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8月9日,父亲在母亲离世十年后,突然的走了,和母亲一样,走得都是那样的急,没留下一句话。也许,这是他们能最后为子女们做的,那就是不给子女们添麻烦。父母永远是世上最爱你,而且不图回报的唯一。<br> 8月9日是个大日子,8和9是数字里接近最大和最大的极数,而且是晚间的9点,父亲在这个时间,给自己划了一个句号。<br></h3> <h3> 父亲选择了突然,也是选择了尊严。父亲90岁生日照片,永远定格了他的宽厚与慈祥。</h3> <h3><h3> 一</h3><h3><br></h3><h3> 在渤海湾的怀抱里,与蓬莱仙境隔海相望,散落着几座珍珠般的岛屿,这就是有着八仙过海传说的长岛群岛。群岛中有座较大的岛,岛上有座山,叫大黑山,岛因此而得名。岛上人口不多,仅有几个自然村落,几十户人家,岛上自然原始,民风淳朴。<br> 父亲家在大濠,母亲家在北庄,中间隔了座山。从小两家就定了娃娃亲。<br></h3></h3> <h3>老家的大濠湾</h3> <h3> 日寇侵华,占我疆土,夺我资源,掠我百姓。从1937年开始日寇推行“以人换煤”政策,爷爷就是那时被日军抓去做劳工。</h3> <h3>资料照片</h3> <h3> 奶奶虽然是一个小脚女人,但她是个非常的女子,她变卖家产,带着一个几岁的孩子,毅然决然,离家上路,千里寻夫。一路上风餐露宿,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四处打听,从山东寻找到黑龙江,最后在鸡西市滴道矿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奶奶想方设法,终于在一位好心的中国人的帮助下,成功将爷爷从魔窟中解救出来。</h3> <h3> 爷爷奶奶带着年幼的父亲,一路北逃,途中还遇到胡子抢劫,随身盘缠被劫一空。那时候交通不是很发达,爷爷奶奶他们到桦南和佳木斯一带落了脚。<br> 不敢住在人多的地方,只好在一个叫驼腰子的地方,找了一处山根下盖地窨子住,为了生计爷爷到附近的金矿按碃(一种採金的方法。“按碃”就是挖竖井取矿沙,冬天要用烧红的石头将冻土层烤化,然后再挖巷道取通过竖井将矿砂取到地面进行下一个工序),奶奶在附近刨地种些庄稼维持生计。</h3> <h3> 日本投降之后,爷爷奶奶走出山沟,来到桦南县孟家岗乡。<br> 奶奶觉得父亲一年年长大,正是学龄,只有私塾的底子是不够的,便送父亲到悦来和佳木斯上学。<br> 正是爷爷奶奶的远见让父亲读书,所以在成立县政府时,父亲被选中。</h3> <p>土改时期的父亲(左一,戴八路军军帽,穿中山装者)</p> <h3><p> 二</p><p><br></p><p> 奶奶千里寻夫,父亲千里践约。<br> 父亲在政府参加工作后,履约践诺,信守婚约,又返回山东长岛大黑山,将母亲接到黑龙江成亲。<br></p></h3> <h3> 父亲和母亲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h3><h3> 父亲一心在他的事业上,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父亲历任财政局局长、水利局局长,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后来又调往他地任检察院检察长,年龄大了以后,组织上安排父亲回市里工作、养老。</h3><h3> 父亲说那时候没有工资,实行供给制。那时候下乡没有车,要走着去,扛着一支步枪,背着一个行李,住在老乡家。抗美援朝时,父亲每周跑一趟哈尔滨,协调军需物资,提供后方支援。</h3><h3> 父亲经历了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这个时间跨度的所有运动。土改、整风、镇反、三反五反、合作化、肃反、反右、大跃进、社教、文革等。父亲虽然经过历次运动,却未受到冲击和影响。文革时虽然也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在政府机关直属单位挨过斗,但形式大于内容。这不能说与父亲的克己律己及宽厚仁爱的作风和人格无关。</h3><h3><br></h3> <h3> 父亲在政府办主任的岗位上度过了他职场中最长的一段辉煌,他是当时当地政府名副其实的管家。父亲协调能力见长,处理事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同时又乐于助人,古道柔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有某地总理绰号。父亲克己奉公,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到除夕,都是他去政府大楼值班。</h3><h3></h3><h3><br></h3> <h3><br></h3> <p>父亲70年代接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p> <h3> 母亲则承担了相夫教子的全部义务,为家庭付出了她全部的年华。<br></h3><h3> 父亲以前很少做饭,母亲病了以后,父亲全力以赴照顾母亲。父亲说他要还债:“你妈妈伺候了我一辈子,现在该轮到我伺候她了”。父亲听到什么偏方,都想方设法弄来给母亲,想方设法治好母亲的病。</h3><h3> 2007年10月12日,天气凉了,但还没有供热,在这个清冷的早晨,母亲在患肺癌10后,很清醒的走了。最后的通知书上病因是冠心病。</h3><h3> 母亲走后,父亲的日子就不好过了。