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沣河是关中地区一条古老的河流,它和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称之为关中的母亲河。它"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七十二峪"中的沣峪,沣河也由此得名。沣河由关中南部发源,向西北注入渭河,较大的支流有高冠河、太平河、潏河,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西安市长安区(原长安县)境内有15条,是渭河最主要的支流,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写道:"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枝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经灵台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它将中国分为九州,陕西地区为"雍州",篇中记载了陕西地区的重要河流:"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指出泾水和沣水是渭水的直流。</h3><h3> 沣河是一条历史文化的河流,那源源不断的河水记录着关中地区那些辉煌的历史。《诗经.大雅》歌颂西周创始人周文王丰功伟绩的诗篇《文王有声》中多次提到沣河:"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这篇诗歌中讲述了文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关中地区建立丰京和镐京的故事,其中提到,丰京和镐京都建立在沣河岸边,沣河向东流是当年"大禹治水"的功绩,周人十分重视沣河,在沣河两岸种满了杞柳。当年文王在沣河岸边200米处修建灵台,《水经注》中云:"(沣河)又北经灵台西"。灵台是文王修建的一座纪念碑,既是为了昭告周人的功绩也是为了祭奠为了周人事业而牺牲的先烈。《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传说灵台就是《封神榜》中的封神台。唐代在灵台旧址建平等寺,如今到沣河桥头依然可见修缮一新的平等寺,寺内尚有文王阁。</h3><h3> 汉武帝时开凿了昆明池,在沣河东岸,太平河以南,潏河的西北,正好处于沣河水系的中央。昆明池是我国开凿的著名的人工湖,占地300余亩,位于渭河平原和秦岭山地之间的二级阶梯上,地势稍高于汉长安城。历史上认为昆明池的开凿是汉武帝为了操练水军。许多史书也记载了昆明池的娱乐和景观功能。昆明池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调节沣河流域的水量,起到了现代水库防洪蓄水的作用。水经注提到:"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就是说沣河从南山(秦岭)向北流,昆明池会向沣河补充一些水量。当沣河从秦岭奔流而出,经过二节阶梯由昆明池补给,再向北流补充长安城中的用水,最后后注入渭河。</h3><h3> 沣河是古城西安的母亲河。从文王建周到汉长安城,长安城的供水都主要依赖于沣河。隋代大兴城是摆脱原汉代长安城的窠臼,在龙首原附近所营建的新城,城市用水补给也主要靠沣河的引水隋开皇三年宇文恺修建永安渠。从香积寺西引洨水(即今滈河),经今赤栏桥、郭杜、第五桥,由城南大安坊西街入城(今北山门口村以西),为西城区及宫苑主要供水工程。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举世无双的国际化大都市,沣河更是城市供水的主力军。民国年间修建的"关中八汇"之一沣惠渠是沣河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沣惠渠 在沣河、潏河会合口下,从沣河东岸引水,"关中八惠"渠之一。中华民国31年(1942年)10月至36年(1947年)7月修建由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现代水利的奠基人,毕业于柏林皇家工程大学的李仪祉先生设计修建。</h3><h3> 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古老的沣河,西安的母亲河,会在西安兴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焕发新的活力。</h3> <h3>沣河湿地公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