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也许自己孤陋寡闻吧,东钱湖还有韩岭市的地方,这是我小时候听父亲说的,而关于其的逸闻轶事,几乎都来自近年来的书上,不过,让我零距离感受她,那还是前年的事。 </h3><div><br></div><div> 其实,韩岭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坐落于福泉山与金峨山之间的狭窄地带,北边紧挨东钱湖,美丽的环湖公路贴身而过,南端有二条古道与之相联,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div><div><br></div><div> 那天,我慕名来到韩岭市,刚入村口。远远望去,青山相峙,就像孔雀开屏的羽翼,先声夺人,而传说中的韩岭市,便深藏其中。然而,她相比于其他村落,却又迥然不同,不是傍湖而筑,而是沿溪而建,密集的民舍分列两旁,与湖岸形成直角,像这样的村落,在东钱湖中并不多见的,更莫说是一个集市。 </div><div><br></div><div> 此时,我不禁纳闷起来,这样一个既偏僻的村落,又不足数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难道就是曾经繁华的古街吗?不过,当我踏上鹅卵石的路面,看着古色古香的房屋,一切疑惑被打消了。 </div><div><br></div><div> 韩岭之所以负名,是因为有了老街。来到这里的游客,莫不走一走老街,看一看古屋为自己的目的,那别有一番滋味。 </div><div><br></div><div> 一副轻装的我,沿溪而上。一千多年的记忆,从山的那头向我流来。低头看,路边小溪涓涓,不大也不小,那绿油油的水草,清晰可见,犹如一条碧绿的彩带,从我身边轻轻飘过,贯穿全村,因为有了溪水的滋润,所以整个村庄灵动起来。桥依溪而筑,溪穿桥而过,别有一番小桥流水的韵味,两边,古朴的民居、古桥、古井、石板小路、椽、廊、曲、枋、天井……一览无余,这些房屋大多都是木结构,雕刻精致,工艺繁复,堪称那时的典范,偶然,有难得一见的石窗,透着悠然的阳光,镂空密致,画案不一,虽然早已被风雨侵蚀,但却静处一隅,自成一景。这里,家家户户开着门,晒着自己的纯朴,而朝街的门面,被涂以紫红的色调,无一例外,再仔细看,但凡门窗还保留着旧时的移门,虽然油漆已经褪色,不曾当年的鲜艳夺目,但不乏古朴又典雅。这不由得想起,我家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移门,早卸晚装各一次,还会发生“吱吱”的摩擦声,而这种亲切的声音倍伴我度过了童年。 </div><div><br></div><div> 乡愁就是挂在屋檐的风铃,童年就是门前摇荡的竹椅。门口,有很多人坐在竹椅上,围成一堆,漫不经心闲聊着,似乎昔日的繁华已经远去,不过,却也多了一份印象中的江南。</div><div><br></div><div> 这时候,懒散的阳光穿过屋缝,照着他们,也照着我,一边走一边看,眼光不停扫视这里的一切,恍若隔世。 </div><div><br></div><div> 这里的一切似曾相识,而我的突然到来,一点没有引起这里人的注意,也许他们早已日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div><div><br></div><div> 对于游走古村,我可不一样,更喜欢独来独往,慢悠悠的,就像一个飘荡的幽灵,穿越到时光的那端,一边若有所思,一边走走停停,来一场隔世的对话。 </div><div><br></div><div> 脚下的老街在延伸,没有多余的弯弯曲曲,径自通向山上,其间,与数不清弄道相交,形成一张遍及每个角落的网。据说,这里居住着1200多户人家,足见寸土寸金,绝非等闲之地。</div><div><br></div><div> 也许你有所不知,旧时的韩岭市,被冠以一个牛逼的美名“浙东第一古街,” 而这绝非浪得虚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 </div><div><br></div><div> 这里盛传,十里城墙,十里横街,一溪过市,山上山下,包括其中。“十里城墙,”即指南十里外的城杨村,“十里横街,”指的是北十里处的横村,“一溪过市,山上山下,”即指韩岭村庄依山傍水,从山上下来,直至东钱湖,范围极其之广。当时,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象山及周边运来的海鲜、山货等物,除了供应周围的各个村落,绝大多数货物,再由水路向外运往宁波等地,因此,这里商贩云集,每天航船不停,一副繁荣景象。