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1948年7月,东北野战军诞生了一个新成员——铁道纵队;1949年5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铁道部直接领导;1953年9月,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叫响“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口号,有力保障了大兵团作战的部队调动、粮弹补给和重型装备的运送;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创建了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圆满完成了各个时期党和人民及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被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b><b><br></b><b> 1984年,为了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体制改革、军队体制改革的需要,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并入铁道部,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原铁道兵领导机关和直属各师分别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和铁道部工程局。在铁道兵部队存在的35年里,战争条件下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00多公里,抢修公路430多公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铁路12590多公里,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的三分之一。35年中,涌现出一大批受到国防部和中央军委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据统计,其间有确切姓名牺牲的官兵8314人,负伤的59234人。时值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特刊出铁道兵纪念馆馆长赵其红同志在浩瀚铁道兵军史中采撷的几则铁道兵英烈故事,以此表达我们对共和国铁道建设者和他们所代表的牺牲奉献精神的深深敬意。</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是我和战友1975年在青藏线施工的照片</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图为测量尖兵到拉萨。</b></h1> <h1><b> 我国的青藏线东起西宁,西至拉萨。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全长1142公里。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近亿元,途经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铁路沿线地质复杂,仅多年冻土地段就达550多公里。在5072米处,建有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车站——唐古拉车站。</b></h1> <h1><b> 本人作为一名铁道兵战士,也参加了青藏铁路的建设。1975年,由于祖国的的需要,我们独立机械团四连和一连开赴青藏高原,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我们从大东北的赤峰车站出发,坐上火车,一路向西,经过八天八夜到达青海。我们的连队驻扎在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一个大山沟里。海拔3400多米的高度,一片大草原。那里的天气变化无常,冬长春秋短,自古无夏天,早穿皮袄午披纱,生活十分艰苦且单调。我们住的房子是战士们建造的,用土和泥制作成土坯砌成墙,再用帐蓬搭起来,冬冷夏热。连队没有电视,一个星期只能到营部看上一两场电影,或到连部的图书室看看图书。没有新鲜蔬菜,经常吃着压缩菜和压缩饼干,吃着冷冻的猪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是一条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路,这是一条奔行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为了这条路,有的人付出一生的时间在高原守望,有些人更把青春和热血永远留在了昆仑山上,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别妻离子、顶风冒雪日夜奋战在生命禁区。他们那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铁道兵第10师从1959年3月至1974年2月三上高原进行青藏铁路第一期施工。1975年3月,铁道兵第7师和铁道兵独立机械团的一连、四连参加了施工。图为藏族同胞欢迎铁道兵开上高原。</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铁路沿线人烟稀少,工程和生活物质大部分靠从外地调运。</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74年开始,科研人员和铁道兵第10师50团13连,开上海拔4750米的唐古拉山口风火山试验场,进行高原多年冻土铁路施工试验,开展科技攻关。</b><br></h1> <h1><b> 风火山空气稀薄,气候严寒,素有“冰雪仓库”之称。指战员客服高山反应,发扬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精神,进行科学实验,为青藏铁路施工取得宝贵的经验。担负试验施工的第10师50团13连被铁道兵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称号。</b></h1> <h1><b> 1976年8月,铁道兵司令员吴克华(前排左1)来到风火山试验场,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讨攻克高原冻土地带铁路施工难关。</b></h1> <h1><b> 铁道兵第7师也派出部队,进行永冻层桥梁施工试验,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b></h1> <h1><b> 关角山隧道全长4009米,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松散破碎,涌水量大,先后发生大小塌方130多次。特别是高原缺氧,施工困难。担负施工的铁道兵第10师47团指战员,闯难关、排险情,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打通了这座高原长隧。</b><br></h1> <h1><b> 隧道施工经常发生塌方。险情就是命令,干部战士无所畏惧,冲上去战胜塌方。</b></h1> <h1><b> 铁路经过一望无际的察尔汗盐湖,铁道兵第7师34团指战员开上盐湖,就地取材,挖盐壳,造盐屋、安营扎寨,投入施工。</b></h1> <h1><font color="#010101"><b>铁路通过盐湖是青藏线施工的大难题之一。盐湖表层是又厚又硬的盐壳,下面是20多米深的卤水结晶盐。担负施工的第7师34团指战员和科研工作者共同试验,采取以砂治盐,打挤密砂桩的办法,打进砂桩5.7万根,总延长13.5万米,灌砂5万立方米,在盐湖上筑起一条牢固的晶体路堤。被称为不见桥墩的万丈“盐桥”。图为挖盐壳,建路基。</b></font></h1> <h1><b> 铁道兵第7师34团16连被命名为“盐湖筑路公关连”。</b><br></h1> <h1><b> 铁路沿途群众热情慰问铁道兵战士。图为藏族同胞请修路战士喝酥油茶。</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铺架队来到盐湖。</b></h1> <h1><b> 大批筑路机械开上高原,施工部队展开筑路大战。</b></h1> <h1><b> 施工部队战斗在桥隧相连的工地。</b></h1> <h1><b> 战士们驾驶推土机、铲运机等大型筑路机械,从推土、压实到平路面、刷边坡,路基一次成型。</b></h1> <h1><b> 石碴场生产大批石碴,供应新线铁路。</b></h1> <h1><b> 铁道兵司令员吴克华,在青藏线工地同部队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加速施工机械化。图为吴克华(左)深入工地同战士亲切交谈。</b></h1> <h1><b> 战士们团结奋战,赶制轨排。</b></h1> <h1><b> 轨排生产基地为新线铁路生产大批轨排。</b></h1> <h1><b>修建格尔木站站房</b></h1> <h1><b> 藏族同胞来到大桥工地,参观部队桥梁。</b></h1> <h1><b> 青藏铁路铺轨到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畔。</b></h1> <h1><b> 牧民们来到工地,道一声“金珠玛米”辛苦了。</b></h1> <h1><b> 为提高行车速度,部队整道队员不辞辛苦,精心整道。</b><br></h1> <h1><b> 采用机械整道,质量提高,进度加快。</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铺设格尔木车站站线。</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坐着火车去拉萨</b></h1> <h1><b> 铁道兵第10师48团后勤处军需股,根据高原严寒缺氧风沙大,交通不便的特点,帮助连队建起保暖伙房和塑料棚菜园,解决了连队一系列生活难题,该股荣立集体一等功。图为连队塑料棚菜园外大雪纷飞,棚内瓜菜丰收。</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铺架队铺轨到高原新城格尔木。</b></h1> <h1><b> 高原各族人民群众热烈欢庆青藏铁路通车到格尔木。</b></h1> <h1><b> 1979年7月28日,青藏铁路铺轨到格尔木,9月铺轨到南山口。至此,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南山口段全线通车。图为铺轨通车庆祝大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高原人民第一次坐上了火车。</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新线铁路,盘山展线,立体交叉。</b></h1> <h1><b>火车开过海拔3680米的关角隧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火车通过察尔汗盐湖。</b></h1> <h1><b> 列车穿山越涧,飞驰在青藏高原上。图为锡铁山隧道群。</b></h1> <h1><b> 火车开进昆仑山下的南山口车站。<br></b><b><br></b></h1><h1><b> 特别鸣谢:海西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海西州民族歌舞团</b><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