县市,在辉县市薄壁镇上铁匠庄村的西山坡上。</h3><h3> 为什么这个村子叫铁匠庄呢?那是因为云台古官道遥遥几百里,帮助晋商驮运各种物资的马帮出了山,马蹄子都会被磨破的,需要铁匠们重新给马匹钉上铁掌,时间久了,铁匠们所在的地方就演变成一个村子了。</h3><h3></h3><h3> </h3> <h3> 可是现在,到底这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云台古道,到底该属于谁呢?</h3><h3> 属于辉县的话,应该是级别很高、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吧?那么,怎么没有竖立一块保护牌子呢?</h3><h3> 爱护文物,也是爱国的表现。</h3><h3> 我们在经过军事基地的南围墙的时候,还讨论说,现在国家设置了国家安全局,目的就是针对有极个别人以驴友之名,搜集、拍摄大量军事信息,偷卖给敌对势力的汉奸行为,而专门设立的。一说到这些汉奸行为,我们都说,这些人都该判死刑,你啥钱不能挣?为啥要挣卖国钱儿呢?这些人一旦被关进监狱里,肯定会被所有的犯人所看不起的,强奸犯都会下手呼他几巴掌。</h3> <h3>   所以,我们在经过那一带的时候,恪守爱国情怀,根本就没有拿出来手机来拍照。倒是见到很多个牌子,都写明:前面属于军事要地,只能左转,不得在东寨西寨三叉口向右转。还请大家互相转告,也就是说,以后不要从云台古道这里去往东寨、西寨了。</h3><h3> 我们三人都长呼一口气,好在我们早已经走过了那条线,感到很万幸。</h3><h3> 在三岔路口,我们还果然见到两位身着迷彩服的年轻人,在把守路口。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拔高,连翘已经盛开,向山下看过去,但见军管区内一条公路蜿蜒在山坡上。</h3> <h3> 再次拔高,透过金黄色连翘俯视山下,远处是一片氤氲弥漫。</h3><h3> 原本我们是定了五个人徒步的,早上出发时,却有两个人打了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五人变成了三人行,我们三个很是无奈。</h3> <h3> 清晨六点半从县城出发,抵达起点铁匠庄, 大约八点开始进山,一路走来,不觉微汗渐出,于是解衣敞怀,开始用上了登山杖。</h3><h3> 山坡上的气温显然温和、煦暖,金黄色的连翘湛然开放。</h3> <h3> 云台古道也由于山洪的破坏,一再被淹没,一再被重新修筑,所以,很多地方并不是古代意义上的古官道了,而是现代化的人工修建。</h3> <h3>   山坡舒缓的地方,一派衰草连天,这里被称之为“云台草甸”,而这中间的一条石铺道路,显然是修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官道,这里的铺路石已经被打磨得流光平整,闪烁着历史的光泽。</h3><h3> 我们走在文物上,既感叹着历史的巨变,又惊喜于古道的坚固。</h3><h3> 古道是一首诗,是一首记载了千年历史的诗。她隐匿在这荒野群山里,不声不响,却承载了成千上万的车来人往;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厮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更替的王朝。如今,鼓号角鸣早已消逝在了岁月的深处,粮草马匹也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古道卸去了自己作为军事要道、运送粮草弹药的使命,她便无怨无悔只作为一个历史的脚印,把自己的影子印拓在了南太行的深山腹地里,少有人知道她辉煌的历史,而她所经过的这些地方,更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僻野岭。</h3> <h3> 文生走一阵,就要停下来拍一阵。</h3><h3> 在历史上,这云台古道,一定经历过数不清的战争的洗礼,她是战争的血管,是历史的命脉。多少剑戟刀枪,多少炮火军粮,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印痕。石板坡路上的马蹄印记,路边护路石上残破的文字,都记载了这里曾经的历史。