怪不得,也被人们称其为“小宁波。” </div><div><br></div><div> 在宁波地区中,莫不以生活在东乡为荣。有话谚语,“田要买东乡,儿子要亲生 。”意思是东乡乃是富庶之地,而韩岭可谓不折不扣的东乡,且地处水系发达的东钱湖边上,往南通向塘溪、咸祥,直至隔海盛产海鲜的象山,往西毗邻莫枝镇,也是去宁波的必经之地,不二的地理位置,当之无愧成为了“浙东第一古街。” </div><div><br></div><div> 自宋朝起,市场雏形的形成,促进当地商贸的发展,而商贸的发展,也让韩岭不胫而走,美名远扬。 </div><div><br></div><div> 七十年代,被誉为中国梵高的沙耆,也来到韩岭,一住就十余年后,寓居处,则是一间独门小院,门上书有“竹苞松茂”四字,他不仅度过了幸福的晚年时光,还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油画,有《韩岭小景》《韩岭的上坡》等作品。我在想,一定是秀丽的东钱湖山水,唤醒沙老沉睡已久的灵感吧,而他的到来,无疑给历史厚重的韩岭,又增添了一抹文化意味。 </div><div><br></div><div> 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因此,在2005年中,被评上首批宁波十大古村之一,这莫不是对其的肯定和褒奖。 </div><div><br></div><div> 不过,在东钱湖一带不叫韩岭,而叫其为韩岭市,以突显她的与众不同 ,这还得从韩岭的历史说起。 </div><div><br></div><div> 公元1048年,王安石重建湖界时,韩岭已形成逢五、逢十的集市,有话为证,“每逢韩岭集市,沿埠樯帆齐集,蔚为壮观。” 从那时起,这一风俗一直沿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南宋期间,曾官拜宰相的史浩路过这里,写下了“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中有村墟呈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清朝状元史大成写在《游东钱湖形胜赋》中,有“韩岭地属通都,范岙向为幽僻,”而诗中所说的“地属通都。”指的是韩岭难得的地理位置。从这些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韩岭当时的热闹程度。到了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则越来越兴旺。特别是解放前后,每逢集市日子,天还未亮,数百条船停靠在河埠头,有挑着满担鱼货的渔民;有抬着满车竹、木、炭的山民;有满怀期待挤在河埠头的商人。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下午3时,丝毫不亚于一座小城市。就这样,一传二,二传三,日久天长,人们就习惯了叫其为韩岭市。可惜,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附近道路的修通,而发达的水运业也逐渐退出,韩岭从此归于寂寞。至于韩岭地名的来历,据说,因早年有姓韩人家居住而得名。 </div><div><br></div><div> 从以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韩岭集市真正形成于南宋,兴起于明清,发达于近代,而这一切,得益于水路发达的东钱湖。 </div><div><br></div><div> 缓步往前,边走边看。沿途旧房林立,几乎都是二层,这些曾经的商铺,一间挨着一间,拥簇在一起,密不透风。 </div><div><br></div><div> 据这里的老人说,老街分为前街和后街,贯穿整个村庄。而前街又分为下街、中街和上街,有600多米之长,是旧时韩岭最热闹的地方。下街,以杂货小店与手工作坊为主,多是小本经营,为附近居民提供烟酒火柴等零杂用品,也是我开始进来的那头。中街,则集中了祖传老店名铺,如金长顺、施乾泰南北货号、养生堂国药铺,合利、万顺咸货店,元成肉店等。上街,店铺则集多种行业商品,尤其以近代农工商贸为特色,店铺多而杂,有南北货店、洋布百货、染坊、理发、贳器店、酱坊、打铁、饭店、客栈。据说,鼎盛时期,大小店铺多达120多家,由此可见,当年的繁华程度。不仅如此,还有颇为壮观的古建筑群,有郑氏繁懋、郑氏大夫第、金氏门第、金氏买办宅、鉴湖学堂等等,数不数清,犹如一幅淡墨的历史长卷,向你缓缓打开,让你细细品尝,慢慢回味,这里一屋一桥,一溪一井,有着说也不说不尽的故事。所幸的是,2013年,这些建造古朴,工艺精细的深院老宅,一一被列入宁波市文物保完对象。