</h3><h3> 陋室清茶,六十恩情怎忘她;</h3><h3> 佳节盛宴,子孙满堂只缺她;</h3><h3> 白山绿水,姑舅相聚也缺她;</h3><h3> 松江故土,人群喧闹哪觅她。</h3><h3> 父亲可能觉得母亲太孤单了,在他们分别后10年,去与母亲团聚,再续前缘。</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仁德传善仕,诗书济世长。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既是祖德家训,也是传世家谱。1998年我回老家时,专门去大濠村对家谱进行了考证。儒家文化之所以重视家谱,是因为家谱对每一位族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坐标和亲情纽带。它告诉每一位族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也提醒每一位族人,牢记仁德传家的家风。老家的长者告诉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往那里去,还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更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要接过历史的交接棒,担负起肩上的传承责任。人生在世几十年,你之所以可以走的更远,是因为你始终有家可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从家谱和家训看,齐鲁大地,圣贤教育,可见一斑。</font></h3> <h3> 厚德育人</h3><h3> 小时候家规极严,不能贪占便宜,不能拿人家的东西,小时候不懂事,做错事,违反家规,是免不了要挨打的。有一次和哥哥在父亲的单位捡了一土篮的碎玻璃碴准备卖废品换些零花钱,被父亲发现后责令原物退回,还挨了打。还有一次,去一个远房的亲戚家玩,我叫他“王爷爷”,临走时,王爷爷给拿了冻梨和冻柿子,回到家因为一句“王爷爷家的火墙可热了”说走嘴了,被父亲发现,自然是又挨了一顿打。</h3><h3> 我们家有一个传统的故事《有一家来客人了》,说的是鸡司晨、狗守夜、蚕吐丝,懒猪天天不做事。讲的是要有一技之长,方为立世之本的道理。</h3><h3><br></h3> <h3> 小时候,去给父亲打水冲茶,然后骑在父亲的身上,给他揉肩,听他讲故事。《野猪林》,《卧冰求鲤》听得津津有味。</h3><h3> 父亲去修水库,在房东头必经的路口等着父亲的出现,然后央求着要跟着。其实那是对父爱的一种依恋。</h3><h3>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买来一包熟食,那时候没有塑料袋,是用一种很粗的包装纸包着,放在一种上揭盖的箱子上面,箱子上面的墙上是镜子和相框。那时候墙上还贴着年画和毛主席语录。家里有一只馋嘴的猫,将肉偷吃了,我挨了打。有一种委屈和不服,便和父亲理论。指着墙上贴着的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你咋学的,那里面也没有让你打人的”父亲自然是又好气又好笑。其实那是在父亲羽翼下的一种娇嗔。</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唯厚德者能受多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从长岛黑山起程,到黑龙江畔退休,一生奉献,无怨无悔,虽清风两袖,但“幸得吾辈儿孙旺,人伦天伦度晚秋”。父亲的经历是他信念的诠释,父亲的诗句,是他豁达,宽厚性格与胸怀的写照。</font></h3> <h3>父亲90岁生日照</h3> <h3> 父亲喜欢书法,写一手好字,流畅洒脱。</h3><h3> </h3> <h3> 父亲喜欢喝茶,而且喜欢喝浓茶,从年轻一直喝到老。父亲有一个大的茶杯,一天能喝一大暖瓶水,而且不起夜。父亲说他自己90岁了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没有前列腺病,可能和他喜欢喝茶不无关系。</h3> <h3> 父亲干净利落,头发又粗又密,总是梳理得一丝不乱。父亲喜欢穿西装,穿皮鞋,擦得一尘不染。</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可能是到了什么年龄就喜欢什么东西吧,父亲到了老年腿脚依然利落,行走自如,但晚年就喜欢上了拐杖。父亲喜欢的拐杖有两个,一个是核桃的,是去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时淘的。另一个是藤做的形状酷似龙头的拐杖,厚重、威武。父亲特别喜欢这支拐杖一直用到最后。</font></h3> <h3> “君子以厚德载物”——品德像大地一样方能海纳百川容养万物。父亲的名字叫德厚,名如其人,父亲为人正直,大德广阔,厚重,厚广,宽厚,是留给我们无尽的财富。</h3><h3></h3><h3><br></h3> <h3> 父亲去世后,他所在的党组织送来一面党旗。党旗覆盖在父亲的灵柩上,陪他走完了最后的一段路程。</h3><h3> 这是组织上给父亲的最后荣誉,也是对父亲的党性和人格魅力的肯定。</h3><h3><br></h3> <h3> 祖辈的名字里有仁,父辈的名字里有德,吾辈的名字里有传,下辈的名字里有善,这是冥冥之中让我们把祖辈和父亲的仁爱忠厚之德和家风得以传承结出善果!</h3> <h3> 写于父亲百天祭日</h3><h3> 修改于清明节前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