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三清山③ 三清宫的故事

川东人

<p>三清宫景区又叫三清福地景区,位于三清山北部的高山盆地中,是三清山人文景观的集萃地,也是道教古建筑群的“露天博物馆”,景区平均海拔约1530米,范围上至“九天应元府”,下至“风门”。三清宫景区历时1600多年,源远流长,共有观、殿、府、坊、泉 、池、桥、墓、台、塔等230多处古建筑及文物。这些古建筑及文物依据“先天八卦图式”精巧布局,是研究我国道教古建筑设计布局的宝地。</p> <h3>离开了西海岸,终于到了三清宫景区。一走进景区就看见一位女汉子端着“长枪”对着景点一阵扫射。高档货啊!</h3> <h3>进入景区,第一个看见的景点就是涵星池,涵星池位于三清福地正西。处于后天八卦兑位,兑象泽,沼泽。面积3480平方米,海拔1530米,是三清福地高山盆地中净衣池、清华池、涵星池三口风水池中最大的一口风水池,湖水清澈平静,如一面镜子可倒映星月。“涵星池”三字石刻于池北岩壁上。池西坝下是深渊,怪石嶙峋。</h3> <h3>若按先天八卦说,西方为坎卦。坎为水,自然卦象为“月”,是月亮和星星升空映照的地方。按先天八卦左东右西,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位说法,西方为右是白虎方位。虎在道教中也属星宿之一,虎向水边生,故在池北崖壁上刻“虎头山”以象征坎。又西为坎为水,故在水口处筑坝建池蓄水,是谓此池是涵养和辉映星宿的风水宝池。</h3> <h3>涵星池边的岩壁上,雕刻一神龛,里面供奉着一位神像。</h3> <p>崖壁上刻有“伏魔上相”四个字。神像宽袍大袖,头戴道巾,手握玉笏,垂目端坐。</p> <h3>三清山自晋朝葛洪开山以来历时迄今1600多年,道教历史源远流长,共有宫、观、殿、府、坊、泉 、池、桥、墓、台、塔等三清山石刻古建筑及石雕260多处。这些古建筑及石刻依据“先天八卦图式”和“后天八卦图式”交相融合精巧布局,是研究我国道教古建筑设计布局的独特典范。</h3> <h3>三清宫地势四周高,中间是一个小盆地,三清宫就坐落在盆地里。三清宫前面有一块平地,这里成了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安营扎寨露营的地方,而整个三清山景区,只有三清宫允许游客露营。</h3> <h3>相传东晋年间(公元326-334,或357-361)葛洪与李尚书“结庐炼丹”修道于三清山。唐建老子宫观,旧址在丹井北边,坐北朝南,称三清福地;“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资重建三清观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后因世乱,观废址毁”。元建三清观,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君、李尚书、金童、玉女及潘元帅像等。</h3> <h3>三清宫山门处,一块巨石横卧路边,把进门的石阶挡了一半还多。此巨石之上刻有“排云桥”三字, 这里根本有没桥,那么为什么叫它为桥呢?这就是根据道家中的“无中生有”,这里是凡界与仙界的交界,走过这里就是进入了仙界,谓之“排云桥”。排云桥”命名出自于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句。</h3> <h3>明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64)王祐、詹碧云上山重修扩建后,改称三清宫;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毁于大火,玉山、德兴两县方士化缘重建,但规模远不及从前。</h3> <h3>过了排云桥后,路两边有是灵官殿、魁星殿。里面分别供着神像。两殿虽然很小,但是造型古朴,线条优美,雕工精湛。</h3> <h3>三清宫大门前方建有一座三清宫牌坊。牌坊位于三清宫北前方15米、灵官殿与魁星殿甬道之南约2米处。