而当年集市留下来的地名,如“竹棚根”、“柴场”等旧地,至今,还依稀可辩。 </div><div><br></div><div> 不过,传说的韩岭老街由二条组成,沿溪并行而立,前面所说只是前街,乃是人们出入韩岭的必经之路,不过,还有另外一条叫后街,与前街相比,显得弯曲许多,这构成了韩岭“二溪二街”的主要轮廓,其间,有数条小桥相连,有韩岭桥、鉴湖桥、万金桥、水阁墩、德盛桥等。 </div><div><br></div><div> 韩岭市,与其说一个山村,不如说一个“水乡。”如果韩岭没有溪水,就丢了其灵魂。韩岭有“二溪,”一条为前街溪,主流起源于茅岭墩的泗水岭,支流起源于宋江山的岭下坑、金篦箕山的塔沙岙,汇合于三板桥和青嶂桥,过竞志桥,龙门桥、德盛桥、上庵桥、水阁墩、上郑家桥、桠杈桥、契仓桥、下捕山二眼桥、湖滨桥。另一条为后街溪,时明时暗,有时候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因此,当地人称为“又见青龙水,”它起源于庙沟,过金忠祠、狮子岩脚下、八房头后门、下凹井、下房郑家(从下房郑家开始称为后街河)、树桥头、松秧桥、帐房门口、万金桥、鉴湖桥、进入鉴湖、航船埠头、庙门口、韩岭桥,二条溪最后都流入东钱湖。 </div> <h3> 不知不觉间,又从上街走进后街。前方,一幢幢大宅深院隐约可见,高高的围墙,雕梁画栋,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据说,明代重臣金忠及其兄金华所住的楼群就在路过的中街。金忠,曾辅佐明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官拜兵部尚书,他的父亲也做过尚书。</h3><div><br></div><div> 听说,当时金家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堂,它位于后街的下端,而且保存完好。怀着好奇我一路摸索,果然,不远处,一座辉煌的祠堂屹立在路口,门前旗杆高高耸立。上前一看,只见大门紧闭,透过木栅的围门望去,“金氏宗祠”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气派非凡,显尽当初的庄严和肃穆,门边的木柱写对一副门联,用一手篆书写成的,通体金色,这是很少见的,也许为了显耀自己的不凡之处。不过,对于这神秘的文字,不知为何,我突然生产了兴趣,就像多想走进祠堂里面一样。据说,金氏宗祠,占地面积达1800平方米,内有一座戏台,雕梁画栋,装潢讲究,戏台两旁的厢房,也别具一格,可见金家当时财大气粗,权倾一时。 </div><div><br></div><div> 自古以来,名地多出名人,韩岭也不例外。如果不谈下这里的名人,则韩岭会失去一半滋味。</div><div><br></div><div> 翻开韩岭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名人,有金氏家族的白云公金华和辅佐朱棣称帝的尚书公金忠,郑氏家族的同科中举兄弟郑雯、郑霞。到了近代,又出不少名人,有第一位女留学生的金雅妹,她的故居在村中“三盛六房”中的“照房,”有甬上烟厂创始人的金吟笙、平民律师郑传本、外交学者郑晋卿等等,这里的金、郑、史等家族都是门庭显赫,其中,郑、金两家为明清的簪缨世家。尤其是史家,其祖上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之称,这让人大为惊讶,这小小一个山村,竟然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家族集居一起。</div><div><br></div><div> 不过,韩岭最多还数郑、金、孙、施四大姓氏,当时这四大家族均建祠于此,只不过,至今只剩下了金氏宗祠了,这里有必要说一下金雅妹和金吟笙。</div><div><br></div><div> 金雅妹,中国女留学生第一人,她曾任北洋女子医院院长,并创办附属护士学校,主持过天津医科学校。</div><div><br></div><div> 1864年,金雅妹出生于韩岭后街小沙井东边的“金氏绍房,”至今还保留着她的故居。年轻时的金雅妹读书成绩优异,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17岁考入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该校唯一一位中国学生,曾经轰动一时。她不但精通多国语言,而且各科成绩相当出色,颇得老师的喜欢。