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谨以此篇献给板桥自然生态保护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走进她……</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地处皖东南的宁国市境内,有一块被称之为非亚热带北部最后一块"绿色阵地"的山村。驱车从皖南“川藏线”东入口出发,沿着火热的皖南“川藏线”西行60余公里便到达被誉为"绿色桥头堡"的神秘之地——板桥自然生态保护区。</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皖南川藏线东入口》</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八面佛公园》</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秀丽储家滩》</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龙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惠云禅寺》</b></p> <h1><font color="#ed2308"><b> 一、摄影人的天堂</b></font></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汽车在蜿蜒的皖南“川藏线”行使约一个小时,到达板桥自然保护区的南大门——方塘乡,这里是宁国市最西部的一个乡镇,著名的红杉林(落羽杉湿地公园)展现在我们面前,七色相间,绚丽多彩,碧波泛舟,倒影如画,如梦如幻,令人心旷神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处离板桥自然生态保护区虽然近在咫尺,却要翻越19公里的大山。</span></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方塘落羽杉湿地红杉林景区》</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汽车沿着平坦的盘山柏油公路行驶,很快进入皖南“川藏线”的精华路段。分为三个台阶的盘山公路在群山腹中蜿蜒向上,车外群山延绵,一望无际,山天相连。远山近谷一片翠绿。晨雾中的山峰,阳光均匀地从峰尖慢慢抹到山脚,路边盛开的山花和千姿百态的太湖石向我们尽献殷勤,好像仪仗队夹道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情景极象当年上九华、游天柱、逛蓬莱、登黄山。</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知不觉间车已行至山顶,放眼望去,板桥自然保护区已尽收眼底。她仿佛一个待哺的婴儿,紧紧依偎在群山母亲的怀抱之中。磨盘山、狮子山、石壁山、神龟面壁等维妙维俏的自然景观映入眼帘,层层梯田式的茶园。一片郁郁葱葱,一条来自泾县又回归泾县的清澈小河宛如一条银丝带由西向东绕山岨流。</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去,河上是一座用木板搭成的小桥,方便南来北往的行人,这就是板桥一名的由来。如今被一座长百余米的公路桥取代。</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的北面是一座新建的小集镇,宽敞的水泥路两旁依次坐落着商店、饭店、民宿等,应有尽有。近百家房屋如繁星点点洒在板泾河的南北,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深山小村庄,向人们展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景象。每年都有上万名摄影人和旅游探险者自驾来到这里,寻找拍摄红色革命历史印记和自然生态风光等方面的采风创作。</span></p><p><br></p> <h1><font color="#ed2308"><b> 二、珍稀动植物的王国</b></font></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自然保护区是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900多人,森林面积9.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6%,它是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最好、林相最完整的唯一一片原始森林,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0多种及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三十种,省级保护动物近百种,其中有云豹、麋鹿、金钱豹、娃娃鱼、环颈雉等珍稀动物。有九华一宝的金钱柳,云锦杜鹃群落,青岗栎、青栲、石栎多种珍稀植物。受到动植物学者们的密切关注,被专家称之为“动物的王国、生物多样性的殿堂和基因库里宝贵的净土”。</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整个村庄坐落在宁国市的最高山峰--高峰北侧,高峰是黄山山脉的一趾,也是板桥村的森林面积覆盖核心,海拔1153米,常年云雾缭绕加上优良生态环境,年产纯天然有机茶约8000公斤,茶叶枝壮叶厚,经久耐泡且青香爽口。中国名茶野兰香更是茶中娇娇者,沏上一杯兰花茶,但见杯中茶叶层层而立,汤色碧绿,一阵兰花的青香扑鼻而来,令人精神大振,疲乏顿消。这里还盛产香菇、木耳、竹笋、香榧、白果、板栗、猕猴桃,各种竹木器,根雕、假山石、名贵中药材等土特产。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九O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级地理植物专家韩也良教授几次率专家来板桥考察,给板桥这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很高的评价,他特别对原始次森林上书疾呼:“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方仅有的一处,更是一块最后的绿色阵地,万万不可再失守了"。