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南山的悲情,从远古开始。那首汉朝开始流行的"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的苦歌一直唱到明朝,让博南山的极恶名声朝野共知。于是罚处首辅大臣的儿子状元杨慎,用廷杖酷刑两次后,让他奄奄一息之身,沿着汉军开挖的路谪戍博南山。</p> <p class="ql-block"> 然而,杨状元被摧残的身体和生命从他7代前人那里,以及饱读的诗书中得以维系。</p><p class="ql-block"> 而且他到博南山后居然活过来了。重新活过,肯定要升华。他升华成为明朝第一才子。</p> <p class="ql-block"> 就像所有的人不知道杨慎还有个名字"杨博南"一样,又有几人真正"走心"杨慎呢?</p> <p class="ql-block"> 不到霁虹,那知沧江东流,不遇渔樵,何逢张公子;没有到过博南山,怎知博南山人,咋唱博南山人的“一壶浊酒喜相逢"。</p> <h3>496前</h3><h3>一壶真情老酒</h3><h3>醉得博南山人杨慎</h3><h3>在此脱口而出《临江仙》</h3><h3>今天</h3><h3>一场风雨赶往</h3><h3>逼得两位博南诗人</h3><h3>高歌澜沧江东流颠狂</h3> <p class="ql-block"> 博南古道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横亘于我国西南甚至东南亚的茫茫大山之中,历经几千年。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来往往的名流显宦不计其数,留下了许多遗闻趣事,虽然大部分不入正史,但却让世代居于古道旁的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比如:诸葛亮、林则徐征战于古道上的传说;清代著名书法家桂馥在大理永平当了十年县令的故事;杨升庵杨状元在永平与老朋友相聚留下千古绝唱故事;美国著名作家斯诺通过博南古道的行程对中国的了解和情感培植;美术理论家教育家、世界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在永平被感天动地的挖路场景激发灵感、创作国宝巨画的故事;永平杉阳人罗光普救助美国飞行员50年后亲赴美国相认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当地的人们难以抹去记忆。</p><p class="ql-block">其中最鲜为人知的要算是杨升庵在博南古道上吟唱出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 一首歌,传唱几十年便是经典,传唱几百年更是经典,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但是硬要追究为什么被传唱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的理由,就会表现固执和较劲,就变得十分乏味和无趣。但是在博南古道上杨升庵创作了千古绝唱《临江仙》的故事却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也不乏现代人生活中的温存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相信大家一定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歌,也一定知道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连续剧的主题曲,但是很少人知道这首词的的创作者是杨升庵,很少人知道这是毛氏的加注引用,更是很少人知道这是杨升庵站在澜沧江畔的有感而发,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首歌词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明朝状元杨升庵创作这首歌词的整个过程,来补白一下历史的不屑和忽略。</p><p class="ql-block"> 杨升庵:四川新都人,我国明代文学家、诗人和历史学家。明朝正德12年(公元1512年)扬升庵参加殿试,所谓殿试指的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在皇宫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当年扬升庵因才华出众,被皇帝御笔点为状元,也就是得了全国第一名。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放到如今,那可能红遍全国。当时他24岁,皇帝亲自派他翰林修撰的美差。12年后,到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也就是他36岁的时候,却被充军发配到了云南,最终死在博南戍所。在云南生活的37年间,他的 足迹遍布云南的各个地方,虽是戴罪之身,却依然能够为民请命、办了许多惠及百姓的事,同时完成了个人的丰富经典著述。因此在云南的许多地方都流传着有关扬升庵的故事传说。</p><p class="ql-block">好端端的壮元,为什么会被发配云南呢?</p><p class="ql-block">因为“议大礼”事件,无意之间卷入皇权、阁权、宦权争斗中。所谓的“议大礼”事件,简单的说就是讨论嘉靖皇帝以什么血统、什身分么理由继承皇位才合法的问题。嘉靖皇帝不是太子,但为了有一个合法继承皇位的名份,所以就发动了“议大礼”的运动。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因为嘉靖皇帝的名份直接关系着各派势力的利益和特权。