4年后,她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之后,又经过3年研究生学习和实习,成为当时纽约医学界稍有名气的人物。</div><div><br></div><div> 就是像她这么一位少见的学霸,完全可以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但金雅梅却说,幼时父母因国内的落后医疗技术而亡故的惨痛经历,“一直烙在心里。”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她,在1888年底回国后,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女医学堂,担任堂长兼总教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div><div><br></div><div> 金吟笙,他是宁波民族工业的开拓者。1879年,出生于韩岭,自幼聪明好学,因家境贫寒,早年不得不前往上海谋生,在当学徒期间,凭借自己的勤奋,不但掌握了卷烟的生产技术,还积累了一点不小的财富。1921年,他毅然辞别繁华的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韩岭创办了宁波第一家烟家—中国韩岭烟厂。在鼎盛时期,员工多达150多人,香烟远售销全国各地。由于他一生乐善好施,不忘桑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又因曾经在上海做过买办,乡邻们亲切地称他为“买办先生。”所幸的是,烟厂的旧址还遗留至今,不过早已断垣残壁了。</div><div><br></div><div> 不去不知道,韩岭居然还有“十景,”这可是闻所未闻的“新闻,”也让大感意外,似乎与“钱湖十景”一争高低,但这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无法考证,最不可思议的,还流传着“十字令,”这里不妨细说一下,不然,对不起韩岭市的大名。</div><div><br></div><div> 一牌坊:指的是位于村里庙沟后的南宋建筑。二门楼:指的是位于中街明朝兵部尚书金忠的金氏门楼和他的兄长金华的白云宫门楼。三水:指的是韩岭的小沙井的井水、溪水、东钱湖的水。四场:竹木市场、柴场、卖盐场、烟叶市场。五大院,指的是安泰当孔家大宅、郑氏大夫第、金氏公懋祖宅以及全盛、德盛等到宅第院落。六百米长街:韩岭南村的主街道。七厂,韩岭南烟厂、严厚友米厂、钱湖汽轮公司、黄色车运输公司、榨油坊、染坊、洒坊。八大家:有信誉的八家老字号,施乾泰、金长顺、恒大、养生堂、万顺、合利、元成、忻洽记。九庙宇:裴君庙、金华祠、金忠祠、孙氏宗祠、郑氏宗祠、施氏宗祠、善应庵、普济庵、文昌殿。至于自名的“十景”:有狮岩夕照、柴场晓市、上庵晚钟、龙门溪声、大溪观鱼、花桐古迹、鉴湖秋色、岭南残雪、象峰清泉、古井流芳。</div><div><br></div><div> 其中的“古井流芳,”人称“小沙井 ,”就是在后街三岔口,也是村里唯一遗存的古井。传说已有1000多年历史,唐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在湖岸开田挖井,安置居民。当时,由这里的郑氏家族所挖。</div><div><br></div><div> 来到“古井流芳”边,它寂寞地挤在房缝间,不是仔细辩认,根本认为出古井的石条上,还写有“小”“井”两字,不过,中间的“沙”字,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而如今,匆匆走过的路人,很少知道它有不凡的身世。</div><div><br></div><div> 这口井初看不起眼,井口不足两平方米,呈矩方井,深不到两米,水源来自狮子岩的岩浆山泉,地下涌泉经沙滤后,上喷而盈,一年四季,从不涸干,水质清冽。如今的村民都使用上自来水了,但仍有人来此汲水煮茶,待客时,不忘说一句,这是小沙井的水煮的。可是当时,为了小沙井的事,还闹过一场不小的风波,由于郑氏族人所挖,郑家人不忘在井旁刻有“郑氏小沙井,”不过,此井所处的位置在金家地界,遂生事端,后经郑、金两家多次商量,去掉金姓地域界址,就这样,郑、金二家的和解下来,从此,小沙井成为全村人的公用之井,一直享受着取之不竭的清凉。听当地人讲,20世纪60年代,东钱湖发生了大旱,湖水干成见底,这口井依然长年充盈,才让整个村子里的人度过难关,” 因此,这里的人对这口井怀有特殊的感情。如今,这口古井的水位越来越低,已经下降了约一半,似乎趋于干涸的迹象,这让老一辈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呼吁人们来保护这口“小沙井,” 这多少让人有些伤感。