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掠影

施主

<h3>图文:施主<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巴绒寺</b></h1></h3> <h3>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那座山是用石頭雕刻堆出來,那座廟是建在石山之上的佛像群和塔裙。中央最高的,周圍48座較低的對稱地圍在四周,眾星捧月一般。這就是吳哥通王城正中心的巴戎寺,一座柬埔寨叢林中的佛寺,世界上最神秘迷人的宗教聖地。巴戎寺是最受游客欢迎的建筑物之一,可与吴哥窟相提并论。</h3> <h3>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須彌山是宇宙的中心。巴戎寺比吳哥寺晚一百年,是吳哥建築群的最後一個,此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人類全部遷移到金邊去了,這裡就淹沒在熱帶叢林裏,一直到幾百年後被法國人發現。但是这两座声望相似的建筑却有着不同的建筑目的、设计、建筑方法和装饰。巴戎寺的象征意义、原始形式及后来的演变、构造等的谜团仍未解开。</h3> <h3>現在比較認同的說法:巴戎(Bayon)寺由真腊民族英雄、将吴哥城从暹罗人手中光复的阇耶跋摩七世(1180-1215年)国王修建,混合了佛教和婆罗门教的风格——阇耶跋摩七世本人信奉佛教,但是国民多信婆罗门教,因此巴戎寺就在二者之间取平衡。主体架构采用婆罗门教寺庙的三层结构,但是用四面佛取代了通常婆罗门教寺庙的高塔,主塔也没有婆罗门教寺庙那么高,显得比较亲民,不像吴哥寺那样高不可攀。</h3> <h3>巴戎寺的建筑规模和构成在各方面都显得非常宏伟壮观,寺庙内的建筑元素都并列安排,营造出一种平衡合谐的气氛。第三層54座塔上共雕刻着2000多张大型面具,P·杰尼拉特·比尔斯基在二十年代写道:这些脸上都有一张微弯的嘴,眼睛呈阴影状,眼脸下垂,虽然他们一言不发,但却令人浮想连篇。這些臉其實都是第三層加建者阇耶跋摩七世國王的臉。</h3> <h3>这些脸都有一些共同点:宽大的前额、沮丧的眼睛、大鼻孔、厚嘴唇、嘴角略微上翘,是著名的“吴哥微笑”,代表著慈、悲、喜、舍。就在這樣的地方,幾百年間發生過慘烈的焚燒和戰鬥。佛像一直沉默著,見證著。</h3> <h3>在佛像群中穿梭,到處都是巨大的微笑的臉,我感覺無所遁形,被看穿被看透。又象周圍放著無數面鏡子,反射著我的內心,不得不直視自己,面對自己,就是這座寺廟的意義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塔普倫寺</b></h1> <h3>《古墓麗影》的拍攝地,我印象深刻,怪誕陰森的墓地一樣,巨大的樹精握著殘破的古廟,黑乎乎的石頭被青苔鋪蓋。在陽光燦爛的下午到了這個地方:塔普倫寺,依然感覺後背發涼。走著走著,看到有人在拍電影,演員還挺帥。</h3> <h3>我看到歐美的美女就拍,處處有麗影。在這個古怪的地方,好像走進遊戲世界,一切變得不真實。這裡是盜夢空間,惡夢和美夢糾纏在一起。</h3> <h3>資料:塔普伦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加亚华尔曼七世统治真腊的的时间在1181年到1201年,他即位时大约已过五十岁,在1186年为了纪念母亲,即下令着手兴建塔普伦寺。当年它是一所拥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h3> <h3>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之后,即因整座寺庙已被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结实雄大的榙普伦寺,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Kapok)树所盘踞,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由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历经数百年的努力,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让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h3> <h3>而今卡波克葱茂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交错相缠,蔚为奇观,以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树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份而一并保护。