各股势力借机闹起了纷争;杨升庵是状元,可这种政治斗争不是他的特长,他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在这种情况下站错队、说错了话就成为了在所难免的事。他就在这件事上触怒了嘉靖皇帝。今天我们说的得罪领导干重活,可他是得罪的是皇帝,那还得了,那可是要命的事,不被处以死刑就已经是万幸的了。虽然没有被处死,却被处以两次廷杖之刑,要知道廷杖的刑罚与死刑相比,更加厉害,因为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文化人的,让受刑人剥光衣服,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身心的双重折磨,部分受刑者含辱而死。所以这种极其残酷的刑罚一般不会启用。与杨升庵一起受刑的就死了不少。杨升庵被往死里打了两顿,打得是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几乎送了性命。在受廷杖之刑后,还要贬戍边疆。在家养伤期间,他听到小道消息说,反正嘉靖皇帝已经决定不给他好日子过,他发配充军的地方要么是海南,要么是云南永昌。这两个地方哪儿艰苦就把他发配到那儿。杨升庵很想去云南。云南对于杨升庵来说相对比较熟悉,离老家相对近一些,而且在云南有个永昌卫,是跨过了澜沧江上的霁虹桥、爬了梯云路到达的地方。那里有他的世交好朋友张志淳、张含、张合父子兄弟。</p> <h3> 他怎么会在远离京城的地方有朋友呢?</h3><h3> 这个永昌人张志淳曾经在京城做官,官至侍郎。这期间因为与杨升庵的官品级别虽然有一些差别、但工作上有联系,加上两个人爱好兴趣又差不多。所以两个人工作娱乐、吃饭喝酒、吟诗赋词都常在一起,一来二往张志淳和他的儿子张含、张合与杨升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只是张志淳年纪比杨升庵大得多、大14岁,到了退休年龄,退休后就回到了老家永昌居住。这时的扬升庵官没了,想在发配充军的地方能与老朋友相聚、生活有点着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杨升庵很想往老朋友家住的地方永昌那里去。但是往死里整他的嘉靖皇帝怎么会随他的心愿呢!他也不可能主动向嘉靖皇帝提出请求。</h3><h3>聪明的扬升庵,半生半死之间,依然耍起了心眼。他强撑起了被打得七劳八伤的身体,叫他的媳妇黄娥——黄娥也是明朝有名的诗人、一个十分有才气的美女,拿来笔墨纸张,挥笔写下了“愿充海外八百里,莫充永昌牛角关;蚊子有四两,跳蚤有半斤”的横幅,并让下人悬挂在家门口显眼、容易让人看得到的地方。朝廷耳目向嘉靖皇帝禀报了此事,嘉靖皇帝为了落实所写内容是不是事实,派出了张光、李明两名快骑手星夜赶赴永昌卫查证。说来也巧,两名快骑手进入云南后,沿着博南古道往永昌卫所赶路期间,在翻过博南山时,看到圆鼓鼓的一个东西挂在树梢,不知是何物,便好奇地用石头去砸,无意间逗惹了马蜂窝、被马蜂群起攻之,还好快马加鞭,逃得快,只被马蜂叮咬了几下、没有送命。钻心窝子的疼痛,使两个人认定叮咬他们的马蜂就是杨升庵所说的四两重的了蚊子。过了霁虹桥进入永昌卫领地时,在牛角关客站住店时,两个人又错把当地老虎荨麻当作是一般的树叶子(手纸)来使用、被辣得屁滚尿流。两个人半夜起床还见到正在捕捉火亮虫吃的蛤蟆,让两人惊奇不已。总之,这两个北方的人,来到云南,因为天气炎热、环境不熟悉、饮食不习惯等等方面的原因,吃尽了各种苦头,见到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经历了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可谓是苦不堪言。回到京城,自然是添油加醋地向嘉靖皇帝禀报:云南永昌是如何如何的蛮荒、生活生存条件是如何如何的艰苦。嘉靖皇帝听了,正和他的想法一致,立即下了将杨升庵永远发配充军到云南永昌卫的诏书。</h3> <p class="ql-block"> 杨升庵如愿以偿,择日收拾东西,便向永昌卫出发,冲着老友、一路走来。虽然这些都只是传说、一些趣话,但杨状元沿着博南古道,发配到永昌戍守博南山却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精神受到极端打击、身体又是伤残之身的杨升庵一路走走歇歇,终于来到了博南山。</p><p class="ql-block"> 因为博南山上叮当关是他贬谪戍所,他总要在这里住上一宿或者两宿。因此后人将离宁西禅寺不远的戍所变成了祭奠杨慎的升庵祠,贡奉扬升庵的塑像、牌位,以示纪念。在升庵祠的门柱上有着一幅被当当地人视为经典对联:</p><p class="ql-block"> 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p><p class="ql-block"> 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p><p class="ql-block"> “自号博南山人”说的是杨升庵自己觉得博南山幽深恬静的景色,和他远离京都闹市、远离官场是非之地的心境十分吻合,给自己封了个博南山人的名号;“唱酬遥寄张公子”在诗词酬答中总寄托着对老朋友张氏父子(张志淳、张含、张合)的念想,哪怕是千古绝唱、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也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地近宁西禅寺”交代升庵祠(人们供奉他的地方)在博南山上,与宁西禅寺(永国寺)相接近;“英魂常依李晋王”则是把晋王李定国与杨状元相提并比,两个人虽然一文一武,但两个人的英雄气节却有着百分百的相像:对待朋友,李定国与永历皇帝、杨升庵与张含父子之间都是情深义长、不离不弃;对待平民,李定国治理云南期间、杨升庵发配云南期间,都能为民请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一幅对联,26个字却能高度概括了杨升庵的生平及人品。