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呼“原创”</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在一个笔会上偶遇十多年不见之画友,观其画作进步不小。身边不少人称他为大师,对他的画赞不绝口。他自已也陶醉其中,乐不可支,以大师自居。他见我无动于衷,便很得意的请我指点。我想:如说假话,我也可与旁人一样称他大师。为真诚相待,我说师弟,另择日单独交流,咱俩说点真话。从他画作看已经很不错了,其笔墨枝巧已相当娴熟,上墙参展送人卖钱不成问题,如若参展或许还能获个什么奖,参加拍卖说不定还有人出个好价钱。但我对他说,其实你只走出了一个画家应当走好的第一步。你这种似曾相识千篇一律的画遍地都是,除了民间补墙美化生活,毫无艺术传承价值。他一听急了。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智者近于道,巧者近于技,画了大半辈子画其实他还在能工巧匠的层面徘徊而不自知。老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说师造化得心源。只有不断心源,才能物与人化,物我两忘,进入到巧夺天工的境界。一个成功的画家,应从惟传统观中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已的图式和笔墨语境,画出有别于人们在常态生活中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感受的自家风,画出人们的共同期待而画坛没有的“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 “原创”并非等同于是你亲手画的作品。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哲学:要创作好一幅画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笔墨”、“形意”、“开合”三大关系(另有专论);中国画的根基是中国书法:守正创新,以写见意。可是当前中国画表现出严重的制作化、形式比、工艺化、符号化、模式化、写实化倾向,这实际上就是创作风格的“行活”化,就是语言、构图、用笔的方式、设色的方法重复古人他人,这样的作品只配称为“行活”。 更有胜者,当今一些打着“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人,用西画改造中国画,竭尽所能“创作”能让国内外画廊老板、批评家、策展人接受并推崇的“变了种的中国画”,进而参加五花八门巧立明目的画展。于是,一批又一批可轻易抛弃传统的中国书画应运而生。特别是某些美展,把制作出来的“行活”画奉为座上宾。那些制作得大,费的力气多,靠磨和描弄出来的,没有中国画笔意的画,反而受宠,入选的机率就比体现写意精神的画机率高。顾绍骅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p><p class="ql-block"> 当今画坛不容乐观:一是工细刻划的多,写意提炼的少;二是注重视觉冲击的多,讲求内美意蕴的少;三是追摩客体的多,迁想妙得主体的少;四是表现个人图式的多,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少。由于社会风气不正,加之公众艺术鉴赏水平的因素,而这几多还在技术层面,或者说不是原创作品的行画反而大行其道,充斥于市并误导社会。更可悲的是一些对书画艺术略知一二的艺术推广机构,只认钱认官不认画,办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画展,写了一些套话假话连篇的评论文章进行肉麻地吹棒。因此,作为一个潜心艺术的画家,应少看画展(很有品味和个性的原创作品除外),少串画室,不要把身边的画友搞得像帮会。在数年前已故老画家陈ⅩX的画在省美术馆一楼展出,其作品传统笔墨炉火纯青,但仅此而以。无独有偶同是达州人,现已百岁高龄从不抛头露面,潜心乡间一隅一生的刘伯骏在三楼办画展,其作品由技上升到抽象表意、叙情畅神、超逸脱俗的妙境。三楼的画我是逐幅慢品,而看一楼的画展,是站在大厅中央身子原地转一圈走人。齐白石一生几乎不看画展,他说不要弄脏了自已的眼晴。(壬寅年腊月二十六日修改于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p> <p class="ql-block">孙友军,字泮桥、一竹禅悟,号无知堂、似非阁、永清斋、明坤庐、深善堂、天星寨。主业:新闻采编、理论研究;业余:书画创作、文学创作、摄影创作。诗书画印一体文人画家,中国“扬州新八怪”签约画家,经文化部文化遗产保护部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首创水墨佛竹、焦刻摩崖造象、碑版遗韵书法等七大系列作品。现任中国文人画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寻找中国画的根”学术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湖州竹派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荣誉副院长,知见诗社顾问,四川省朗诵演讲艺术发展促进会顾问,三才书院特聘导师,麓曦桃源书院艺术总监,成都市美协常务理事、花鸟画会副会长,青城太极书画院艺术顾问,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四川新毕科技学院青城玄墨大写雄风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记者,原十三集团军炮兵旅副政委,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成都晚报(党报)》副总编辑,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成都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发表出版政论、新闻、文学等作品300余万字,著咏竹诗词百首,有散文和美术评论数篇见诸文集及报刊。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先后12次获得金奖、特等奖、一等奖、银奖。作品被包括英国珍宝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扬州画派书画院、泰国泰中友好协会等在内的17家艺术机构收藏。先后七次在抗州、成都、都匀、庆阳、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先后向有关慈善机构捐献作品七十三幅,参与在北京、成都、深圳、香港的义拍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灾后重建、抗击新冠肺炎和救助贫困户儿童上学等。曾于2009年12月12日应邀为国防部创作水墨佛竹长卷《佛竹报平安》,受到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的接见,并题词:“友军佛竹,日新徳业”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