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鸟知还~当年知青回乡记

闲云悠悠

<h3>冬日的一天,和老同学慧玲,小虎酝酿了好久的回乡之旅在忐忑的不安之中终于成行了。</h3><div>上世纪的六八年十一月十号,十六岁的我们扛起行囊在军宣队,工宣队和家长亲友的嘱托声中,踏上第二故乡的土地,开始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新生活。</div><div> 五十个年头了,回乡的路还是原来的样子吗?故乡的黄河大堤现在怎样了?而大堤下的辛砦村你还好吗?时至今日在度娘上怎么见不到你的踪影?</div><div> 难道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你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div> <h3>无奈中只能冒找了。</h3><div>第一步:开封宋城路公交场站</div><div> </div> <h3><br></h3><h3> 建设中的开封宋城路公交场站很有现代气息和宋城文化气息。</h3><h3>场站的凉棚是莲花瓣形状的。</h3> <h3>  我们的路线是从宋城路站到东漳 。东漳也是当年公社的所在地,是当时的那里的政治文化中心。 </h3><h3> 再从 东漳到辛砦 。就是我们当年下乡的村庄。尽管是一路磕磕绊绊但来到村头,马上就有了亲切感。</h3> <h3>村里的村务公开栏让我们认出,昔日的东漳公社辛砦大队已经成功逆袭为雁鸣湖镇辛寨村。</h3><h3> 雁鸣湖?当年村里紧挨着黄河大堤有一个七千多亩的大塘,塘的周围是星罗棋布的小水塘,水塘里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水塘边茂密的野草,一群群的水鸟和身份高贵的白天鹅,灰天鹅在落日的余晖下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幅的美丽画卷。</h3><h3> 当年的黄河湿地是不是就是现在的雁鸣湖?</h3> <h3>午休中的辛寨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完全颠覆了我的记忆。</h3><h3>十六岁的我曾经在这个学校担任过很短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师。</h3> <h3>依稀中还能想象出和孩子们一起上课的情景。</h3><h3>校园墙壁上的体育动态图完全勾勒出孩子们对运动的喜爱。仿佛看到当年的我在课余时间向孩子们描述外面的世界。毕竟只有十六岁,想家的我和孩子们讨论什么馅的饺子好吃……。</h3> <h3>慧玲和小虎对故乡的记忆比我多。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款款而谈想起了那么多的少年记忆。</h3> <h3>这是个什么房屋,孩子们的朗朗笑声吸引了我们。</h3> <h3>洪果寺 村里唯一的一个廟院。廟院门口的水泥板成了孩子们做作业的地方。</h3> <h3>劝学诗/偶成</h3><h3>宋 朱熹</h3><h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h3><h3>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歌声。</h3><h3>一寸光阴不可轻啊!尽管没有高桌低板凳,也挡不住孩子们兴趣昂然的学习热情。<br></h3> <h3>看这一个个的小模样,煞有其事,认认真真。</h3> <h3>洪果寺 村里唯一的廟院</h3><h3> 当年我们在的时候,破败的廟院是老式的木窗,木梁,蓝砖,蓝瓦的危房。其上房屋是大队部,门口的耳房是我们几个放羊的女同学的闺房。</h3><h3> 可喜的是这门窗墙壁都是透风的。刮风的天气早上起床头发眼睛嘴巴被褥上都是沙土。下雪天的待遇就更好了,沙土的地方变成了白雪,一个个都成了白毛仙姑。</h3><h3> 奇怪的是,当年的我们怎么不感觉这是苦,这是受罪?整天还是乐呵呵的!</h3> <h3>现在的洪果寺依然是村里的活动中心。</h3><h3> 老人们聚集在廟院上香,进贡,祈祷着安静平稳的幸福生活。也悠然的晒晒太阳,啦啦家常。</h3><h3> 阳光下,不午休的孩子们聚集在门前的水泥板上写着作业,等待着下午上课的铃声。</h3> <h3>重修的洪果寺碑记</h3> <h3>县级保护文物</h3> <h3>小虎已认出了当年的玩伴。</h3> <h3>诉说着当年的记忆。</h3> <h3>回忆着当年的人和事儿。</h3> <h3>村头的小路还是那么干净悠扬。它一头通着村里,一头通着村外。村里村外连通着外面的精彩世界。</h3> <h3>干树枝围起来就是篱笆墙。才撒下的菜籽,刚长出的小苗都可以得到它的保护。</h3> <h3>访问当年的同龄人。儿媳妇热情的把我们引进门!</h3> <h3>湛蓝的天空,红红的砖墙。枯燥的老树在述说的村庄的历史变迁。</h3> <h3>闯进镜头的小学生</h3><h3>少年强则中国强!成长中的少年不可估量!</h3> <h3>留个影吧!</h3> <h3>现在的村务会前留个影</h3> <h3>村务管理的三套班子,三个牌子</h3><h3>中牟县雁鸣湖镇辛寨村村民委员会</h3><h3>中牟县雁鸣湖镇辛寨村村务监督委员会</h3><div>中国共产党雁鸣湖镇辛寨村支部委员会</div><div>三个招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早已经结束,毛泽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习近平主席正在领导着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iv> <h3>  游山西村 宋 陆游</h3><h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h3><div>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iv><div>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div><div>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div><div><br></div> <h3>辛寨村党群服务中心</h3> <h3>留个影</h3> <h3>面前的柴草堆,在当年的那个时候有烧的就象征着富裕。</h3> <h3>村子里已经在用电磁炉做饭,但材草不能扔,使用还是挺方便的。</h3> <h3>堆砌的玉米准备出售。一般作饲料。</h3> <h3>凉棚,棉服,玉米还有擦边的拖车斗。多么接地气的生活常态图</h3> <h3>废弃的手扶拖拉机和农业机械。</h3> <h3>干丝瓜吊在树上。想必在夏天也是一片葱绿,满满的丝瓜藤架挂着黄黄的丝瓜花,结着长长的丝瓜,在树上在街边垂吊着。</h3> <h3>当年的石磨已经废弃。</h3> <h3>想必是花生棵堆积起来,是很好的饲料。</h3> <h3>  悄悄地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地来。我们抚一抚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h3><h3> 离开了,我的雁鸣湖镇辛寨村……。尽管在这个家乡的时间,在我们人生的长河中并不长。但是50年了,它始终是我魂牵梦绕,割舍不下的地方。</h3><h3><br></h3><h3><br></h3> <h3>谨以此篇献给和我们一起下乡的同学们!也献给和我们一起在一起干活劳动的农民朋友们!更要献给千千万万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朋友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