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作者简介</b>:王凤玺,太原十五中小三届校友(1969年入学)。自幼喜欢美术,爱好广泛,自学成才,擅长画山水、花鸟画等。是省直机关老年书画研究会,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多次获得省、市及太钢举办的画展一等奖。王凤玺的钢笔画也是妙笔生花,维妙维肖。现将他在晋祠公园写生的钢笔画在此展示,供大家欣赏。</h1> <h1>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唐槐被誉为“晋祠三绝”。</h1> <h1><b>铁人四尊</b></h1><h1> 晋祠铁人是中国宋代的大型铸铁制品,留存在会仙桥上,金人台的四角各立铁人一尊,各高 7尺。</h1><h1> 传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 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h1> <h1><font color="#010101"><b>水镜戏台</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水镜台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楼、台、殿、阁为一体。禧太后初建颐和园时,曾派人照搬了 晋祠戏台。 晋祠每年要举行数十次祭祀活动,其中的十三个祭日要唱戏,除了祭关帝时在那边的钧大乐台演出,其余都在水镜台上进行。</font></h1> <h1><b>对越碑坊</b></h1><h1> “对越”的“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功德”之意。对越坊就是颂扬圣母邑姜的牌坊。匾额“对越”二字为明万历年间晋祠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字为楷体金色,笔力遒劲,笔势嵯峨,宛如神龙翔舞。它与“水镜台”、“难老泉”匾并称晋祠匾额三绝。</h1> <h1><b>祭献殿</b></h1><h1> 献殿是祭祀圣母的殿堂,香案前供奉、陈设牺牲和钱物供品,每逢重大庙会,尤其农 历七月初二,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内四隅各有石碑一通,一个是明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献殿碑记,另三通是明代洪武以及景泰、成化三帝御制诰文 祝辞。</h1> <h1><b>圣母大殿</b></h1><h1> 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h1> <h1><b>水母娘楼</b></h1><h1> 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旁边,又叫水晶宫,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h1> <h1><b>难老泉亭</b></h1><h1> 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h1><h1> 难老泉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说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会涌上来。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赶快跑回婆家,见水大难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板盖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汹涌的大水顿时变成潺潺的细流,不断从柳氏的身下流出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h1><h1><br></h1> <h1><b>智伯水渠 </b><br>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源头就是位于晋祠西南的难老泉。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为了攻取赵襄子的晋阳城,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h1> <h1><b>世民碑室</b></h1><h1> 李世民的《晋祠铭》,对唐代晋祠的园林建筑规模,进行了很具体而又很夸张的描述:“金阙九层,玉楼千仞”,足见当时晋祠建筑群已经有相当规模,从他对建筑和水系的反复描述,可以肯定晋祠已经是一座“大观园”“大祠堂”“大寺庙”了。</h1> <h1><b>文昌宫门</b></h1><h1> 文昌宫内建有文昌阁,祭祀文昌帝君。阁下有洞穴,名为七贤祠,祭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h1> <h1><b>唐叔虞祠</b></h1><h1> 唐叔虞祠现存的建筑,已不是古籍所记载的位置。据祠内碑文记载,现在的唐叔虞祠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h1> <h1><b>三台高阁</b> <br> 三圣阁位置于山坡之上,让它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也许读书的境界就应该是“高处不胜寒”的,高地清幽,让读书阁的“读书”二字更富意境。</h1> <h1>晋溪书院</h1><h1> 晋溪书院原为明代重臣王琼始建于嘉靖五年(1526)的私人别墅晋溪园,后改为书院,一直由王氏后裔经办,一则广招学子兴教育人,二则在院内供奉王氏祖先子乔。从明代 王琼之后至民国之初,就出了翰林进士举人六七十人。</h1> <h1><b>舍利古塔 </b><br> 舍利生生塔位于晋祠南面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塔高38米,八角七级楼阁式,各面均开门,塔檐覆盖蓝色琉璃瓦,顶部琉璃塔刹。<br> 奉圣寺原是唐代大将尉迟敬德别墅,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尉迟敬德捐宅第为寺庙,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寺内原有塔,塔下埋有一颗舍利,后来几经兴废,至,乾隆年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一粒变成千百粒,莫非“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取名“舍利生生塔”。</h1> <h1><b>晋祠圣境全貌</b>(请把手机模横过来看)</h1> <h1><b>晋祠全貌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