</h3><h3> 在和平的年代里,这里一定又是一个繁忙的古代高速,马帮、驴群、挑夫,还有赶考的学子,还有匆匆穿行的晋商,这云台古道定是摩肩继踵的通道,是互通彼此的关隘,是通过她向太行山东西两侧开放的一个桥梁。</h3> <h3> 这是将要到达又一个三岔路口。</h3><h3> 上面隐约可见的新盖的房子,可能是有人想在此修建农家、驿站什么的,不知何故,好像还没有完工就已经夭折,只留下几座空空的房子。</h3><h3> 经过了这一片空房子之后,再走就是一大片云台草甸,不多远,又一个三岔路口,向右,地面上有善人在石头上雕刻了“云台古道”,向左,就是不用翻山就可以直接通往百家岩的又一条休闲小道,中午就可以抵达百家岩的。</h3><h3> 但是,我们才刚刚走了不多远的云台古道,哪有不继续走完的道理?我们选择的更有挑战性的右转向云台古道。</h3> <h3> 悠悠云台古道,苍茫云台草甸,群山连绵巍峨,绝壁峥嵘峻拔,巨大的护路石、凄凉的山地草木,最重要的还有云台古道的归属,这一切,都让我们有一种悲壮、沧桑的感觉。</h3> <h3> 图片最下面的地面上有“云台古道”几个字。此处是一个三岔路口,向左走,可以省去很多体力,直达百家岩。</h3> <h3> 云台古道沿着山势迂回蜿蜒着,尽管山坡的坡度不太大,但是距离很长,漫长的拔高很累人,九点半的时候,我们已从山下的一百米海拔高度,上升到了六百多米。</h3> <h3> 路途漫漫,前程遥遥,我们一边走一边感叹着:真该把这条古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呀!有历史厚度、又有建筑特点、曾经为社会文明的进程作出过很大贡献,该不该保护起来呢?这分明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建筑么!</h3><h3> 还有,那边焦作的人正在修建什么云台天阶国际饭店,他们开发利用古代文化为现代商业旅游事业服务的做法,隆隆的轰鸣声足以振聋发聩的,但是,咱们怎么连一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也未能树一下呢?</h3> <h3>  盛开的连翘花,在衰草连天中,显得很张扬,但又很孤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衰草连天荆棘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有连翘绽新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凌风不畏倒春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引来百花闹春忙。</h3> <h3> 一路行进,一路叩问!云台古道哟,你到底属于谁?</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踽踽独行走古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觉已至半山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事浩茫向苍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苍天回我路迢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云台古道也像南太行其他地方的古官道一样,修建得很有特点。宽三米,但由于经年累月,连年失修,路边杂草灌木以及坍塌的石头,占据了一半的路面,所以仅剩一米多宽。</h3><h3> 路面每隔大约一丈都有一层“把石”微微突出,这“把石”的作用有三点,一是可以在山洪爆发时分解水流,可以更好的保护路面;二是“把石”掩埋得更深一些,可以更好的保护其他石头不被山洪冲起。三是“把石”的出现可以减缓坡度,形成一个个极小的台阶,方便人马行走甚至可以行车。越是陡峭的地方“把石”越是紧凑,路面舒缓则相距较远。</h3> <h3> 尽管连翘开得十分旺盛,但是我们的心事全不在这繁盛的金色黄花上面。她只是作为一个映衬物装点着画面。我们心底始终有一个疑问,你懂的。</h3> <h3> 但偏偏有些连翘过分张扬的把枝头伸向更远的地方,玩弄一些别样的花色,倒是给画面增添了不少的情趣。