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铜锣,一种古老的打击铜乐器,兴盛于明清两代,被广泛的应用于戏曲、舞蹈和传统吹打乐。章丘锣镲定音技艺,决定一面锣优劣的核心工艺,创始于清末民初,世代相传。利用此技艺制作的铜锣音色、音量、音准皆为上佳。如今该技艺分布于章丘绣惠一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h3> <h3> 锣镲定音的原理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在铜锣中添加稀有微量元素,灵活运用锤的正反、实虚、轻重等技巧,反复手工锻打和校音,最终准确定音。</h3><h3>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锣镲定音技艺始终伴随着民众的生活与感情不断传承和发展,使"铜锣乐章"深深扎根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成为了一代代人关于儿时和家乡的记忆。每在一个地方,只要锣音响起,总能让人回想起那些久远的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年传承,享誉业界</b></h3> <h3> 关于绣惠铜锣的故事,还要从民国说起。1903年,"桃花山铜响器"的创始人刘兆栋来到周村"聚合成"学习铜响器制造工艺, 二十载寒暑奔波,练就纯青技艺。1925年刘兆栋在济南聚贤街创办桃花山铜锣铺,桃花山铜响器自此诞生。</h3> <h3> 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桃花山铜响器第二代传人刘宗忠把桃花山铜锣铺和精湛的手艺一并带到了济南市文艺用品厂,期间与当时的制片大师刘右先先生相识,共同学习研究,进一步提高了锣镲定音的工艺水准。</h3> <h3>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因时势所动,济南市文艺用品厂搬迁到章丘绣惠,更名为章丘市(区)绣惠桃花山乐器厂。在这片山水依傍之福地,第三代传人刘希民与当时号称"江北三张"的定音大师张玉山、张金林、张宪岭,以及当时拔尖的旋锣老师解文章、打锤老师牛新章一起,在总结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对锣镲定音的手工技艺进行完善,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使桃花山铜响器在业内逐渐闯出了名堂。</h3> <h3> 到了新世纪元年,传承落在了第四代传人刘猛的手里,他站在老一辈匠人的肩膀上应运而发,将160吨压力机、空气锤等现代锻打设备融入到铜锣的制造中,大大提高了铜响器毛胚的金属密度,使铜锣的"定音"品质更上一层楼。在产品经营上,刘猛紧随"互联网+"的浪潮,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拓宽了桃花山铜响器的销售渠道。</h3> <h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章丘锣镲定音技艺已被业界广泛认可。用此技艺出产的铜锣发音圆润清脆,水音亮,音色纯,音量持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14年,刘猛为自家的铜锣注册了"桃花山牌",同年,中国戏曲学院、上海京剧院带着桃花山牌的铜锣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之行后,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随即与桃花山乐器厂成立了"合金系列特殊音效产品研究开发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的专业领域合作。</h3> <h3> "幸福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2017年5月,刘猛的铜锣登上了在南京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京剧艺术节"的舞台,获得了全国各地专业院团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比赛结束后,各大院团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纷纷与刘猛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供应关系。目前,刘猛厂里出产的专业铜锣系列产品在业内已经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海内外。有韩国友人特意登门拜访,与厂里的技术骨干共同研制出了专供韩国市场的铜锣产品。</h3> <h3> "把每件产品当成是工艺品来对待",这是刘猛传承一代代工匠先辈技艺所形成的追求,也是章丘锣镲定音技艺历经百年所铸就的品格。这些隐藏在民间的工匠们用自己卓越的技艺为后代留下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底色。</h3><h3> 2016年12月,和着章丘撤市划区的脚步,锣镲定音技艺被章丘区政府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在非遗保护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锣镲定音技艺继续较好地传承和发展。现在刘猛有一个更大的想法,他想建一座桃花山铜锣器展馆,将铜锣器的故事以实景、声音、图像的形式对古法工艺复原,以此来弘扬优秀传统手工制作文化。</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锤打锣,一锤定音</b></h3> <h3> 锣的制作材料主要为紫铜和锡,制作专业产品时还需要添加银等微量元素。