</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吳哥的秘密</b></h1> <h3>我對吳哥的情節多半來源於電影《花樣年華》,影片最後梁朝偉從新加坡返回香港,沒有見到張曼玉,一個人到柬埔寨吳哥,對著一個石洞講了秘密,然後用草封緘,彎曲緊繃的後背,有點點抖,一個男人的隱忍和糾結,與千年的吳哥古寺一起,埋進時光裏。鏡頭以人視角度掃過石基、長廊。。。。華美傷感的音樂戛然而止,黑屏打出一段字:那些消逝的歲月,仿佛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已消逝的歲月。</h3> <h3>吳哥寺又叫小吳哥,与中国的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小吳哥并非为佛教專門建立的殿堂,是为真腊国王建造陵墓,也是王家寢宮。由于他信仰佛教,所以陵墓的建筑风格带有高棉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色彩。</h3> <h3>吴哥寺的堂、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之间军邮均有阶梯、扶栏、柱廊相连。整个石窟有佛像、莲花及其他人物1800多件。最初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13世纪后期变成佛教寺庙。所以與印度教有關的浮雕比比皆是,目不暇接。</h3> <h3>最常见到的是整墙的仙女浮雕,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難怪真腊国王讓30萬民工花費了三十七年時間才建成。</h3> <h3>注意門右邊那個小建築那裡</h3> <h3>劇照:梁朝偉在小吳哥的石洞前傾述秘密</h3> <h3>就是我拍的那个门上的洞</h3> <h3>這個僧人站的地方,就是當年小僧人站著,看到梁朝偉說秘密的地方。</h3> <h3>電影《花樣年華》劇照</h3> <h3>我拍的长廊</h3> <h3>电影里的著名台词: “如果你忘不掉过去,那是你没有埋葬内心的秘密,所以一定要到吴哥去;如果你想开始新生活,那要把她带到吴哥去,并肩坐在高高的吴哥窟上,看日出日落,体会沧海桑田,诉说漫漫情缘。”</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巴肯山日落</b></h1> <h3>在柬埔寨巴肯山,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穿着长裙爬上了七十度陡峭的巴肯庙。巴肯庙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建的第一个庙宇,古代的高棉人认为,他们的皇帝复活后会生活在巴肯庙。每天太阳第一个照到巴肯庙,夕阳又最后一个照过它。</h3> <h3>在这里我看见了“海枯石烂的永恒”,黑乎乎破损的石头庙在夕阳中,几百年亘古不变。孑然矗立在巴肯山头,静观日升日落,沧海桑田。在这里可以感受千年一瞬间的时光飞逝,可以感受“瞬间即永恒”的无限灿烂。密密麻麻的人安静地等待夕阳落下,無限虔誠。天空由金红到灰红到深红,看着太阳在天宙中落下。一直到太阳完全消逝,我在瞬间来临的黑暗中热泪盈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女王庙</b></h1> <h3>“女王的宫殿”,在柬埔寨语中被称为“祈福”,可见这是一座祈福的宫殿,地位类似北京的天坛。这里全是红色砂岩雕刻而成,名字让人浮想联翩。</h3> <h3>女王宫供奉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三大神为:创造神——梵天,护持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女王宫尺度较小,一般让人景仰的建筑物,都是超大尺度或者高高在上,但是女王宫就在田园中的空地上,尺度比普通建筑还小。女王宫最有名的是雕刻,它的浮雕以湿婆和神猴为主,主要是神话故事和装饰。