</h3> <h3> 这一张上面,一层层“把石”十分明显。</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花枯木衰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荒山旅人古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路无期遥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午天干物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包中饮水寥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口渴难耐话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走到此处,我们已经把几个苹果吃光了,互相通报一声还有多少补充水分时,我说我竟然忘记把奶包装进包包里了,他俩竟也说,没有带多少!都在车里呢。我们都忽然感觉自己犯了大忌,犯了最低级的错误。</h3> <h3> 不知为什么,走着走着,竟忘记了饥渴,倒很喜欢这样的意境,您看这黄花,这古道,这孤独的旅人,这一片苍茫的大山。</h3> <h3>  古道在山坡上、在峡谷中迂回曲折,很多地方的荆棘灌木十分高大,需要小心谨慎一些,稍不注意,就会把自己拉伤的。</h3> <h3> 这是快要到达垭口的时候,文生老师给我俩所拍的照片。</h3> <h3> 我呢,站在护路石上,返回头看着刚刚走过的云台古道,拍下了如下照片。</h3> <h3> 但见云台古道像一条白线,蜿蜒在一片浩茫的碎石荒草间。</h3> <h3> 极远处已经看不清楚了。</h3> <h3> 对面的山峰,犬牙呲互,一片粉红色的野桃已经开放。</h3> <h3>  拉远一点再看,荒草之中那一片片云似的所在,就是盛开的野桃花。</h3> <h3> 也有很多地方,碎石已经完全淹没了古道,有好心人在碎石间又开凿出了仅一人能够通过的古道。</h3> <h3> 因为山势陡峭,所以,古道还需要有一层层石岸来保护。岸上的桃花斜伸出来,把一片芬芳撒播在寂静的古道上。</h3> <h3> 桃花灿烂,一派新春的景象。</h3> <h3> 映衬着对面的背光处,这一片桃花显得十分明艳。</h3> <h3> 对面山势的映衬好看呢,还是只有天空来衬托的桃花好看呀?两相比较,你就会明白,拍照时,除了画面的构图、光线之外,还要注意景物的互相衬托。</h3> <h3> 文生面对着刚刚走过的路,陷入了深思。</h3> <h3>  换一个角度看桃花。也像秋沟、像方山的一样,桃之夭夭,其华灼灼。</h3> <h3> 一棵桃树独守着山坡,尽管孤独,但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辉煌。</h3> <h3>  金黄与粉红互相映衬着,越往上走,连翘开的越稀少,可能是在背阴处,气温稍低的缘故。</h3> <h3> 对面山坡上倒是桃花、连翘在争奇斗艳。</h3> <h3> 不觉间,就来到了山垭豁口处,有人工开凿的痕迹。</h3> <h3> 一只乌鸦担心着悬崖上的巢穴,呱呱叫着从对面飞过来。</h3><h3> 这种垭口的开凿非常下功夫,在古代没有炸药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在冬天使用大量柴禾、大量冷水,冷热相激让石头自己爆裂才开凿成功的。甚至石壁上还有黑色、红色一片一片的烧灼的痕迹。古人先用柴草燃烧,让石头发烫,甚至烧红,然后用冷水迅速浇上去,石头就会炸裂开来……</h3> <h3>  过了垭口,还需要继续盘旋走一段“之”字形古道,才能到达山顶。</h3> <h3> 这一带的古道由于处在山顶位置,还保持着最初的状貌。护路石仍旧是十分整齐。由于没有悬崖落石,所以,路边也没有碎石流。只有荒草淹没了半个路面。</h3> <h3>  山顶的小庙是一个标志性建筑,此处是很多户外团队的餐饮点,我们原本想在此地向其他旅友借一点水喝,但是一个人也没有。</h3> <h3>  庙前的连翘也开放了,是因为山顶的气温有阳光普照,要比半山腰的阴凉处高出许多。</h3> <h3>  之后,我们沿着古官道,开始走平路。