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青年团石鼓山演出的所思所想

促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观青年团石鼓山演出的所思所想</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时隔三年,又一次看青年团的下乡演出了。2015年元宵节的前夕,那时还没有开学,得知青年团在杨凌演出,怀着某种消遣的心情,糊里糊涂的就过去了。这种糊里糊涂的模糊在我到达演戏的地点时,一下子清晰了起来,我要寻找一些看戏的熟人——戏友,这样一来,我对台上的《法门寺》倒是模糊了起来,来来回回在前后徘徊,夹杂着向化妆后台的观望!<br></h3> <h3>  晚上演的是《劈山救母》,天一下子寒了起来,凉风嗖嗖的吹过一排排观众,像是西伯利亚的寒流又席卷了中国,北方的城市和农村瑟瑟打颤。但当我第二天看《恩仇记》时,我又觉得第一晚根本算不上什么,那是狂风骤学肆意凌虐,舞台上的幕布像正在被一个内功深厚的高手所操纵,前后翻飞啪啪作响,雪击打在观众的脸上,化成了雪水,在流淌,在聚集,在蠢蠢欲动,观众们却丝纹不懂,像铁打的雕塑。</h3> <h3>  元宵节的前夕,那一幅景象对我的刺激是比较大的,后来,我总会不经意间想起,想起那五味陈杂的一幕……今年,确切的说,应该是前天、昨天与今天,也是巧合,正好是二月二的前夕,青年团到宝鸡演出,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映入我眼帘的是平静的幕布,脑海中却浮现出一种幕布被吹得呼呼作响的景象,我知道我的杨凌印象还没有被消除干净,但天依旧是冷的,人却没有想象的多,大风把人都吹会了家。</h3> <h3>  第一个戏是《龙凤呈祥》,由于感受不是很深刻,就不说了,但我个人感觉很好的一点是用了“孙尚香坐画阁自思自谈……”那一段唱,这是一大段唱,秦腔是需要大段唱的,就像一个口渴了很久的人要饮很多水才觉得过瘾。第二个戏是《玉堂春》,关于这个戏,我听到过赞同的声音,也听到过反对的言语,也曾为某些人刻意攻击演员而愤愤不平,我觉得这是一个纵向和横向的问题,看从哪个角度看,但是我很喜欢此戏的主演,似乎总能寻到一种秦腔界少有的清淡。后来是三个折子戏《四贤册》、《李逵探母》、《杀庙》,四贤册真是个好折子戏,你能寻找到周仁与黄伯贤共同的影子,观众的掌声很多,这不是说演员演的多么精彩(当然演的也不错),这是为剧情而情不自禁,我们需要这种大的义气来填满日渐空虚的心灵,我记得看《哑女告状》时,尚珠喊出冤枉的一瞬间,屏气宁神瞬间为激烈而持久的掌声所取代,看《下河东》时,当欧阳芳杀害呼延寿廷的那一刻,舞台下瞬间躁动了起来,更有甚者开始怒骂舞台上的欧阳芳,这是一种对善良的向往、对正义的挺进、对人间正道的呐喊,这也说明了传统戏曲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现代戏所不允许出现的,尤其是当代,怎么会出现四贤册卖儿度日的惨象,传统剧目十分夸张的表现手法是任何现代戏都取代不了的,所以戏曲的主体肯定是传统戏,我一直认为新编戏和现代戏那是水平到达一定高度演员干的事,而且应该是少数人干的事,现代戏对演员的高度要求与普通演员总是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第二个折子戏戏和第一个差不多。第三个是杀庙,很熟悉也很好看,主演是青年团的扛鼎演员,也是当今秦腔界少有的一流演员,只是配演还是有些不足。</h3> <h3>  青年团是我比较喜欢的团,我总感觉其台风很干净,让人看着很舒服,那种低级凌乱的场面很少,尽管下乡也不太好,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