制作工具较为普通,包括红炉、坩埚、铁砧、木砧、锤子、钳子等。锣分锣体、锣架(锣绳)、锣锤三部分,除去现代设备锻打这一环节,其余皆为人力手工制作。锣体因用"响铜"制成,故也有响器之称。模样成一圆盘,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中央凸起称为脐,是锣发音的主要部位。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脐的大小、厚薄和锣面的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h3> <h3> 铜锣有“大、小、掌、云”之分。大锣体积最大,直径约30厘米,最大可达100厘米,发音深沉雄厚,余音较长,多用于大型乐队表演和戏剧,小锣分高、中、低音三种,直径21~22.5厘米,被京剧、评剧、梆子戏、花鼓戏、话剧、吹打乐队和民间舞蹈广泛采用。掌锣最小,锣面平坦无脐,像个盘子,可以放在手掌中敲击;云锣又名九音锣,是可以演奏出旋律的一种铜响乐器。</h3> <h3> 章丘铜锣制作技艺包括选料、化砣、锻打、黑货、旋光和定音六道工序,以校音和定音为重,其中"一锤定音"技艺世代相传。一代代的匠人们凭借一双手,一把锤,一双耳朵,制作出各种音色、音量、音准俱佳的铜锣。</h3> <h3><br></h3> <h3> 一块铜料经化砣、锻打后成为“黑货”,顾名思义像个黑乎乎的盘子,一眼看去与铜锣毫无关系,但它却是铜锣“发音”的开始。黑货校音,即用锣锤敲打铜锣,若音色高,则敲打中间部;若音色低,则将周边下砸,直至达到完美音色。</h3> <h3> 从脏兮兮的“黑盘子”变成金光闪闪的铜锣,还需要改头换面的关键一步:旋光校音。1965年前这活儿仍采用老办法,在铁杆一端焊上合金刀头,另一端绑上与铁杆同样粗细的木棍,刮光时转动木棍围绕中心圆点向四周刮,直到去掉黑皮,露出铜的金黄色。如今,已普遍采用车床刮光。此工艺需要眼力和手力的绝妙配合,锣面多留一丝则音生杂,多去一丝则音出乱,非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不能干。</h3> <h3> 定音,制作铜锣的最后一道工序,音响、音色全凭一双耳朵判断。定音前,先用鼓棒敲打锣片,当闻听锣音浑浊瑕疵时,只见定音师傅翻锣如翻手,隐隐生风间,锣锤似雨滴崩落,转瞬间几声快响后,锣音顿时变得清脆洪亮,余音绵长,令人拍案叫绝。 </h3><h3> 在铜锣的整个制作工序中,定音是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定音者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致。特别是最后一锤,神奇或腐朽皆在这一锤之间。在这刹那的神奇里不仅蕴含着定音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技艺,更凝结着难以捉摸却又神乎其神的感觉和气质。唯此,民间才素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美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延续传承,光扬传统</b></h3> <h3> 百年浮沉,让章丘锣镲定音技艺沉淀了颇高的艺术价值。锣镲定音工序复杂,制作过程融入了手工艺人的情感,历经百年发展,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用方面,不同的定音组合可以表现不同的场合:有庄重、深沉、悲壮,有轻松、跳跃、活泼,体现了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此外,锣镲定音技艺是铜响乐器制作中的关键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项技艺,不仅对章丘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h3> <h3>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林立的企业让锣镲定音技艺逐渐式微。另一个更突出的问题便是收徒难,传承难续。利用锣镲定音技艺打造铜响乐器不需要很大的规模,它甚至可以是一个家庭作坊。利润低,脏而累,需要长年累月的手上技术。而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进福利待遇好的公司工作,没有年轻人愿意接触和学习,锣镲定音技艺正在面临无法延续的困境。(图文:高传增 相关资料借阅于桃花山乐器厂)</h3> <h3> 所幸不是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这道古老的传承,还有人在为它的延续而努力着,桃花山乐器厂的负责人刘猛便是其一。多年来,刘猛和父亲、老艺人们一起完成了锣镲定音技艺的资料收集、传承人培养等基础性和技术性工作,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h3> <h3> 未来,随着企业生产性保护、活态性传承和市场性开发的落地,锣镲定音技艺将继续得以传承。如今,刘猛正在为锣镲定音技艺申报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伴随着绣惠古城建设的脚步,他正在筹建锣镲定音技艺传习所,打造铜响乐器主题文化园,建设主题展厅,以光、影、声、形多种形式来还原和展示锣镲定音技艺的底蕴与精华,努力把铜响乐器制作成有观赏、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为发扬古城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尽绵薄之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