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教授用一种教育情怀,告诉你什么是生命的精彩?

空谷幽兰

<h3>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报告厅,84岁的蒋克铸教授为150名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上了最后一堂课《漫谈设计思维》。</h3><h3><br></h3><h3>整整三个小时的课,头发花白的蒋老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并一丝不苟的书写板书,不肯简化任何一个细节。</h3><h3><br></h3><h3>对于站着上课,他甚至有些“倔强”,他认为站着上课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只有站着上课才能示范和演练。老师在写题和板书的时候,学生同时在动脑。所谓‘教授’,‘教’时要‘授’,示范是最关键的,不然与网络授课又有什么区别呢?”</h3><h3><br></h3><h3>蒋老原本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资深教授,已经退休20多年,不过,他不愿意就此放下珍爱一生的教鞭,退休后反聘到竺可桢学院,继续上课至2008年。2017年10月份,蒋老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再度走上讲台,向学生分享他积累了一生的宝贵知识。理由是,“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h3><h3><br></h3><h3>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蒋老很着急,他认为现代教育有个遗憾:一代人离开后,实实在在的经验留不下来,现在的年轻人要重复我们以前走过的弯路。“教书和写书相反,写书要求的是上升到理论,拿个版权。而讲课,需要用最少的时间,交出最好的答案。”</h3><h3><br></h3><h3>八旬教授的最后一课,用三小时的站立表达了对教书育人事业最真挚的虔诚与敬意,让世人再一次目睹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和追求。</h3> <h3><b>俞敏洪曾对年轻人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管你在什么年龄,什么年代,不管你是失恋了还是失业了,不管你是被人坑了还是被人害了,请记住,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b></h3><h3><br></h3><h3>三小时站立授课,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这对已过80岁的老者来说,不是件易事,蒋老完全可以选择坐着授课,以他如此高龄,估计听课学生不会有任何疑问。</h3><h3><br></h3><h3>在人生最后一课,蒋老依然选择站着上课,最让我们佩服的是,这样的举动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自己笃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这是一生的修行。</h3><h3><br></h3><h3>不忘初心,坚持笃行,这是蒋老一生坚守的洁净知识殿堂和精神家园,这是一个教育者的深沉情怀,这份洁净也让我辈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h3><h3><br></h3><h3>为人师者,明确为师之责,明了为师之道,终其一生,恪守自己从师的初心,世易时移心不移。</h3><h3><br></h3><h3>而有多少人,在遥远而坎坷的人生路上,走着走着,初心丢失,自己也是物是人非人亦非,感叹岁月不待我,我何以温柔待岁月。而又有多少人,前行之中,无论遭遇过什么,都能坚守最初的目的,呵护最初的选择。</h3><h3><br></h3><h3>坚持初心,奋为当世,蒋老不仅给他的学生上了宝贵的最后一课,也给我们上了宝贵一课。</h3><h3><br></h3><h3>初心难得,贵在坚守。希望我们能抵挡住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诱惑,不要陷在物质世界里无法自拔,牢记我们当初是为了什么出发,朝着初心继续前行。</h3> <h3><b>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b></h3><h3><br></h3><h3>整整三小时的倾囊相授,与其说是蒋老的执着,不如说是对教育深沉的爱,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情有独钟。</h3><h3><br></h3><h3>于蒋老而言,教育事业就是这美好的事物,而这消耗便是他对教育的热爱,蒋老用热爱教育的心演绎了绚丽人生,也感动着我们。</h3><h3><br></h3><h3>当今社会,我们正需要这种为梦想而执着的精神;生命中,需要这种对事业情有独钟的情怀。</h3><h3><br></h3><h3>当我们在失败的工作中找借口,当我们高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有没有真正将感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对于生命,我们有没有特别钟爱的事物;对待工作,我们是把工作当作事业,还是仅仅当作职业?</h3><h3><br></h3><h3>如果我们能如蒋老般,把普通的工作当作一生挚爱的事业,无怨无悔,那我们是否会少些抱怨,心态是否会更平和些呢?</h3><h3><br></h3><h3>工作美不美好,全在心态,热爱它,为它奉献自己的深情,生命因这份热爱而更加璀璨。</h3> <h3><b>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b></h3><h3><br></h3><h3>蒋老只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位优秀的“教书匠”。他的板书一丝不苟,不肯简化任何一个细节,这是一种师者的情怀,更是一种工匠精神。</h3><h3><br></h3><h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求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实质是追求一种匠心营造,业精于专,匠心于细,蒋老以对教育的无比热爱找到了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通道,让生命愈加完美。</h3><h3><br></h3><h3>古人“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就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道”相亲,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而蒋老的精益求精,诠释了“道”的内涵,让他在晚年依然可以大放异彩。</h3><h3><br></h3><h3>而他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热爱工作的精神相信也会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走向工作时,也能在他的岗位上做到精益求精,成就人生的辉煌。</h3><h3><br></h3><h3>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工匠的潜质,也都有练就成工匠的可能性,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如果我们能摒弃浮躁,潜心工作,也会让自己事业人生双丰收。</h3><h3><br></h3><h3>以工匠精神激励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与完美,让生命呈现出独特的美。</h3> <h3><b>汪国真曾说:“要输就输给追求,要赢就赢得幸福。”</b></h3><h3><br></h3><h3>基于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基于对现代教育的思考,蒋老的最后一课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到人生暮年,也不放弃人生追求。他给学生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h3><h3><br></h3><h3>生命不息,追求不已,蒋老的精神令人感慨!这是一种生命不息,追求不已的智者境界,一种心中有梦、弄潮不止的勇者姿态。</h3><h3><br></h3><h3>人生的碌碌无为,很多时候就缺乏这种追求精神。我们常感叹岁月无情,日子匆匆;我们常埋怨生活无趣,人生不易;我们一边喊着“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可更多时候,我们不知“诗与远方”为何物?生活便无知无觉地过着。</h3><h3><br></h3><h3>追求,可以让我们始终以饱满的姿态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让我们的前行充满了抵御不可预知的坎坷的力量。</h3><h3><br></h3><h3>因为心中有追求,我们才能拨开迷雾迎接太阳;因为心中有追求,我们才能跌倒了重新站起来;生命原本就是一个灿烂的过程,追求可展示生命卓越的姿态。</h3><h3><br></h3><h3>“追求吧,即使前夜哭湿了枕头,清晨的凉风吹来时,你我仍然迎风伫立;追求吧,即使精疲力尽摔倒在沼泽泥泞,雷电雨暴的空隙,阳光依然拥抱你我的背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