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敖:大侠,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止戈

<p class="ql-block">  “七十四、八十三,阎王不请自己去。”下个月25号将满83岁的李敖,这个希望和蒋宋美龄一样活到106岁的老顽童、这个认为“报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比敌人活得久”的斗士、这个设想“理想的死法是死在17岁情人的大腿上”的性情中人,终于还是没有迈过这道坎。</p><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后在桂子山的那几年,我翻遍学校图书馆,把能找到的李敖在大陆出版的书几乎都读了。同是历史系、同为金牛座,机缘巧合下,这个大我44岁的猛士的文字,给了当时穷困潦倒的我以莫大的勇气和力量。他说“锻炼男子汉最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我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毕业后也毅然去了部队(详见拙文《三十而立:身心修炼与重建》)。在桂子山以及离开桂子山的日子,每有失意、遇挫或孤寂苦闷以致午夜梦回,我都想专门写一点关于他的文字,但是一直没写出来。没写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觉得自己对他和他的文字了解不够、自身阅历才情勤奋不够。我很佩服马家辉,他17岁迷上李敖,开始疯狂地看李敖的书并立志21岁之前写出一本关于李敖的著作。为此他放弃香港的影视专业,选择去台湾大学读书,经常到李敖家里帮他整理剪报,聆听李敖笑谈江湖,在21岁生日前出了一本《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名动文坛。李敖读完后说:“小马,你比李敖更了解李敖。”事到如今,我还是不能像马家辉一样,勇敢地拿起笔写了再说。但是今天,预料中的事情还是来了。为了纪念他,纪念我自己的青春,还是得写点东西。</p><p class="ql-block"> 那么到底写什么呢?3月12日,我跟朋友聊天,谈到最近的修宪和“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的热点问题时,让我想起了2005年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先后在北大、清华和复旦的3场演讲。那就由这3场演讲及相关资料,谈谈我对他的理解,算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p><p class="ql-block"> 一、演讲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李敖在复旦说自己的演讲“第一个定位是我在北京大学要讲金刚怒目,我在清华大学要讲菩萨低眉,我在复旦讲什么,要讲尼姑思凡”,又说:“我讲的该凶的时候凶,该温和的时候温和,该开玩笑的时候我会开玩笑。”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谈薮》谓:“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简单地说,就是有刚有柔,有批判有赞美。至于“尼姑思凡”,就是面对现实,求真务实。总体而言,三场演讲直面当下,也涉及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内容侧重不同、相对独立、互相呼应,可以看作一篇长演讲分成了三节。而三场演讲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争取自由民主、实现民族复兴。</p><p class="ql-block"> 李敖之所以选择在北大、清华和复旦演讲,除了这3所大学是大陆最顶尖的高校外,还有一点在于这3所高校所在的北京和上海两地,跟他童年生活有特殊关系。他2-13岁在北京生活了10来年,内战爆发后跟随家人逃难至上海,1年后又逃难到台湾,此后再也没有离开台湾。短短14年的大陆生活,既有漂洋过海的逃难苦楚,更有“乃怀陆根”的大陆情怀。所以,在离开大陆56年后的古稀之年,再回到北京、上海,更有象征意义。56年的时空交错、时光漫步,怒目、低眉、思凡等诸种情绪流露,也是难免。特别是对北大,他的感情更加复杂。因为他的父亲毕业于北大,他的老师胡适是当年北大的名教授。在北大的演讲中,“怒目”的一面表现在:他调侃校方没有像接待克林顿、连战一样为他铺红地毯;质问为什么克林顿和连战演讲现场全国播出,而我李敖演讲要想想看再播出;中间还说,对比北大精神,“现在的北大太孬了”;他还将了北大一军,捐了35万人民币请求并等待北大给胡适立铜像。</p><p class="ql-block"> 二、自由主义的两方面及人民与政府的五种关系</p><p class="ql-block"> 关于自由主义,李敖首先从纠正克林顿和连战在北大演讲的相关说法入手,完整引用了胡适的名言:争取你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一个真正的开明进步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造成的,是要有独立个性,有自由思考的人造成的。李敖认为自由主义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自己的关系。要“反求诸己”。