牌坊上部额枋之间镶嵌的青石板横匾两面刻有明代景泰年间兵部尚书、浙江镇守孙原贞(1388-1474)书“三清宫”三个正楷大字。 三清宫牌坊全部用花岗岩凿制而成。牌坊顶盖由两块整石构成悬山顶形式,上面凿有象征性的瓦垅,无沟头滴水,顶上正脊用刻花鱼龙大吻,正中置放了个宝葫芦。整个造型小巧玲珑,庄重华美,是道教仿儒家孔府等建置,在门前置牌坊,以壮声威的建制。</h3> <h3>三清宫建筑充满玄虚神秘色彩。相传为明失踪建文帝藏隐于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时亲笔题撰楹联。从联语中可以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h3> <h3>现三清宫为明代所建,坐南朝北,前殿后阁,左右厢房,两层两进。前殿高5.38米,后阁比前殿地基高2.3米,殿宽10.4米,进深19.82米,两殿总面积206平方米。包括附属建筑,占地总面积1750平方米。整个殿内梁、柱、墙、池、门以花岗岩琢磨铺造为主,镶嵌得严丝密缝,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一。</h3> <h3>三清宫门上方悬挂的这块“三清福地”的匾额乃清同治八年所立。</h3> <h3>而宫殿正门石刻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幅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为祖孙两人一个前,一个后同入佛、道空灵清静之门的无奈经历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解和佐证。</h3> <h3>三清宫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因禁止拍照,只能偷偷的拍了一张。由于后殿不对游人开放,我就只好作罢了。</h3> <h3>这座明代建筑全部就地取材,由花岗石砌成,整个建筑严丝合缝,堪称奇迹。</h3> <h3>出了三清宫,我又沿着游览道继续前行。</h3> <h3>路边发现了一群棕噪鹛,就像一群小鸡一样可爱,与世无争,也不避人。</h3> <h3>纠察府位于三清宫东北150米处的塍冈西侧。岩石结构,歇山屋顶,正面额枋上刻有“纠察府”三字,庙里有石刻神像6尊,庙前两旁各有石雕武士像1尊,姿态各异,庙后南侧有巨岩,上刻王永椟书题的“螣冈”两个大字。</h3> <h3>这个小小的纠察府,府小人多,里面挤满了各路神仙,看来神仙也有官癖,估计是受了凡间的感染。</h3> <h3>这里是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简称藏竹之所,别名方士羽化坛。位于三清福地纠察府南30余米,三清宫东南侧270米处。处于三清福地八卦迷宫文王八卦“巽”位,即“巽山乾向”位置,正对方向是“飞仙台”。为三清福地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明代古建陵冢。这里从前一直被人们误以为是一个全真道士的羽化坛,故又名方士羽化坛。据说是全真道士詹碧云的墓地。今据民间传说和考研,认为是明代第二代皇帝、《明史》记载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脱生逃亡晚年藏身三清山时所建改名换姓的隐陵。</h3> <h3>这座小塔名叫风雷塔,矗立于三清福地东北方向的悬崖峭壁上。前临深谷,气势险峻。塔以悬崖之上巨石为基,用整条花岗石仿唐宋楼阁式六层六面实心雕凿而成,与塔基拼接得天衣无缝。塔檐六角稍向上翘,塔顶为葫芦形,塔底截面宽0.62米,塔高1.96米。塔身六层,加塔顶宝葫芦共七层,古朴玲珑,千百年来迥秀屹立,岿然不动,是三清山风景明珠,古建石雕艺术的珍品。</h3> <h3>龙虎殿高踞于三清山天门峰东侧海拔1568米的龙首山上。为文王后天八卦“震”位布局建置。建于明朝天顺丁丑(1457)年。 因殿前左右两侧利用天然山岩浮雕有青龙、白虎造像,造型生动逼真,故名龙虎殿。</h3> <h3>龙虎殿以20条小方石柱圈成一座无顶殿,仿木斗拱结构缩形构建干砌成鳌顶式。