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

老E

<h3>  2月底去徒步丙中洛,本着节约空间的想法,就带上了kindle,因为17年底第二次看《明朝那些事》,想深度了解一下明朝人物,这次就选了这本《明朝一哥王阳明》。</h3><h3> </h3> <h3>  阅读本应该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但这本书我读得极度痛苦,数次都想中断放弃。首先,我本身就很不喜欢读电子书,因为我读书喜欢划线和标注,并进行辅助查阅,电子书标注和温习标注都非常麻烦,不利于查阅和写读后感。其次,作者表达能力相对平庸,刻意模仿当年明月的写法,却显得故作幽默、哗众取宠(书名就相当low),阅读起来十分生涩。第三,作者在书里堆砌了大量的知识和论点,这些知识和王阳明多多少少有些关系,但顺序和关系又交代得十分混乱,全书相当松散,有卖弄和码字之嫌。阅读过程中,时时刻刻让你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h3><h3> 不过平心而论,作为一个85后,作者涉猎很广,思想也在尝试着深刻,书中还是有一些亮点的,比如量子力学与心学的拓展讨论,对比诸子百家那段也比较简凝,后记也写得不错,像我这种对王阳明了解并不多,知识量也不够广,认识也不够深刻的人,辅以延展阅读,此书还是值得一看的。</h3><h3><br /></h3><h3>王阳明</h3> <h3>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被称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一个诸葛亮,一个王阳明,还有半个曾国藩。曾国藩也十分推崇王阳明,他说"阳明心学是我终身的精神粮食"。1926年,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对着台下的年轻人喊道:"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苦痛了吗?你们发现了危险了吗?我告诉你们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但是王阳明在当代,显然没有诸葛亮和曾国藩那样耳熟能详,在《明朝那些事》出版以前,甚至显得很落寞。但是最近几年,王阳明的心学突然火了起来,一下子跃升为成功学,政商名流都跳出来为王阳明站台。</h3><h3> 这是为什么呢?《明朝那些事》把王阳明列为明朝第一牛人,固然有推广作用,但我认为,当下的社会发展也给王阳明和他的心学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百余年,一直在屈辱中挣扎,为了摆脱这种屈辱,使民族复兴,人民必须为了一个目标锲而不舍的奋斗,这个阶段,程朱的理学显然是比较合适的精神支撑。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天然存在的,例如"三纲五常",每一个人照做就能成圣,就能成功。这是成功学的一种,即向外求,你不需要过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好了。对国家和百姓来说,如果把人民幸福比作儒家的成圣,民族复兴比作儒家的理,打个比方就很清楚了。积弱积贫时代的中国,"天理"就是发展、就是复兴、就是赚钱,为了实现这个"天理",要不计一切后果,为了实现这个"天理",一切人欲都可以忽略不计,个性化发展显然是没有市场的,"发展是硬道理"、"能逮耗子就是好猫"等理论,在这个时代,是十分正确的。这个时代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吃饱饭、就是发展、就是赚钱,致知就是幸福,吃饱饭了、发展了,有钱了,自然就会幸福了。</h3> <h3>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我们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小康、民族也复兴了,突然发现,吃饱饭并不能带来纯粹的幸福和快乐,解决了温饱后,再赚钱、再发展已经不能必然的带给我们快乐。这个阶段,陆王心学就为人们寻找快乐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支撑。陆王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是成功学的另一种,即向内求。到底使我们快乐核心是什么?为何赚的钱越来越多离快乐越来越远?每一个吃饱饭的人,都会在某个阶段思考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希望像王阳明一样,来一次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龙场悟出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实快乐也是一样的,快乐是内心的一种情感,就像大脑里分泌的一种酶,这东西和物质的多寡没有直接的联系。产生快乐这种酶的能力,也是存在于每个人的本能中,不需要向外求,这就是心即理。既然吾性自足,那我们就从内心挖掘快乐。有的人数钱就会快乐,那就多赚钱;有的人和自己的baby待在一起就很快乐,那就少些应酬,多陪陪孩子;有的人在山野里就会感到幸福,那就多抽空行走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就是知行合一。最后把知行都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去努力,就做到致良知了。说到心学有多牛,很多人都爱举一个东乡平八郎的例子,甚至本书作者也说心学造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谬误,日本人压根没有领悟到心学的真谛。他们倒是心即理了,倒是知行合一了,但是没有致良知。他们自卑的心、错误的知,给亚洲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致良知十分关键。</h3> <h3>  心学是一门比较难体会的学问,幸好阳明先生说心即理,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内心来理解心学。有了这句话垫底,我也敢粗浅的谈谈我个人对心学的理解,反正心即理,都没有错嘛。