对自己负责,解放自己,不被陈腐的思想观念所困,以求得心灵的解脱与自由。这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更重要。另一部分是和政府的关系。要“反求诸宪法”。自由和爱情一样,都要列举,都要开“清单”。政府开“清单”体现为法治,民众要想办法监督政府落实“清单”、兑现承诺,实现法律框架内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关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李敖用北京话形象地概括为五种:一是嗝了。就是政府这么坏,我不要活了。比如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对楚国绝望而跳进汨罗江的屈原。二是颠了,我玩不过你,跑了。三是嘚了。就是我猫起来了,你找不着我了。比如古代的隐士。四是怂了,就是蔫了,我怕你了,我不跟你玩了。五是翻了,就是我火了,翻脸和你干上了,也就是革命。在李敖看来,这五种情况都是消极被动的,没有把政府摆平,自己也跟着受害。尤其在热武器时代,选择第五种方式跟政府硬碰硬,是毫无希望的。人民要聪明起来,要靠智慧促使政府开放。</p><p class="ql-block"> 三、为什么要赞美共产党、拥抱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李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避免挨打,另一个是如何避免挨饿。这么多年下来,现在香港澳门都已经收回,中国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他说:“这一切,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我在北京这样讲,在台北也一样这样讲。”“我讲话我赞成什么,我反对什么,我敢说绝对是独来独往,我不受人左右。”在复旦演讲中,李敖动情地说:远在56年以前,当我离开上海的时候,我在外滩亲眼看到警察骑着大马拿着皮鞭驱赶挤兑黄金的群众、打都打不散的凄惨的画面,亲眼看到一个灭亡的政府、一个亡掉的中华民国在最后兵败山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还说: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好的理想,其核心要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就是我们中国自己讲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前一句就是各取所需,后一句就是各尽所能。李敖曾言,自己反蒋反独,一辈子与台湾牢牢捆绑在一起,“台湾变小了,你也跟着变小了”“我们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因国民党在世界上无立足之地而连累得也无立足之地”,算是“与子偕小”,甚至“与子偕亡”。他希望大陆同胞改变思维、拥抱共产党,荣辱与共,“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四、关键在推动宪法落实</p><p class="ql-block"> 前面讲到李敖的自由主义“反求诸宪法”的部分和对共产党历史功绩的肯定。他认为实现自由主义的关键在于落实宪法,这比进行主义之争、名词之争更有意义;并声称自己愿意放弃自由主义,以求得宪法的落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出版、言论自由、罢工自由……什么都有,每一条都列举出来了,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对照宪法开出的“清单”,他说,别以为都是假的,当我们努力就是真的;别以为他们在骗我们,当我们认真,他们就不是骗子。富兰克有句名言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富兰克林是错误的,要改为: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所以李敖希望大学生不要做“自了汉”(有点钱读了博士,或者是在外国住下去,管我自己的生活,这叫“自了汉”),不要只满足于追求个人生活条件的优越,而忘记你们的责任,忘记报效祖国。因为“我们的根就在中国”“中国才是我们真正努力的方向和献身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7年后的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强调“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再两年后的2014年秋,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再3年后的2017年秋,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然后是今春的修宪。以上表明,我们已经走在大路上了。</p><p class="ql-block"> 五、文化自信:从鼓吹全盘西化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李敖年轻时是极力鼓吹全盘西化的,1961年他在《文星》杂志发表《老年人和棒子》,揭开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的序幕,1962年他在《文星》上发表的《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一文则进行了集中论述。