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生活圈”

长君(请勿送花)

<h1>一走进母亲的小院,就像走进一个小花园。东屋窗前,是一株杏树和一株白丁香,北屋窗前,是另一株杏树和一簇香瓜树,西屋窗前,是一株红月季和一株白月季。此外,还夹杂其它一些花草。除了冬天,母亲的小院,总有绿叶映着红花,让人赏心悦目。</h1><p class="ql-block"><br></p> <h1>自然,89岁的老母亲,就是这些美景的创造者。自父亲病逝后,母亲曾悲伤过一阵子,后来就振作起来,慢慢收拾这个小院。二十多年过去,小院虽已显破旧,但却已是满眼的绿叶红花了。三月,首先是两株红杏打起了苞儿,不久,就绽出粉白如雪的杏花,摇曳在春风里,闪烁在阳光下,使小院漾满了春意。四月,已高过房脊的白丁香树抖开了花穗,像是顶了满树白雪,婆娑在风中,将带有微微药味的花香散满小院。月季花,自然是小院的佼佼者,红黄两株月季,从四月绽芳,到“白露为霜”卸妆,将小院整整美艳了三季。除了“春华”派的,还有“秋实”型的。静静守候小院一隅的那丛香瓜树,赶在杏花之前就开出了艳如桃花的朵儿,桃花谢了而它的花儿却还正艳着,待得花谢之后就一直悄悄孕育果实,深秋之后,便挂出了一嘟噜一串的既像鸭梨却又染着红晕的一颗颗香瓜。这时,扳过枝儿来一嗅,哦,一股醉人的香气直透肺腑。母亲会把成熟的香瓜一颗颗分给儿女、邻舍和亲友,让大家共享雅香。</h1><p class="ql-block"><br></p> <h1>每年快到清明时,母亲便会拿出早已存好的丝瓜种子,种在小院早已施过冬肥的地方,和院里院外墙根边。于是,自夏季起,小院就变成了丝瓜的天地。瓜蔓儿顺着引绳儿,爬上了树梢,爬上了房顶,绿荫几乎掩遮了半个小院。嫩绿而肥长的丝瓜,变着戏法儿似地生长出来,隔天就能摘一兜儿,这就惹得本就隔三差二跑来看望母亲的我们腿儿更勤。姐弟妹几个,还有孙儿孙女们,你不来他来,几乎不断溜儿。连左邻家嫂和前邻四叔,也有事没事走拢小院来转一转。</h1><h1>大家看望母亲的报偿是丰厚的,不仅在感情上,而且总能带回一兜儿鲜嫩的丝瓜。远住青岛的二姐夫常回来探望,母亲记着他返程的日子,会提前几天告诉我们暂停摘丝瓜,先尽二姐夫摘。于是及至二姐夫返程,总能带走满满一纸箱家乡的鲜嫩丝瓜。此种情景总让我幻想着:母亲就是一朵金色的丝瓜花儿,而我们就是一只只小蜜蜂,围绕着母亲转个不停。而此时的丝瓜,已不仅仅是小小丝瓜,它作为母亲的情思凝结,已变成全家融融亲情的粘合剂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其实,母亲种在院里的花木,同样也充当着交流情谊的媒介。母亲常在院里院外种植一种叫做“疥蛤蟆棵”的草本植物,据说有着相当于“洁尔阴”的功效,这就惹得女人们常常上门来采挖。还有那棵白丁香树,据说,它的叶子煮水可以洗除眼睛上火,泡茶喝可以防治嗓子上火。前邻四叔和儿子好哑嗓子,每当爷俩开车出行,总要过来采摘一些带走。因此一年三季,不断有村邻或带其远路亲友上门来采摘。及至冬天没有人来了,母亲则又会招呼人们,把白丁香树的根部分株移植出来,然后分栽到各家去,以便让更多人家受益。其中两棵分株,甚至还远去了沂南县呢。</h1><p class="ql-block"><br></p> <h1>母亲性格开朗,善于交流,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特别看重亲邻往来之情。平常,远亲近邻的红白喜事、儿娶女嫁以及生孩子升学等,她总能及时获知并随出份子钱。