</h3><h3><br /></h3><h3>孟子</h3> <h3>  心学,又称陆王心学,一般来说陆九渊算是心学的始祖,但其实心学最早应该算是从孟子起源,孟子最早架构了心学的体系,即:心之主宰、心之陷溺、心之存养、心之扩展。王阳明晚年提出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几乎就是孟子这体系的翻版。佛教里面有一个四谛,叫"苦集灭道",其实说的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陆九渊的"我心及宇宙、宇宙即我心",王阳明的"心即理",都是要告诉我们要依从我们的本心,心即性,性即理,是阳明心学的第一步。&nbsp;</h3><h3> 第二步,就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知行合一,说实话,知行合一字面上很好理解,但真正领悟其实很难。当年阳明的大弟子徐爱因为不懂得知行合一的真谛,便和黄绾、顾应祥反复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跑来问王阳明。王阳明解释道:"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之为知孝悌,如果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不是知孝悌。又如知痛,必是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我觉得这个解释已经相当的浅显易懂了,真的知,必然是你身体甚至心里已经体会到了,才能称之为知,比如知冷的知,知痛的知,方可称之为知。你看书看到一个道理,但你并不真正理解,或者做不到,这不叫知。比如知道不能乱扔垃圾,可很多人还是要扔,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知,不叫知;知道羞耻,自然打死也不会裸体跑到街上闲逛,这才是真的知。所以这样看来,知行合一并不难,难的是做到真正的知。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培养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的时间,各位不妨试一试,尝试着在一些你认为比较难的事情上做一下知行合一,坚持一段时间。</h3><h3> 至于第三步,心外无物、致良知。说真的,现阶段,我无甚参悟。王阳明死的时候,弟子们问他有何遗言,阳明先生只有短短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才是心外无物、致良知了。还是过些时日或者多些经历后,再来谈这方面的感想和认识吧,即便现在我写一些心得,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h3> <h3>  我想王阳明龙场悟道,还是吸取了相当相当多的佛老知识。其实也就是把儒释道三家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王阳明心学。所以王阳明心学,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王阳明自己也这样回答过自己的徒弟:"圣人诚意尽性,无物不具,哪还用得着去兼取?佛老二家之用,皆我之用。在尽性中完养自我,这是道;在尽性中不受尘世之累,这是佛。后世儒者自以为得圣学真传,却不懂得圣学的博大和无所不包,同佛老两家分道扬镳,实乃迂腐之至。"按照王阳明自己这个说法,心学应实乃圣学,其中儒家40%,另两家各30%。</h3><h3><br /></h3> <h3>  佛教里面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就是五祖传位六祖。当时五祖要求弟子们作一首偈,来检验大家修行的水平。大弟子神秀的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还是个舂米小和尚的惠能(文盲),也请人在墙上代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高下立判,最后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了惠能,也就是六祖,从此开启了中国佛教的南北之争。这和宋代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之争何其相似。神秀的偈就是理学,明确的告诉你道理是什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至于为什么身是菩提树,而不是苹果树?这是佛祖规定的,你不需要懂,你只需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能够修行成佛。一个年轻人如果到寺庙里来当和尚,神秀的这种渐修方法修行最快。但是最终,他能修成正果吗?估计相当的难。而陆王心学就是惠能的偈,理(佛)本来就在我心中,我只要依我本心行事,就可以成圣(佛)了,何必要去拂拭?当年达摩祖师爷明确告知了梁武帝,打坐、念经、礼佛、修行、建庙等行为,无甚功德。于内心礼佛,敬畏苍生,才是真正的功德。正所谓真传一页纸,假传满床书。我想一个历尽浮沉,于红尘深处出市的人,用惠能的顿悟方法修行,立刻就能成佛,比如陶潜、李叔同。佛教讲人人皆是未来佛,心学讲人人皆可成圣,异曲同工。转换到心学和理学之争来说,显然各有千秋,时代不同,采用的方法亦不同,理学适用于初级阶段,心学适用于高级阶段。</h3><h3><br /></h3><h3>六祖惠能</h3> <h3>  至于老庄,王阳明也借鉴了很多,阳明先生这个称号,就是他当年在会稽山的阳明洞静坐练导引术,而得来的雅号。另外,儒家用来伺候帝王的那套内圣外王说,本来就是出自庄子之笔。从某种角度上看,心学甚至更接近于道家的务实派。"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本论!也是道学理论的延伸。我看《曾国藩传》,发现一个很巧的事情,曾国藩早年决心成圣,处处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处处碰壁,创立湘军之初,在战场和官场处处受制,官场战场双失败。郁郁不得志之时,回家守制,在家潜心读了两年的老庄,顿觉豁然开朗。再出山时,战场官场皆春风得意。可以这样说,是老子的和光同尘让曾国藩站上了更高的台阶。王阳明亦是如此,10岁时便立志做圣人,为达到格物致知的目的,格竹七天,可是到他龙场悟道之前,可以说也是碌碌无为。在龙场期间,潜心研究佛老,再结合孔孟精髓,才有他的龙场悟道。 </h3><h3><br /></h3><h3>老子</h3> <h3>  中华文化上下五年前,儒释道这三教经久不衰,自然是奥妙精深、各有千秋,都是积极而正面的。35岁以前,我觉得应该以儒家思想教育为主,理学思想、神秀的渐修法都很可取。待35岁以后,或者说达到一定学问基础和人生阅历后,辅以佛老思想、心学思想、六祖的顿悟方法,必然有柳暗花明、更上层楼之感。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最终让我们感悟到真正的快乐。 </h3><h3><br /></h3><h3> </h3><h3><br /></h3><h3>庄子</h3> <h3>附一些作者的用典:</h3><h3>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h3><h3>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h3><h3>——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h3><h3> </h3><h3>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哪些妙处?丹青莫状。</h3><h3>——王阳明给实庵和尚画像的题词</h3><h3> </h3><h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h3><h3>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h3><h3>——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h3><h3> </h3><h3>稍有良知的人惊闻此消息无不感到肝肠寸断,悲痛莫名,泣不成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三江共震,五岳不安,百鸟悲鸣,万兽默哀,天公无眼,公理何在。</h3><h3>——作者吕峥</h3><h3> </h3><h3>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h3><h3>——《诗·小雅·棠棣》</h3><h3> </h3><h3>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h3><h3>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h3><h3>——李益《写情》</h3><h3> </h3><h3>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h3><h3>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h3><h3>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h3><h3>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h3><h3>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h3><h3>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h3><h3>——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h3><h3> </h3><h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h3><h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h3><h3>——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h3><h3> </h3><h3>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h3><h3>——王守仁《元夕》</h3><h3> </h3><h3>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出于孔子,也不敢以之为是;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出于庸常,也不敢以之为非。</h3><h3>——王阳明</h3><h3> </h3><h3>你能看到的历史不过是南极冰山浮出水面的一个小角,水面下的庞然巨物超出你的想象。</h3><h3>——吕峥</h3><h3> </h3><h3>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h3><h3>——孟子《尽心》上</h3><h3> </h3><h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h3><h3>——苏轼《留侯论》</h3><h3> </h3><h3>司城子罕谓宋君曰:"庆赏赐与,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诛罚,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宋君曰:"诺。"于是出威令,诛大臣,君曰:"问子罕也。"于是大臣畏之,细民归之。处期年,子罕杀宋君而夺政。故子罕为出彘以夺其君国。</h3><h3>——《韩非子·外储说右下》</h3><h3> </h3><h3>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h3><h3> </h3><h3>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h3><h3>——论语</h3><h3> </h3><h3>对于一个坏的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h3><h3>——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h3><h3> </h3><h3>王学振兴圣学新,古今杂说遂成烟。</h3><h3>唯能信得良知字,即是羲皇以上人。</h3><h3>——高杉晋作·日本</h3><h3><br /></h3><h3><br /></h3><h3> 老E·2018年3月22日·广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