这次在复旦演讲,他态度大转:现在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有机会,不但中国人有机会,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字都有机会。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这么好的机会,今天我们碰到了,我们要珍惜这一次机会,“造出天堂”。大家要有信心,在最好的时候建立我们的信心。以中文为例,他说:中文是全世界最简单的文化,从文法而言,是非常简单的文法。中文有它的好的语言、好的表现法、好的意境。中文消灭不掉,因为它有那么厚的文化基础,有十万字的古书在我们的背后,它不是埃及文字,也不是巴比伦文字,中文是一个活的语言,我们要用现代科技把它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第四个自信”。</p> <h3>  六、蓝、绿、黄、红,李敖到底是什么色</h3><h3> 简单地说,李敖非蓝,从对蒋家王朝、连战、马英九等国民党大佬的批判可知;非绿,从对李登辉、彭明敏、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批判可知。</h3><h3> 黄者,淫也,很多人认为李敖是个花花公子,实际上有失偏颇。他公开宣称自己喜欢美女,并告诉大家他喜欢什么样的美女。他追求女人都是谈恋爱,而不是玩弄。恋爱的过程中,双方都是单身。有的女朋友和他分手,是因为他坐牢,或者是因为他在政治上太危险。他一般不会和有夫之妇谈恋爱,也没搞婚外恋。他和王小屯结婚20多年,期间没有传出绯闻。李敖在小说《上山•上山•爱》的后记中说:该书是“黄色小说”?还是“情色文学”?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脱了裤子谈思想”的中文钜作? 这有赖于读者评判,所谓“清者阅之以成圣,浊者见之以为淫”是也。如果硬要假以颜色,该书毋宁是一部“黄色其外、红色其中”的小说。红色象征“性”和“思想”的激越,它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把“形而上”和“形而下”合而为二。</h3><h3> 红的方面,如前所言,他具有“乃怀陆根”的大陆情怀。原因除了他少年时代的大陆生活经历,还有就是高中时受严侨的影响。李敖在回忆录中称严侨是他的“导师”,他说:在我思想成长的过程中,严侨的伟大人格、声容笑貌、热情犀利、悲惨人生,对自己永远是“现在式”,严侨是我人格上的导师,我庆幸在我一生中,能够亲炙到这么一位狂飙运动下的悲剧人物,使我在人格形成中,得以有那种大陆型的脉博、那种左翼式的狂热、那种宗教性的情怀与牺牲。在这些方面,严侨都给了活生生的身教,也许严侨本人并不那么丰富、那么全面、那么完整,但对“少年十五二十时”的自己而言,无疑地都成为我的导师。李敖当时准备跟严侨一起偷渡去大陆“参加一个重建中国的大运动”。“可是梦想毕竟是梦想,半夜里五个大汉惊破了他的梦和我的梦,他被捕了。这是1953年的事。那时候严侨33岁,我18岁。”李敖55岁时写了《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专文纪念严侨。文末说:“既伤逝者,行自念也。严老师英灵不泯,必将在太平有象之日,魂归故国,以为重泉之告。上一代的爱国者永生,他们虽为消灭反动政权而牺牲了自己,但是,震旦不再沉陆,中国毕竟站起来了。”</h3><h3> 如果非要给爱美女和一辈子反蒋、反独、反日以及反蒋、独的幕后老板美帝(反美帝集中体现在他的《审判美国》一书)的李敖定个颜色,这个坚持在自己文章后面落款“李敖于中国台湾”的统派,当然是红色为主,既有美女之红,更有思想之红。</h3><h3> 七、所谓爱情</h3><h3> 李敖关于爱情的集中论述,有评论琼瑶小说的《没有窗,哪有窗外?》、歌坛流行的王海玲演唱的《忘了我是谁》和巫启贤演唱的《不爱那么多》、散文《张飞的眼睛》、小说《上山•上山•爱》,尤其是他的小说,论述更为全面系统。概括起来,他的爱情主张是:灵肉一致、快乐第一、真爱短暂、注意方法、享受过程。如李敖所言:“男女关系好像一起上一座山。我认为上山时候,可以在一起,到了山顶,就该离开,不要一起下山,不要一起走下坡路。男女之间最高的技巧是不一起走下坡路,应该在感情有余味的时候,先把关系结束,不要搞到恶行恶状,赶尽杀绝。”</h3><h3> 八、快意恩仇</h3><h3> 李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他自称“善霸”,一生四处树敌、八面威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和对手相识相知相爱相杀,乐在其中。1989年他有“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其中之一说:平生有恩必报,有仇必报,快意恩仇,不亦快哉!又言:快行己意,有话直说,高兴骂谁就骂谁……不亦快哉!他常说:“有仇不报的人,就是忘恩负义的人,因为这种人恩怨不分明,所以会这样莫名其妙。至于不但有仇不报,还反过头来歌颂仇人蒋氏父子,如柏杨之流,他们太可耻了。”之所以要如此,在于他争是非、不讲俗情、不肯做乡愿。他说:我的敌人十九都是小人,如果我的朋友不勇于做君子(战斗性的君子),不敢和我做朋友,我觉得我该就此人我两弃。这里举两个例子:</h3><h3> 恩的方面,李敖年青最穷困时,胡适送了1000块新台币给他。多年以后的2005年,他捐了150万新台币(35万人民币)要在北大给胡适立铜像。