</span></p><p><br></p> <h1><font color="#ed2308"><b> 三、探险者的乐园</b></font></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寓有色彩,寓有诗意,寓有传奇,更寓有几分神秘。这里有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有多少神秘的情节令人毛骨悚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椐当地人介绍,原始森林面积33平方公里(约5万亩)。这里青山削翠,碧岫堆云,峭壁如瀑,洞府深沉,人称“鬼门关”。水桶粗的古树密密麻麻,难以计数,碗口粗的藤条相互交攀,紧紧地把古树缠绕。成群的猴子在树枝上悠闲地荡着秋千。数条小瀑布汇集一溪,寒溪湛湛,流水冷冷,倒映着千百年来的原始痕迹。这里的树木长得东倒西歪,烂枝朽干把大地遮盖的严严实实,经年积堆的落叶,厚厚地铺满地面。尽管外面晴空万里,这里却一片阴森,说不出是清幽还是险恶。树木里群鸟飞舞,古怪的野兽声时远时近。听说曾有人看到比人还高、站立着行走,象大猩猩一样的动物在森林里采果拾栗。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先后有三位当地人走进森林后再也没有回来。多次寻找不见踪影,因此传言说失踪的人是被“野人”吃了,让人不寒而栗。</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座大溶洞名曰西山溶洞。入洞口不远便是一个能容纳上百人的大厅,厅上方有一小天洞为洞厅内提供微弱的光线。成群的蝙蝠来回飞动。向前爬过一个一米高的洞壁,又是一个更大的厅,巨大的石钟乳参差不齐地悬吊着,好象客厅里挂着的水晶灯。湿漉漉的水气从它的尖端往下滴淌,似一粒粒的珍珠从天空而落。这些珍珠落在洞窟发出清翠的溅水声,让人难以形容。洞中有一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这座溶洞究竟有多深,至今无人知晓。</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解放军南字121部队野营拉练来到这里,曾组织一支探险小分队进洞探察,因当时还没有电就用小型发电机供电,小分队带着电灯进去,在里面见到一只一尺多长的大脚印,还有腐烂的木竹物品,由于电线长度限制,只走了2000多米就回头了,有些遗憾。还听人说,一九六九年涨大水,洞口的堰塘满了,水往洞里泄,许多泡在塘里的枫树也被冲进洞里,后来在离板桥20多公里的泾县华阳河旁的农田里发现了这些被洪水冲走的枫树。因此人们估算这座洞约20多公里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年来,又有两个探险队进入其中,遗憾的是只走了1500米左右因找不到前行的洞口而折回,溶洞至今仍是一个待解之谜。这里的原始森林和溶洞随时欢迎您来探险。</span></p><p><br></p> <h1><font color="#ed2308"><b> 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b></font></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自然保护区地处泾、旌、宁、宣4县的结合部,是革命老区。早在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便开始了地下活动。红军北上后,洪维恭、李步新同志带领游击队在此活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到1943年吕辉、蒋辉等同志又带领游击队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熊兆仁、刘奎、胡明、倪南山、王文石等同志都在此进行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1972年政府部门就在村子后山300米处修建了一座烈士墓,里面安葬着解放战争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牺牲的12位革命烈士的遗体。</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0年对烈士墓进行了重新扩建,在墓前矗立起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每当清明时节,很多市直机关、乡镇工作人员和学校师生及村民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皖南“川藏线”的火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自驾前来游玩。为更好的弘扬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打造和发展红色旅游,在村子的中心位置,高高矗立着吕辉烈士的塑像。2017年建设了《板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根据地的史料陈列展示,大量的文史资料展示了革命的艰辛之路;其次是革命英雄人物的展示,珍贵的老照片与事迹述说着诸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一生。</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3月21日,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创始人吕辉(原名严晖)烈士的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及其家属一行10人分别从广东、江苏等地专程前来我市祭奠吕辉等烈士英灵,并与21日来到板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吕辉烈士战友96岁高龄的许建国(胡小妹)也陪同参加祭奠活动,并讲述了呂辉烈士的英雄事迹。</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村现已发展成为宁国市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誉为“宣城十大红色村庄”。