精美绝伦,眼花缭乱的砂岩浮雕,让这座宫殿华美而典雅。</h3> <h3>著名的女王宫的“蒙娜丽莎”</h3> <h3>它被称为吴哥丛林的珍珠,更被称为“吴哥之钻”。</h3> <h3>所有的荣华富贵、权利财富、美貌华服都会埋进历史的尘埃,不朽的是石头建筑和雕刻、雕塑。与石头对话,我们能了解历史;解读雕刻,我们能感知古人的思想。在这样的破碎的石头宫殿,膜拜一个王朝曾经的荣耀,也笑看历史将他们的荣耀埋葬。</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洞裏薩湖</b></h1><h3>洞裏薩湖的水上人家的生活,是很有特色的一種生活方式,可拆卸的房子或者机动船房在沉静的水面上,水上有学校、餐厅、杂货店、警察局、诊所,甚至还有教堂;有人在刷地、洗澡、理发、修船。</h3> <h3>洞裏薩湖太有名了,高棉語“大湖”的意思,它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又称金边湖,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柬埔寨西部。在金邊同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h3> <h3>看見光溜溜髒兮兮的孩子,還有除了船一貧如洗的漁民家,那些抱著嗷嗷待哺嬰兒,船後還坐著兩三個孩子的婦女,看著真的好心酸啊。在休息站的時候,那些要錢和賣東西的孩子的眼神迷茫而哀傷,一直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暹粒市</b></h1> <h3>暹粒市區林蔭大道,很整潔漂亮。路過騎車的市民衣服簡樸,倒也整潔,很像我们的九十年代。</h3> <h3>到了飯店,看到服務員都穿著朝鮮民族服裝,老闆告訴領隊她們是從朝鮮平壤來的,那些貌若天仙、能歌善舞、清純可人、不卑不亢的女服務員,給我們端菜加飯的時候,我都心旷神怡。</h3> <h3>女服務員穿著藍色、橘紅、大紅、海軍藍的長袖連衣裙,表演朝鮮民歌和鄧麗君的歌。從飯店出來我想這是朝鮮的間諜吧?這麼高的素質又榮辱不驚,開玩笑的啦~~</h3> <h3>從暹粒坐汽車到金邊要六個小時,我們一直沿著洞裏薩湖或者它的支流在行駛。除湄公河外,洞里萨湖的补给主要靠周围汇入的河流,其中主要河流有森河、斯伦河、蒙哥博雷河、马德望河、菩萨河等。湖滨平原平坦、广阔,土地肥沃,河道纵横,其间多沼泽地,且林地茂密,和湄公河三角洲一起组成了柬埔寨“中部大平原”,柬埔寨鼎盛時期,泰國和越南部分地區都是它的轄區。转头看到:夕陽映出一排柬式寺廟的剪影,神秘絢爛。我只拍到了洞裏薩湖的日落,靜謐的鄉野,在濃烈得如火焰燃燒的夕陽下,美得倔強而質樸。</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金边</b></h1> <h3>金边是柬埔寨首都,比吴哥所在的地方繁华。到地标“塔仔山”参观,虽然只有27米高,在金边是最高的山了,站在山上能看到周围的市区景色。塔仔山上有一座称为Vaihara的寺庙,曾被多次重建。在寺庙西侧是一座巨大的佛塔,里面藏着皇帝Ponher Yat的骨灰,1422年正是这位国王把首都从吴哥迁到金边。南边有一座小殿,里面雕刻精减的塑像就是那位叫pnom的老妇人,金边就是“老妇人的有佛寺的村庄”。小小的山丘上,还供奉着中国的孔子、八臂毗湿奴等。</h3> <h3>柬埔寨人相信皇帝,又相信小乘佛教。金边是中国、法国、越南、泰国等多国文化交织堆积成的文化之地,是湄公河与洞里萨湖的交汇处。这是个从内战阴影中走出来,依然落后却对新生活无限向往的城市。</h3> <h3>独立广场</h3> <h3>洪森的别墅,旁边红顶的是朝鲜大使馆。</h3> <h3>金边的孩子</h3> <h3>下面几张是越南胡志明市的孩子,个个白白润润,衣着光鲜。一起玩的女生在越南呆过两年,她说在中国外企的越南高管月收入是七八百人民币,她们不管未来,只珍惜眼前,有一分钱花两分,因为长期的战乱让越南人觉得,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不知道生命有多长。</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柬埔寨吴哥的孩子</b></h1> <h3>柬埔寨的這些孩子讓我觸動的是他們的眼睛,那一雙雙大眼睛,還有這樣的眼睛背後的故事和生活的艰难。今天的柬埔寨真是太窮了,而且觀念落後,讓這個一千七百萬人的小國,擁有很好的資源,卻民不聊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