</h3><h3> 仇的方面,李敖曾为萧孟能的原配朱婉坚打抱不平,最后自己受诬陷坐了6个月的牢(1988年台北高级法院撤销原判,给李敖平反。国民党中央日报也发了报道)。对于此案中作伪证的妻子胡茵梦,他坚决和她离了婚。对于曾经的朋友肖,李出狱后进行反告,目的是要萧也坐满6个月的牢,算是扯平。告了两次,肖坐牢5个月零20天。李于是又告第三次。当时他在法庭上遇到萧,说:“只要你再坐10天,将来你死了,我就买一个金棺材送给你。”萧没有选择坐牢赎罪,为了逃避10天的牢狱,竟然逃离台湾成为通缉犯,最终客死他乡。</h3><h3> 九、侠骨柔情</h3><h3> 梁启超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李敖之为侠,为国方面,具有大陆情怀的他,作为坚定的统派,一辈子反蒋、反独、反日以及反蒋、独的幕后老板美帝,是为明证。为民方面,他义助慰安妇(拍卖所得加上各界捐款共筹得3800多万新台币全部捐出作为台籍慰安妇救援基金,有了这些钱,晚景凄凉的慰安妇可以不收日本人的钱,确保历史不被日人篡改)、为高山族仗义执言、为台湾老兵呐喊,等等,亦可证明。为友为邻方面,还是要提到严侨。严侨被捕后,严师母带3个小孩(大的3岁、最小的还在吃奶)北上投亲,找到辜振甫(严侨大妹严倬云是辜振甫夫人),被拒。其时李敖上高三,家里穷,他早饭不吃饿着肚子存了一些钱,送给了严师母。严师母无法,为了全家活命,只好把老大老二送到孤儿院,把老三寄养给别人,自己给外国人做女佣(台湾人不敢请“匪谍之妻”做女佣)。多年后李敖找茬和辜打官司。他买了辜的公司股票,发现辜的公司有违规操作,于是向辜和公司股东致函,扬言要法庭相见。辜自知理亏,为息事宁人,给了李敖一笔赔偿金,李敖则在第一时间将拿到的钱给了严师母。他告诉严师母:“这个钱你可以拿,这就是30年前对你闭门不见那人的钱,今天我总算给你出这口恶气。”严师母哭了,她收下了钱、收下了温情与旧情,也收下了人间少有的李敖式的正义。</h3><h3> 十、老兵不死,也不凋零</h3><h3> 以上对李敖的演讲及其人其文其事作了一些提纲挈领地探讨和点评,未免挂一漏万。怎么定位李敖是件不容易的事,还需假以时日。可以确定的是,他跟五四人物,比如胡适、梁实秋、钱穆等人都有过直接的接触,还有严复的孙子严侨,以及台大老师殷海光等等,这些人都是从大陆去台的人物。一定程度上,他是一个传承者,或者说是一个衔接者,包括新旧时代的、中西的、海峡两岸的文化等方面的传承、衔接。</h3><h3> 李敖一生写了3000多万字,著作超身,但是缺乏有分量的、大部头的学术专著。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杂文与评论中。特别是他早期的《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及千秋评论系列等,这些著作能够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孤军奋战的李敖的影响力,之所以在同时代很少有人可以匹敌,就在于其思想的力量。</h3><h3> 人说李敖“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他坦言:我的一生饱蕴救世心怀,但救世方法上,却往往出之以愤世骂世,这是才气与性格使然。我有严肃的一面,但此面背后,底子却是玩世,这是别人不太清楚的。正因为玩世,以致明明是严肃的主题却往往被我“以玩笑出之”。所以如此,一来是轻快处世,二来是避免得胃溃疡。论者可以不喜欢李敖的处世哲学,但不可忽略他的价值。就其文字而言,剔除情绪和技巧,他的资料价值和观点提炼,多有可资借鉴之处。当年上大学时我听川大某教授的讲座,他提到自己在写有关胡适的书,我提问他有没有看过李敖的“胡适研究”,他说看过,而且收获颇多。</h3><h3> 传说李夫人临死前不让汉武帝见最后一面,是不想让汉武帝看到自己因病变丑的样子,从而破坏她在皇帝心中倾国倾城的美好形象。李敖卧病在床时不准朋友前去探望,是意料之中的事。强者自有强者哲学,强者只想让朋友看见强的面目,一旦弱了,朋友或许可以接受,但是自己难以面对。这勉强不得。</h3><h3> 李敖在演讲中说:我这次回来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黛玉,没有眼泪。我今天讲这些话,大家可能是最后听到了,因为我已经垂垂老去。我要讲的话,都在这三场演讲中。演讲结束在今天,和大家搞不好就是做最后的告别。基本上对人生,我这个年纪有某种程度的悲观。我不相信基督教,“新旧约全书”启示录第六章第八节有一段说,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我告诉你们,我随时会骑上灰色马,再见!再无相见!达观也好,悲观也罢,我想他看到我们今天的进步,应该是欣慰的。</h3><h3> 胡适有诗句:“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李敖调侃说:“重重的我走了,正如我重重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带走了全部云彩。”李敖一生战斗,单枪匹马对抗整个时代,也终结了一个时代。天行有常,立身有本。老兵不死,也不凋零。就此别过,不必伤感!</h3><h3> 立正!向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时髦不动的李大侠敬礼!!!</h3><h3></h3><h3></h3><h3></h3><h3> </h3><h3><br></h3><h3> 2018年3月19日凌晨草,至3月23日改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