前庭后殿,左右廊庑配殿封闭式庭院结构,殿宽6.63米,进深7.2米,脊高4.2米,面积49.7平方米。</h3> <h3>正殿门为石构牌坊式殿门,宽约1米,高1.90米。进门后为露天庭院,宽4.3米,进深2.7米。庭院左右两边为廊庑配殿,左右各设7阁小神龛。前三个神龛略大,宽0.9米,高0.8米;后4个神龛略小,宽0.55米,高0.60米。整个建筑未用一滴砂浆,朴质而富有野趣。今已改建,不及从前规模。</h3> <h3>龙虎殿前左右巨岩上,有石雕龙虎。石龙蟠于左,面积约4平方米,突眼扬须,张牙舞爪。石虎踞于右,高宽近1米,长约2米,蹲伏于地,昂首曲尾。南京自古号称“龙盘虎踞”之地,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后将皇宫建于钟山。今观其规格建置,三清山龙虎殿与其它道教名山龙虎殿之设置风格迥异。虎踞龙盘,石雕、石刻有象征皇帝坐朝,百官侍服左右,龙虎禁军侍卫门外,居高临下,威仪天下第一的明南京故都金銮宝殿象征。</h3> <h3>殿内供三清神像,两边神龛原供石雕神像各9尊,全殿共21尊,现所存无几,且大部分残缺无头。这尊石虎随着岁月的磨难,风化严重,已经面目全非了。</h3> <h3>出了龙虎殿,我沿着步游小道继续往南游览。</h3> <h3>这座岩石叫情侣石,花岗岩因垂直节理、风化作用渐渐分裂为二,犹如紧密相拥的情侣。</h3> <h3>走到这里已时近中午,此地清静无人,路边有石凳,在此小憩吃点干粮,补充能量。</h3> <h3>休息一会,又继续上路。</h3> <h3>路边的小殿叫九天应元府,是三清宫景区明代道教按八卦迷宫布局古建筑遗留之一,蕴含深厚文化隐义,其命名和建置独特,为其他道教名山所无。</h3> <h3>九天应元府坐落于三清宫景区东南,距三清宫上方710米处石阶路南侧。背朝路,坐北朝南略向东偏,海拔1560米。为文王八卦“离”位建置,卦数为九。其旁有泉,名应元泉。</h3><h3> 九天应元府为一花岗岩石干砌小殿,明代建筑,宽1.86米,进深1.24米,台座高0.9米,通(脊)高3.15米,面积2.3平方米,中部四面通风,顶上歇山式结构,造型粗犷。正面额坊上刻有“九天应元府”五字,两旁殿柱上有楹联石刻但字迹已模糊难辨。内供石雕神像三尊,主像前置石香炉,神像头在文革中被毁。</h3> <h3>九天应元府为雷神所居之府,俗称雷神庙。取自雷神道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按道教说法,雷神火也,离位在南方,南属火属电,所以建雷神庙。雷神为替天行道之神,在早期的民间信仰中,雷神是轩辕皇帝的化身,自古为人们敬畏,他不仅给人们带来雨水,而且惩治人间邪恶。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斋醮礼仪中常设有雷神的牌位,并在科仪中有召雷部诸天君的内容。</h3> <h3>辞别了雷神庙,继续向南游览。</h3> <h3>走到这里,我们重新又踏上了栈道,这里看似地势平缓,为什么不修成石板路而非要建成栈道呢?</h3> <h3>随着道路进入一个谷口,这里叫做红花油茶谷,过了此谷,三清宫景区就要结束了。</h3> <h3>过了谷口,重新又踏上了高空栈道。</h3> <h3>这里是东海岸景区,一条新开辟的路线,又叫阳光海岸。</h3> <h3>东海岸原称阳光海岸,是三清山继西海岸成功开发后的景区第二条高空栈道,总长4000米,平均海拔1600米,北起道教圣地三清宫景区九天应元府北的红花油茶谷,南至三清山中心景区南清园禹皇顶下的一线峡,并由此连接三清山西海岸景区、玉京峰景区,构成了三清山核心景区游步栈道高山环游体系。</h3> <h3>前面峡谷上出现了一座高空吊桥。</h3> <h3>吊桥架在两个山头之间,此地甚是险恶。</h3> <h3>此桥名叫渡仙桥,位于东部的阳光海岸景区内,是一座悬于两个山头之间的吊桥。晃晃悠悠地走在吊桥之上,周围绿树成荫,下方是深不可测的山谷,十分惊险刺激。</h3> <h3>这些小青年站在桥上,兴奋之余又略带恐惧,很是刺激。对于长期在外的我来说,这很平常。</h3> <h3>有些胆小的游客,站在吊桥中间紧张的不敢行走。