</div><div><br></div><div> 其实,像这样的井在东钱湖并不多。据说,它便是幸存的三口之一。不过,小小的小沙井尚有这样故事,至于其他“九景,”自不必多言了。遗憾的是,这“十景”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苦苦挣扎;有的还留在时光的音像中。</div><div><br></div><div> 站在金氏宗祠大门,一看就是良久,突然想起,这里还有一座颇有名气的石牌坊,不知具体位置。经向当地的老人打听,石牌坊就在村东不远处的山坡上。</div><div><br></div><div> 心想,来到这里,那有不去一看的道理。于是,穿过蜿蜒的竹林,没多少功夫。眼前赫然屹立一座石牌坊,古朴稳重,四角飞檐,高8米左右,宽5米左右,二根粗壮的石柱擎天而立,十分壮观,其工艺与有名的保国寺,如出一辙,一样采用古代的营造法,用重达20吨多石料堆砌而成,巧夺天工,堪称建筑上的奇迹。我走上前去,用双手抚摸石柱,青苔蔓延,蚀迹斑斑。据说,此牌建于明嘉靖年间,今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此国宝级文物,恐怕在全国也是不多的,也是韩岭最量级的“人物”了,已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贵实物。 </div><div><br></div><div> 此时站在上面,眺望整个山谷,近处郁郁葱葱,寂寞无声,而山脚下,挖机轰鸣,钢臂挥舞,再往远处,房屋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尽头。几百年来,石牌坊就像一位世经老人,这样默默地屹立在青山中,见证着韩岭的沧海桑田。</div><div><br></div><div> 不曾想,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变化之巨大,发展之迅速,不禁让人涌起无限的感慨。</div><div><br></div><div> 是啊,韩岭是个大集市,除了四通八达的水路,还有很多的陆路。左边处,至今还遗存有茅岭墩和岭南山古道,虽然湮灭在荒山野岭中,但却成了都市人爬山健身的好去处。 </div><div><br></div><div> 过去,有道路的地方,必有亭子。广济亭就建于村尾庙沟后的古道边。据说,最初建造于北宋,亭子不大,三开间八柱,内有四条石凳,供人小憩。亭内,置有石缸两口,每逢夏天,有僧尼在此施茶,供来往的路人解渴,走进一看,石柱上刻有对联,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多少个志士为了寻求真理,在此留下了不屈的足迹,又有多少个学有所成的游子,途经这里回到梦里的故乡。在近代,有红色家庭之称的沙氏五兄弟、周尧、童弟周等名人,同这里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一个个从塘溪沙村出发,在这里小憩后,再走向外面的世界。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年轻时,就在竞志小学执教,即就是现在的韩岭小学。</div><div><br></div><div> 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阳光也开始直射下来,不过,我在想一个问题,不大的韩岭市竟然隐藏着人文古迹,着实让我大开眼。</div><div><br></div><div> 有道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因此,这里有了一种迷信的讲法,说韩岭汇聚了“三水,”有了这溪水、湖水、井水的滋养,才这里变得人杰地灵。我在想,这也许是人们常说的,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吧。</div><div><br></div><div> 曾经几何,韩岭市淡出在人们的视线里,但时间进入20世纪,却迎来她新的发展机遇。</div> <h3> 据悉,按照当地政府保护规划,韩岭村将打造成为山水乡村与历史文化交融,民俗风情与旅游休闲综合的浙东名村,老街将保持原来的风貌和特色,并与东钱湖的建设同步进行,修缮工作将陆续开始。 </h3><div><br></div><div> 如今,前街与后街的交汇处,则是另一道抢眼风景,一幢幢房屋拔地而起,整齐划一,粉墙黛瓦,一律均为二层。据说,因为这里的宜居环境,一经推出,顾客纷至沓来,供不应售。目前,已经开发不多的四合院,全部告罄。