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留学生的中国故事

三碗不过冈

<h3>  我朋友和深圳大学合作,计划拍摄一个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广告片,内容主要是讲述深大留学生的中国故事。朋友让我也去参与,我自然兴趣盎然。<br></h3><div> 这日一大早,我们就去深大教室里“逮人”,因为说好了今天找几个留学生开座谈会,也算是前期的项目调研。</div><div> 几费周折,总算找到了他们上课的教室。虽然与约定的时间迟了些,但幸运的是,正逢课间休息。朋友与带班的老师沟通后,老师很痛快地帮我们挑选几个有代表性同时中文基础不错的留学生。只是她有个要求,就是替留学生问我们要礼物,这我们也能理解,座谈会既要耽误学生上课的时间,又会耽搁她的课程进度。我朋友满嘴敷衍,口称会有会有。老师一边细心地替我们选人,一边不依不饶地追问有什么礼物。最后我们答应发红包,立即得到留学生们的拥护,果然是“没有什么事,不是发红包不能解决的”。</div><div> </div> <h3>  留学生的教室不太,大约可坐二、三十人。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都有。教室的布置是中式的,但学生的作派却是西式的。我们来时刚上完第一节课,很多学生的课桌放都摆放饮料和面包,看得出,很多人的早餐是上课时解决的。这显示出迥异于我们传统教育的宽容度。选好几个学生后,还差一人。这时,从教室外走进一个黑人学生,一看就像来自非洲的,其实他是法国人。他一看教室里有客人,立马装成瞎子,口里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手摸索着走路。那惟妙惟肖的样子让人忍俊不已,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既然撞在枪口上,老师随即指定他跟我们走。这样一共找了六个留学生,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br></h3><div> 我们在校园里找了一家咖啡馆,围着一个角落坐下,给每个人点了一杯咖啡,开始聊起来。</div><div> </div> <h3>  首先是请留学生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讲讲来中国,尤其是选择深大的因缘。<br></h3><div> 雷娜来自墨西哥,她的志愿是做一名中文教师;两个韩国的留学生,一男一女,都是因为家人在深圳有生意才选择来深大;菲利普来自哥伦比亚,南美帅哥喜欢踢球,还是踢中场的,肯定技术不错。我还盘算是否带他到我们球队去试训;浑身洋溢着幽默感的法国人,取了中文名字叫悟空,可见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他会五国语言,其中包含一项是法国地方方言;而德国人贝洋是因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来中国支教,结束后选择深圳旅游,喜欢这座城市就留下来的。他的支教经历还与我们有缘,他在江西井冈山支教,那里离我的家乡不远,因此感到分外亲切。贝洋话不多,处处透着德国人的严谨,一看就是“三道杠”出身的好学生。</div><div> </div> <h3>  最有故事的是芭芭拉,她是捷克人,虽然年轻,她却是因为做保姆来中国的。在这之前,她在澳大利亚旅游,有一天在邮箱里看到一个邀请函,请她来中国深圳做保姆带小孩,她没来过中国,更不知道深圳,但她欣然答应。于是就在华侨城里的豪华别墅里带小孩。</h3><h3> 雇主每个月给她一干元人民币作酬金,但她不知道这一千元的概念。三个月后,她明白了,就提出辞工。后来雇主问她喜不喜欢这座城市,愿不愿到深大去读书,她当然愿意,这样就来深大留学。她个头很高,喜欢打蓝球。更难得的是,在深大,她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恰好是德国人贝洋的老乡,一切皆大欢喜。</h3> <h3>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留学生们都很珍惜在深大的学习机会。最后问到他们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时,答案五花八门。一般来说,最先学会的语言是两种,一种是文明礼貌用语;一种是骂人的话。德国人贝洋的第一句中文是“谢谢”;而韩国人尹惠琳第一句中文是“你吃了吗?”韩语发音的国骂。而哥伦比亚人菲利普第一句中文居然是“不要辣”。充分反应饮食上的不同习惯。更搞笑的是,刚来的时候,他叫女教师为“老婆”。让人避嫌不己,纠正他“我不是你老婆,是你的老师”。</h3><div> </div> 大部分的留学生选择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也有的是语言生。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年轻人选择来中国留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其中深圳作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也更为人所瞩目。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中午,座谈会也随之结束,我们相约来日再聚。我朋友也信守诺言,在座谈会临时群里按人头数发了红包。大家也几分钟内抢毕,看来他们入乡随俗的速度很快。只有墨西哥的雷娜没抢到,因为她的微信没绑银行卡,我们又在群里给她支招。 <div>  离开深大时,阳光明媚,校园里的木棉花如火一般灿烂,而墙上的三角梅更是迫不及待地展示它的热情。正是春天,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