</h3> <h3> 桃花灿灿,桃之夭夭,路边的桃花实在是开得妖冶繁盛。</h3> <h3>  走不多远,就会碰到有一个三岔路口,我们从东边来,向西北方向去的是几个名叫“三枪”、“兴隆掌”、“老董家”、“一斗水”、“西马池”、“清口古道”等地方的古官道,这些地名中,西马池仍旧属于辉县薄壁镇,一斗水属于修武岸上乡,清口古道则属于山西陵川县,可见这里是一个交口岔。</h3><h3> 可是,明明远处还有辉县薄壁的属地,偏偏修武县政府在此树立了一个标志牌——真想推翻了它。</h3><h3> 走到此处,我们向左侧的小道走去。走了大约四五百米,才见到一个界桩,而界桩才是真正的分界线,所以这个护林警示牌明明就是越界树立的嘛。</h3> <h3> 这里的道路,有很明显的机动车走过的痕迹。 可能是修武林场的护林员,经常过来巡视,或者是砍伐林木时走过的痕迹。 </h3> <h3> 我们的午餐点就是这里,两座房子、三把门锁,一个水池,一座小庙,两棵柿树。可能早先是有人居住的,我透过窗户还能看到房子里面的面条机什么的。</h3><h3> 就在此处,我们碰上了郑州的八九个驴友,年轻的文生就向他们讨了一些饮用水。郑州的朋友是从云台山茱萸峰上下来的,房子后边就有一条通向茱萸峰的上山小道,他们说,一里多里就可以上到云台山景区的最高峰茱萸峰了,那里海拔1300多米高,我们这里的海拔是1100米。</h3> <h3> 郑州的朋友在用户外炉子烧鸡蛋紫菜番茄汤喝,女旅友还把采摘的鲜花插在了一个空空的水罐上,别有一种情调。</h3> <h3>  这是我们的就餐桌子。摆放有一罐带鱼、两桶米汤、四个烧饼、几根火腿肠,连翘枝条做成的筷子……简陋极了。</h3><h3>  吃饭的时候,文生说他很能吃的,学校的包子一口气能吃十七个。言外之意,这些吃食物远远不够他一个人吃的。但是因为没有适量的饮用水帮助下咽,我们连几个烧饼都没有能够吃完。</h3> <h3> 吃了午饭,我们于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开始启程继续前进。</h3><h3> 走没有多远,竟又碰上一个无字界桩,那么辉修地界到底以哪一个界桩为准呢?我们很是疑惑。</h3><h3> 走过第二个界桩不多远,是又一个三岔路口,我们原本是没有想到这一个岔路口的,跟郑州的朋友交流时,他们说是一条道就可以走到一线天的。忽然碰上这个岔路口,还有很多挂在树枝上的红布条,我们就当机立断,走左下方,因为我们猜想,很明显的机动车线路,可能就是修武人去刚才的护林站的道路,左下方的道路是穿越在林地里面的羊肠小道,应该就是通往一线天的。</h3> <h3>  后来的路,越发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h3> <h3> 有很多的红布条,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h3> <h3> 到达一个垭口,几棵桃树在寂寞无人处开得非常热闹,从此开始,我们下达一个幽深的峡谷里面,因为峡谷十分狭窄,只是一条山洪水道,所以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一线天。跟马武寨到抱犊之间,跟地八洞的十八缸地形,大致一样。</h3> <h3>  一开始的路,是没有路的,我们扒着绝壁上的石槽往下挪动着。</h3> <h3> 下不多远,文生就停下来探视下面幽深的峡谷。</h3> <h3> 这是我们的急先锋文生回拍我和春荣下绝壁时的合成照片。其实是没有路的,但是走的人很多,走的再多也不会有路的,好在石壁不太光滑,有坑坑洼洼的凹面可以让我们扒着往下挪。</h3> <h3> 从此开始,登山杖完全成了多余的东西,因为我们需要用四肢支撑,甚至使用扒、爬、挪、崴等等连滚带爬的动作,才能走好每一步。</h3><h3> 在这里,我们碰上了又一拨洛阳的旅友,他们扯扯拉拉的队伍拉得很长,正好跟我们走相反的路,我们互相打听了彼此还有多远可以到达目的地,互通信息后,显然我们的更近一些。我们午餐的护林站应该是中点。<br></h3> <h3> 十分狭窄,十分光滑。稍有一些湿滑的话,是不能走的。注意,假如前几天下了雨,加入前些日子有雪,这一线天,都是不能通过的。暗无天日的地段,石壁上的苍苔会很光滑的。</h3> <h3> 郭春荣郭主任对着层层叠叠的岩层在拍照。那些岩层完全是被水流冲刷才暴露出来的,一层层像百页书,像千层饼。