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太湖畔

杨平(军旅导演)

<p>此散文美篇2018年所写,曾分享,有知音。今清明疫情,不能回老家江苏扫墓,转发此文,寄托对父母的哀思,也寻求对人生看法的认同。__作者于2020年清明。</p> <h3><font color="#010101">末春四月,东太湖南侧湖边,水中杨树叶翠茂盛,在荫雨天灰白色天空和泛亮的湖水映衬下,杨树的多姿丽影展现在我眼前。目光所扫之处都是幅幅天然的水墨风景画,各式构图走势天成,改一处均觉破局;色调色彩浑然一体,调一色反失和谐。杨树的根、杆的静与水波微动的对比,讲述着它们岁月的故事。树叶密处、水中倒影与天空灰白,水波泛亮的对比,张显此地的韵味深情。</font></h3> <h3>2004年秋,母亲不幸病逝于此地姐姐处,悲痛的我寻找独处来到这湖堤发现了你,我为失去母亲难过,更为未能按母心愿早送回老家而后悔。我喷发的泪水撒向你。你不动声色,用你常守湖堤一角的宁静和身背湖面的宽广给我慰藉。</h3> <h3>数年后,我回老家苏北扫墓前拐道来此,我向你打探一个总让我牵挂不安,急需明白的问题:“母亲走出此乡,安葬老家,灵魂会在何方?"你没有回答,像我母亲生前一样,那么端庄,那么慈祥地默默地看着我。我用相机拍下多张你不同角度的倩影,回去后,细细阅读你无声的语言,寻找有关灵魂问题的密码。我在解读一幅幅大自然美图中,学会了心灵与天地、草木对话。虽然还没有找到有关灵魂的答案,但悟出不少,你的倩影照成了我修身艺术摄影作品,收入我的《心静闻妙香》修身艺术摄影集,我的想法也随你升华。</h3> <h3>今天,我又来会你,不再寻找母亲的身影,不再询问有关灵魂的秘密,我躺在湖堤上,依偎在你的怀抱,望着你的宁静,看着你的安祥。你的树杆依然不动,细枝轻抚,微波轻流,不断注入母亲给我的智慧与力量。(作者杨平,摄于太湖畔,写于归途列车上。)</h3> <h3>附作者提示:读者阅读本文要从景物欣赏、情感抒发、境界升华三个层面入手,才有意思。如你读懂三种认知世界的境界,才能把握主题,一进太湖一角时,作者认知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为永远失去母亲而悲痛;二进太湖一角时,作者认知的一个宗教的世界,为在另一处的母亲而牵挂;三进太湖一角时,作者认知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在大自然怀抱中重回母亲的怀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