</h3> <h3><font color="#010101">渡仙桥的名字取得很有意义,过了此桥你就成了神仙了,哈哈!</font></h3> <h3>渡仙桥下万丈深渊,由于两边崖壁上长满了树木,这些树木长势茂盛,直指桥底,人们反而看不见深壑的沟谷。</h3> <h3>不知是渡了桥的原因还是怎么的,过桥后感到神清气爽身轻如燕,精神更加充沛。哈哈!</h3> <h3>阳光海岸景区可看以下奇观和景点:日出、壮阔云海、百里松林、惊险刺激的悬索桥、透明玻璃(乾坤)观景台、五老拜三清、渡仙桥、玉光亭、曹国舅悟道、天聋地哑、幽深峡谷、不同角度的东方女神和巨蟒出山等等,不过要想看懂这些景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不跟团在导游的讲解下,你是看不懂这些景点的,我就属于这类人,因此很多景点知其意不知其名,有的更是忽略而过。</h3> <h3>这里和西海岸有点相似,游客们一会儿穿行在密林中与大树来一个亲密拥抱。</h3> <h3>一会儿出现在峡谷之上,俯瞰万丈深渊。</h3> <h3>这里游客比较多,看似忙忙碌碌,其实非常悠闲。</h3> <h3>所谓的东海岸,就是站在三清山东部高山观峡谷,犹如站在岸边观海一样,意思与西海岸相似。</h3> <h3>除了方向的不同,景色和西海岸都差不多。</h3> <h3>这里游客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来得迟。游三清山必须去得早,否则你的时间不够,不能游完全程。</h3> <h3>三清山森林密布,由于生长在岩壁上,有半边天不能照射太阳,为了争夺阳光,几乎所有树木都向着沟谷方向的半空生长,结果就造就了三清山的树木奇特的造型,可以说三清山的松树一点也不比黄山松差,有些奇特的松树更比黄山的美。</h3> <p>这里是透明玻璃(乾坤)观景台,虽然透明,但并不惊险。其实站在栈道上就可以对所有景色一览无余,感觉就是有点多余,只不过是增加一个景点而已。</p> <p>这个观景台尽管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但是还是受一些游客的欢迎。</p> <p>这是一段急弯的照片,咋看觉得一般,不能充分展现出三清山美丽的一面,如果把它分段剪辑,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美感效果来。</p> <h3>结果一,这里完美的展现了三清山茂密的崖壁森林,绿绿葱葱浩瀚无边,人在森林里,鸟语花香尽在不言中。</h3> <h3>结果二,这幅照片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三清山的险峻,栈道后面的崖壁高大笔直,如果没有这条栈道,人们想到这里比登天还难。可以说三清山非常美,但是如果没有文学功底,没有艺术审美观的思维,即使美景,也拍不出来好照片。</h3> <h3>这段栈道所处的位置非常吸引眼球,栈道两边的岩石犬牙交错,险峻异常,人们走在平坦的栈道上,犹如进入了传说中的神话仙境一样。</h3> <h3>特别将这段放大给大家看,如此险峻的画面,你敢去吗。其实谁都敢去,因为有平坦栈道的保护,你一点不必担心安全的问题。</h3> <p>三清山的美景比比皆是,深入画中游韵味无穷,犹入仙境一样不愿离去。</p> <h3>美丽的三清山处处都有迎客松向你招手。</h3> <p>三清山的长空栈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景区栈道,栈道一会儿穿行在悬崖峭壁上,一会儿穿行在崖壁森林之中,走在这条路上,处处都有惊鸿一瞥,让你其乐无穷。</p> <h3>龙吟虎啸,蟒吐游丝。三清山处处充满玄机,让你处处充满亢奋充满激情。</h3> <p>三清山长空栈道的修建,不但没有破坏三清山的环境,反而让这里的景色更加美丽,也吸引来众多的游客,使这里的美景让世界知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p> <p>这段崖壁左边的石门,像不像一个人的侧脸,而这个人对你充满了诡异的笑容。