</span></p><p><br></p> <h1><font color="#ed2308"><b> 五、旅游度假人的家园</b></font></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说板桥是山水板桥,有人说板桥是田园板桥,有人说板桥是云雾板桥,有人说板桥是烟雨板桥;而我说板桥是灵秀板桥,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透出灵秀之气,如诗如画,如梦如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天的板桥,山花烂漫;秋天的板桥,层林尽染;夏天的板桥,凉风习习;冬天的板桥,雪映群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林涛滚滚,郁郁葱葱。不仅有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还有堪称中华一绝的成片甜槠林。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温度在18度左右,平均空气湿度60%左右,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10000—40000个。是极佳的疗养避暑胜地。非常适合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和居住。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早晚的温度只有20度左右,晚上睡觉须盖棉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晨,在雄鸡报晓声中起床,在山泉中洗漱,听鸟儿歌唱,在负氧粒子满满的新鲜空气中呼吸,在乡间小路上散步,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到了夜晚繁星点点,凉风习习,虫鸣蛙叫,树影摇曳,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给你恬静自在,安逸舒适,神情轻松之享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置身其中倍感惬意,让人诗兴大发,吟出千古佳作。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自然保护区的绰约风姿和抚媚景色,会让你圆一次回归自然的梦。无论你是生态旅游,还是度假观光,这里会使你流连忘返,乐不思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村,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原始,那么自然,始终给人一种深遂莫测的神秘之感。她那纯朴、诱人的自然风光,在“皖南川藏线”的建设和全民发展旅游的今天,将成为皖南“川藏线”上一颗璀璨明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这次板桥之行,住在天路自驾营地,这是一座中式院落。坐落在皖南川藏线与皖南天路(桃岭公路七十二道拐)的交汇处。环境优雅,院落整洁的一尘不染。是一座集餐饮、住宿、K歌,棋牌,烧烤,篝火为一体的宿营基地,院外是一座可以停下几十辆车停车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紧邻停车场的小河布满太湖石,小鱼在千奇百怪的太湖石中游着,自由自在,悠然自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厨师在南京大型餐饮业掌厨多年,不仅烧得一手地道农家菜,也能烹制各地口味,经济实惠美味可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重要的是老板为人朴实厚道,让人有一种真正宾至如归的感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与板桥紧密相连,被称为“皖南天路”的桃岭公路。</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本篇图文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未经允许请勿使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是我工作的第一站,因此成了我永远的心念。虽然现在老一辈都相继离开,同龄人也随同子女外迁,50岁以下的人不认识我。但是,那种旧时的情感却紧紧萦绕在我的记忆之中。每次去都有一种山水易相逢,老友难相遇的感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板桥的风光是最美的,群峰峻秀,万壑云涌,绿水青山,人杰地灵。今天我的这篇美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后续能够见到更多更好的歌颂红色板桥,宣传美丽家园的经典作品。让灵秀板桥更加绚丽多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衷心感谢大家的热情鼓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编后说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首先衷心感谢赵云生先生给予的大力支持。少量照片来自网络, 在此向原作者一并表示致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本人1973年8月至1977年元月曾在板桥(原板桥人民公社)工作,基本走遍了板桥的每一个角落。也从当地老人口中听到板桥的很多民间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板桥工作期间,有三件特别荣幸的事令我终身难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我参加了板桥的通电工程建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与储新国、许新家三人自始至终参加了板桥公路的勘察测量工作,成了名乎其实的“开路先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1974年5月,在板桥认识了我的摄影恩师呂全忠老师,从此爱上了摄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