母亲脑子似乎特别好使,左邻右舍、张家李家的大小事儿都能记得一清二楚,今天望望这个,明天问问那个,总记挂着许多人的事情。因此除了我们儿女,常会有远亲近邻携带礼物来看她。尤其逢年过节,母亲屋里就堆起了一大堆礼物。这许多礼物如何来安排?母亲并不为难:适合自己用的留下点儿,其它的,交换一下皆送出去——张三拿来的送给李四,李四的送给王五,一律送掉,概不保留。</h1><h1>八里外茶棚村有个赵二哥,光棍一个,好喝酒,可能因为没啥亲戚走动,就经常来看望母亲,一般是称二斤豆腐,买三斤烧饼,有时或再买条半大不大的鲤鱼。不管谁来,母亲都是高兴的。她会欣然收下赵二哥的礼物,然后送给他几瓶老白干或一箱啤酒、几根烤肠、几个罐头或一些零碎食品,打发赵二哥高高兴兴地回去,然后转身就把赵二哥送来的礼物分送给旁人。说起来好笑,有一回,在济南工作的二姐夫送给母亲一瓶“人头马”,母亲尝了尝觉得有股“泔水”味,不好喝,却又看着瓶子不错,于是等赵二哥来时,就把“人头马”送给了赵二哥。临走还嘱咐他:这个瓶子怪好看,等喝完了,再把瓶子拿回来哈!</h1><p class="ql-block"><br></p> <h1>其实,母亲的“亲友圈”还远不止这些。譬如,老家挨近一所中学,多年来,母亲的小院,曾借住过一拨拨高中生。对于这些离家求学的孩子,母亲一向视作自家孙儿一般,及时为他们加热饭菜、供应热水,心疼有的孩子生活困难,手头如有合适食物,还会时不时“补助”他们一下。而且母亲善于观察和交流,时间不长就会得知孩子家中的境况。对于不安心学习的,母亲就会婉转劝导孩子周末常回家看看,去帮助父母干些农活儿......或许是还记着房东奶奶当年的温暖,许多年过去了,如今还有一些孩子带着礼物回来看望母亲。</h1><h1>如此而来,母亲的“亲友圈”就不禁呈扩大趋势,时不时会有已经多年不见的亲戚又来探望了,时不时又有新迁来的邻居过来拜访了。对于如此人情来往之事,母亲一向精神十足而且乐此不疲,似乎从中找到了无限的快乐。</h1><p class="ql-block"><br></p> <h1>小时未能上学的母亲,因无法读书看报,自然就把彩电当成了好伙伴。每当晚上或闲暇,母亲就会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海峡两岸》等节目。我原以为母亲看电视是为了打发时间,不一定能看懂。想不到母亲看过之后,就能谈出点事儿来。她说,陈水扁被抓了,搞台独没好下场呢!我故意问,陈水扁是谁啊?她马上接过去说,不就是台湾——那个前总统吗?当看到抓了贪官,她就感叹,看年龄得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吧?捞那么多钱干啥来着?捞不着花,连自己都搭上咧!她还常看天气预报,并记着天气情况,当我们来看她或打电话时,她就嘱咐我们出门要加衣服或带雨伞。</h1><h1>而现在,“习近平说”、“中央里说”似乎又成了她的口头禅。有一次回家,母亲在看《海峡两岸》,我问播的啥呢?她说,“中央里说”:两边要和好,还要安排学生就业,台湾往这边派,这边也往台湾派,以后还要越派越多呢!......我听了,不觉对母亲年老却好学而深有感佩。</h1><p class="ql-block"><br></p> <h1>母亲自得其乐于自己的“生活圈”,不但不见得衰老,而且精神焕发,好似越活越年轻一般。她虽已银发满头,但却腰板硬朗精神矍铄,站在小院当中,就像那棵老得年轻的白丁香树,散发着一种老而弥坚的银色之辉呢!</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