</p> <h3>原来石门过去又是一段裸露的崖壁,山势很险峻,原来那半张脸笑我怎么过去,哈哈!有高空栈道,过这险境犹如平地。</h3> <h3>这一段是三清山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几乎从山顶到沟谷看不见一块裸露的岩石,全被绿色占有了。</h3> <h3>这位游客面对美景不拍,却对准天空拍什么?</h3> <h3>对面密林中有一个游客休息点,期望能在那里与小动物再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h3> <h3>一段急弯的栈道,地势很响亮,也不险峻,背景也不错,成了女游客喜欢拍照留念的地方。</h3> <h3>如果用这种方式拍摄,你就不会说这段弯道不险峻了。</h3> <h3>急弯过后又进入了丛林区。</h3> <h3>一位现代徐霞客正急匆匆的走过,看他的步伐,估计也是经常户外行走的驴友。</h3> <h3>这位游客面对对面的美景,端着相机不停的扫射,大肆有不把三清山的美景全部收入囊中决不罢休的决心。</h3> <h3>走进这密林中,离游客休息点不远了。</h3> <h3>终于走进了休息亭,我迫不及待的到亭后的崖壁上找寻小动物,这不,一进来就发现一只小松鼠,太小了,混在杂乱的背景中,它不动的话,你还不容易发现得了它。</h3> <h3>放大点给大家看看。</h3> <h3>另一端又发现一只,好可爱的小松鼠。</h3> <h3>这时又飞来一只红嘴相思鸟。三清山的动物资源很丰富,由于景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因此给小动物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动物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出入,只有小松鼠、红嘴相思鸟、棕噪鹛这三种动物不怕人,喜欢在人群集中的地方聚集,觅食游客丢下的残羹剩饭。</h3> <h3>小松鼠与红嘴相思鸟在一起觅食。</h3> <h3>又来一只红嘴相思鸟。</h3> <h3>一只红嘴相思鸟在注视着我们。</h3> <h3>一只棕噪鹛飞了过来。</h3> <h3>它落到下面来寻觅食物。</h3> <h3>这时一只红嘴相思鸟发现了棕噪鹛,怒气冲冲的注视着它。</h3> <h3>接着一个俯冲冲向棕噪鹛。</h3> <h3>棕噪鹛突然受惊,吓得仓皇逃跑。</h3> <h3>这只红嘴相思鸟旗开得胜。其实以棕噪鹛的体型,红嘴相思鸟根本不是对手。</h3> <h3>果不其然,又飞来一只棕噪鹛。</h3> <h3>最后结果是两种鸟儿和平共处,皆大欢喜。</h3> <h3>这只红嘴相思鸟飞到亭子的栏杆上,对着亭内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游客丢下的美味佳肴。</h3> <p>离开了休息亭,又开始我的旅行。行走在三清山,雄壮的山体,渺小的游人,一路上数不清的奇异景色,让你有一种“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p> <p>看见这群石峰,我就想起了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一段,“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的诗词以雄壮豪发悲苍有力而著称,写的多是边关景色,诗词中大多表现的是西北的荒凉。而三清山虽然雄壮却不荒凉,一派绿幽葱葱的树林将三清山打扮的犹如神仙境地。</p> <p>看着这美丽的景色,真是舍不得离开,不过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等待着我,我还必须得走,去寻找更加美丽的景色。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就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