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题,靠叔本华已足够了

wxiang

<h3>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著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逝世,死后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h3> <h3>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br><br>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br><br>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br><br></h3> <h3>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br><br>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br><br>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br><br>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像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br><br>——叔本华《人生的智慧》</h3> <h3>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br><br>孤独是精神优秀者的命运。<br><br>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h3> <h3>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br><br>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br><br>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br><br>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br><br>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br><br>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br><br>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br><br>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br><br>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br><br>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伟大的天才那样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br><br>人生过程的景观一直在变化,向前跨进,就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新的气候。<br><br>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这上点,勇气也多少与德行发生了关系。<br><br>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br><br>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br><br>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h3><h3><br>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br>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br><br>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br><br>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br><br>人类获得幸福和交上好运的情境,一般来说,都可以比作一排树木:当远看时,它们显得美丽诱人;但当你走近并进入树丛之中,它们的美丽诱人旋即消散,你再不可能发现它了。这也就是我们常常会羡慕他人的缘故。<br><br>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享乐和奢华生活。<br><br>人是什么,这比他有些什么,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br><br>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br><br>所有的满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br><br>现实的世界中,不管能举出多少理由来证明我们过得如何幸福,如何的愉快,但事实上,我们只是在重力的影响下活动而已,战胜了它,才有幸福可言。<br><br>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br><br>然而人们在致富上所费的心思要比提高教养的用心大出何止千百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对于幸福显然要重要得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