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 致那些没有手机的年月

静 月

<h3>   文字/静月</h3><h3> 拍摄/静月</h3> <h3>  我和朋友们在荒山野岭迷路了,问道放羊人。那人掐着手机忙着顾不上抬头,四周只有一群羊,再无能出声的。我们只好耐心的等他抬头问话。</h3> <h3>  如今手机为大,任你是谁不管在干啥,手机响了都得靠后。更要命的是,明知眼睛受蓝光侵害后果严重却偏偏放不下。想想从前没有手机的那些年月,虽然有着种种不便却孕育着实实在在的温馨与回忆。</h3> <h3>  四十年前,分配在荒凉闭塞的包兰线小站上,四周都是荒野,蚊子在草梢上厚厚一层像灰色的云雾。谁要是敢花前月下,估计喂蚊子壮烈牺牲在所难免,这还不算跳蚤。所以原本不好动的我休班只能躲在屋里睡觉、看信。可是,偏偏男友的信在路上得走半个月,几经辗转到我手上就满月了。于是思念和见不着让爱情牢不可破、坚如磐石。干了一辈子铁路的老爸知道我嗜书,便通过车递源源不断送来各种小说。每当打开纸袋捧出一本没看过的小说,那种惊喜若狂夹杂着一睹为快的迫切心情,和读信一样刺激。现在想起来都还忍俊不禁。</h3> <h3>  休班就见不到我的影子,影子带着眼球都扎进书里了。幸运的我看到了当时很难看到的一大批书籍,《复活》、《死魂灵》、《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茶花女》、等等。意想不到几年后在电大开设的外国文学科目中我大大受益,老师的讲解提升了我对那些世界名著的理解和认识,考试时知识题、发挥题都能轻松得分。而我的同学们那时大都没听过那些书名,为了对得起考试得去现找、现看、现背。</h3><h3> 回想那段在外飘零的日子,我徜徉在书和信的世界里,思考、成长、丰盈、受益。排遣了深深的孤独与寂寞,游荡的心灵找到了平静的安放之所。</h3><h3> </h3> <h3>  不知上帝是否故意刁难,居然让我的初恋在通信中持续了八年,结婚那天公爹把我们来往的信件打包作为礼物送给我,让我在婚姻疲惫时拿出来看一看。现在看来大可不必,八年的通信本身已让我们的交流成为水和空气一般普通自然,没有什么是不能达成共识的。</h3><h3> 没有手机的岁月,饭后沏杯茶,把一束束毛线缠成团,织出自己设计修改带着图案的衣服、裤子、背心、裙子、围巾。一针针一线线,别致配着柔和的颜色,体现着个性、优雅和聪慧。穿在身上多一分从容自信和淡定。</h3><h3> 几十年中穿着自己手织的毛织品,得益于下班后,把单位里的纷纷扰扰鸡争狗斗,全都淹没在线团里。关上门,远离是是非非家长里短,留一份宁静恬淡交织着色彩图案编织出生活的平和稳定。织针与毛线就像跳动的音符,滋润着性情修复着敏感,让人在生活中更加坦诚踏实心净如水。</h3><h3> </h3> <h3>  没有手机的年月,即便在同一城市,几年没消息没来往都属正常。于是期盼着难得的聚会,积攒多日的挂念、关怀、问候集中爆发,叽叽喳喳觥筹交错的场面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悠长。</h3><h3> 没有手机的年月,友情探访很隆重,礼尚往来走走串串,情意淳厚历久弥新。如今手机替代了这一程序,探访变成纯粹的功利,甚至成为进身之阶。正好,清流之辈免了应付乐得逍遥,求仁得仁又何怨?无所求,谁的家门都不用登。</h3><h3> 手机,现代科技先进便利的产物。一旦拥有再难撒手。渐行渐远的没有手机的年代,伴着温馨恬淡的韵律和我们曾经的奋发正在淡去远去。在这余味未尽之际,遥寄不舍和怀念,致那些没有手机的年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