水滴石穿在这里演绎出最好的证明。</h3> <h3> 走过了最惊险的一段路,我们感叹,这一线天怎么这么长呀?</h3> <h3> 风景倒是不错,路边还有很多很多山韭菜,从枯黄色的落草间冒出嫩绿的叶片,大约都有十多公分高了。我采了五根鲜嫩的野山韭,开头的感觉竟是甜甜的味道,只是后味有点辣,水分很充足的,现在我很后悔没有更多采摘一些。</h3> <h3> 出来这条阴暗幽深的一线天沟壕的时候,正好碰上两棵并蒂的野花在盛开着,让我惊喜在这片荒僻石缝里,竟然有如此惊艳的生命现象。</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色金灿灿,野韭生萌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个行旅人,一片灌木丛。</h3><h3><br></h3><h3><br></h3> <h3>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下的水库了。</h3> <h3> 走过水库大坝,我们走的是右线,听说左线也是可以走的,而且距离更近一点。此处的游人很多,前面戴草帽的就是其中的一位。</h3> <h3> 可以看得见山下的百家岩了。</h3> <h3> 那个著名的百家岩寺塔(又名孝女塔),是百家岩的标志。</h3> <h3> 走这里倒是可以居高临下,俯视整个百家岩。</h3> <h3> 毕竟是到了景区里面,这里也属于云台山景区,所以下山的路修得整整齐齐的。右边的红岩绝壁旁,有一处很有名气的特立高台,名叫刘伶醒酒台,说是竹林七贤怎么怎么……</h3><h3> 哎呀,不说竹林七贤了,不说孙登了,不说了,一说就有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h3> <h3>  枯树掩映下的百家岩寺。我故意用枯树枝来做映衬,暗示百家岩作为旅游景点是不会火爆起来的。您看远处的竹林,都已经快要干旱死了呢!</h3> <h3> 高高的孝女塔,干枯的竹子园,红檐碧瓦百家岩。</h3> <h3> 孝女塔正在修缮,旁边用钢管围拢了起来,不让游人近前刻字。</h3> <h3> 百家岩寺就坐落在一片红岩绝壁之下,石龛里、绝壁下、飞瀑旁,到处都是各式建筑,在孝女塔前,我原本想磕个头,捐一张纸币塞进功德箱里面的,可叹贡桌两边各坐着一个女人,极其贪婪的瞪着眼看着我的口袋,我就打消了念头,只是合掌默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会儿就有水喝了!</h3> <h3>  回拍孝女塔,我仍想用大片竹林来做映衬的,但是竹子都快干枯了。所以是一片萧条之境。</h3><h3>  原本这里是不像辉县吴村山阳、鲁庄一带有竹林七贤抚琴饮酒、吟诗作画的大片竹林的,偏偏为了求证这里是竹林七贤生活的地方,而违悖自然规律种植大片竹子,这竹子不死才怪呢!</h3> <h3>  倒是返回的路上,因为有充足的水流浇灌,两边的竹子茂密苍翠,很像是那么一回事儿。</h3> <h3> 出口处还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魏晋名士、竹林遗风”等鎏金大字。走出百家岩,已是云台山景区的巨大停车场的后门处。如果我们沿着柏油路走正规公路,那要绕很大很大的圈子。驴友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探路行。我们果断的穿过一个养鸡场,翻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壕,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建筑工地,向一名铲车司机一打听,原来此处要修建一处十分十分巨大的云台天阶国际饭店。我原本以为是“云台天街”四个字,可是电脑会自动给出在网络上使用频率很高的近似词汇,于是,我猜想这个地方的准确叫法应该是“云台天阶国际饭店”,大得很呐!我们差不多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了停在铁匠庄停车位旁。</h3><h3> 下面的图片自我宣传一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