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二期也即将推出。不过,售楼小姐说,一套将近200平方不到的四合院,至少需要400多万元。 </div><div><br></div><div> 到底是什么的房屋呢,让人怦然心动,而且众多买家不顾一切,一掷千金。</div><div><br></div><div> 不过,我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贸然推门而入,接待我的是一位售楼小姐,她毕恭毕敬说:你来参观这里的楼盘吗?我一边微微低头,一边答道“是的。”于是,她热情地领我入内,也为我揭开“韩岭印巷”的神秘面纱。 </div><div><br></div><div> 走进大门,这是一套四合院的样板房,前庭不大,十平方左右,墙角里植有花木,尽显大气和雅致,看到这里,就已经有几份喜欢了。 </div><div><br></div><div> 穿上鞋套,步入客厅,空调吹出来冷气,让人顿感觉倍爽,内室布置尽显简约又现代。我一边听售楼小姐讲解,一边不断地问这问那,随之,又来到二楼。突然,一缕的阳光推窗而入,一间间舒适的房间,被照得满房敝亮。置身其中,无不感受远离喧哗的那份惬意,我就像这里的主人一样,一边静静地浏览着,一边默默欣赏着房内每一件摆设。当我站在窗前,极目远望,满谷浮翠,鸟儿欢鸣,而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求“净土”吗?</div><div><br></div><div> 我离韩岭很近,近得能嗅得出她身上的气味,却似乎又距韩岭很远,是因为囊中羞涩,扛不动自己的奢望。</div><div><br></div><div> 只要来过韩岭市,谁不喜欢韩岭市。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祠一庵,无不迷恋着你。不经意,让你触摸到她跳动的脉搏,也撩得你心起波澜。</div><div><br></div><div> “将古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的湖滨古村,使韩岭成为山乡水村与历史文化交融,民俗风情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浙东名村,成为东钱湖南区的旅游集散地和接待中心。”韩岭古村保护开发项目负责人钱晋明说,将重现“浙东第一古街”当年的辉煌。听到这个消息,奋兴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源于我身为东钱湖人,还让我看到了她的美好前程。据介绍,韩岭开发工程由老街和水街两部分组成:韩岭老街将打造成以文化展示、民俗风情、美食养生、特色集市、探幽访古等为特色的古村老街;韩岭水街将打造成以精品商业、特色餐厅、休闲会所等为主的特色区块。整个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计划于2018年完工,幸域!古街韩岭市。 </div><div><br></div><div> 如今,临近东钱湖的花间堂精品酒店,已经装修一新,等待开张行业,而老街也初具雏形,进入最后装潢阶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韩岭市将以惊世的容颜,亮丽登场。</div><div><br></div><div> 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一千多年的岁月沉淀,一千多年的生命延续。一次不经意的韩岭之行,让我看到了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其实,韩岭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重新站在时代的风口,扬帆起航。当我走出悠长悠长的古街,带着满满的欣喜,远望这里新旧参半的民居,恍惚间,还沉浸在岁月的风雨中。我在想,发展和建设中的韩岭市,蓝图之宏伟,定位之高端,无疑成为东钱湖又一点睛之笔,也必将成为东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div><div><br></div><div> 星移斗转,时光茌苒。时代终结了一个传奇,却又悄然缔造了另一个神话。位于幸福水岸的韩岭市,其华丽转身背后,不再是昔今嘈杂的吆喝,而是古韵中透着那份诗意和休闲。</div> <h3>在家中小憩时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