谁有这样的手笔呢?谁善于用对联总结人的一生呢?那就只有一个人,我们大理剑川的文化名人、成都武侯祠楹联的作者——赵藩。1912年春季,赵藩路经博南山,受当地人的委托,补写了永历帝留下的残磅“毗卢宝座”中的“毗”字和“座”字,题写了“永国寺”的寺名,同时到升庵祠前祭拜了杨升庵,有感而发题写下了这副对联,表达了对一代才子杨状元的缅怀赞誉之情,对杨状元的敬慕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随着离开京城的路程越来越远,离妻儿老小愈来愈远、环境越来越陌生,杨升庵也越来越怀念以前的一切,越对以前荣华富贵进行怀想,他的情绪也就越来越低落。这种低迷到极致的情绪,可以从这期间所写的一首诗《博南谣》里体现出来。《博南谣》中有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博南行商丛怨歌,黄金失手泪滂沱;</p><p class="ql-block"> 为客从来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p><p class="ql-block"> 诗句表达的意思是:博南山上来来往往的生意人大部分怨气十足,辛辛苦苦挣来的黄金白银,眼睁睁的被土匪抢走,伤心之极泪如雨下;客走他乡、出门在外人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了辛苦,哎呀呀!老天呀老天,我们这些行走他乡的人们怎么办呢?怎么办?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凉和凄怆,充满了失落失望的情绪,这种失望表现出来的是一声接一声的叹息,一声接一声无奈的呼喊老天。从那时起,当地人就把当年扬升庵吟诗站立的地方称作:“叫天山”,而且“叫天山”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让杨升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从博南古道一路走来时,他家世交张志淳、张含、张合一家已经知道了他被发配贬戍永昌卫的消息。张志淳、张含、张合父子估量着老朋友快来到霁虹桥,于是就准备了野味麂子干巴、自家腌制的腊肉等等上好的菜肴,还有当地最好的特产老酒赶到霁虹桥东岸桥头,迎候老朋友杨升庵的到来。终于有一天下午,当夕阳洒满澜沧江的时候,杨升庵由“九转十八弯”艰难而下。张含和杨升庵这一对老朋友终于在霁虹桥头相见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实让杨升庵感到无比的惊喜,一是惊喜老朋友相见太突然,他没有想到刚刚进入永昌卫就能够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老朋友;二是惊喜老朋友没有变,以前是朋友,大家都在官场上混,都享受着荣华富贵,现在自己是戴罪之身,老朋友来到半路迎接自己,这样隆重热情,朋友的真挚之情让扬升庵热泪盈眶;三是惊喜今后日子有了个照应处,毕竟是只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没见到老朋友之前,对于以后的生活,他可是一点底儿都没有。在双方一阵嘘寒问暖之后,酒菜上好了,那就边喝边叙吧!三杯五两耈下肚,看着眼前似曾相识的水光山色,想想到自己的经历,再加上朋友之间的重逢话题,让杨升庵感慨万千、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绝唱《临江仙》就这样被催生了:</p><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 词里“滚”是翻腾滚动;“浊”是浓厚,浊酒指烈酒、高度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要理解这首词的整体含义,要先来理解一下催生这首词的三个元素:江水山色、酒和朋友。</h3><div> 旅游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旅游是好吃好玩。但在古人那里,旅途中的江河山色、自然风光能够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所以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尤其是在大景致面前,比如在大江大海面前,在人们的视力范围得到扩展的同时,心胸也会随着得到开阔;许多想不通的道理会在这种情形下会想通;许多思想上丢不掉的包袱也会在这种情形下轻松的被甩掉。这就是通过大景致陶冶情操的过程。眼前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无以伦比的磅礴气势让杨升庵郁闷压抑的胸襟得到解放,一下子开阔起来;所以才能看到“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的景致。</div><div> 酒为何物呢?酒是一种能够温热人的体肤、温热人的情绪的饮品。喝酒能够让人的血液加快流淌循环的速度,加快人的思维。说白了这就是一种醉态。这种醉态如果仅仅只是体现在思想上,体现在文人上,那么就是酒后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跳跃式的思维,凡遇到症结所在之处就能跳跃过去,显得无比通畅,什么事都能化繁就简,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容忍和大度;但是如果这种醉态一旦体现到了行动上,体现在武人上,那就会出现胳膊比大腿粗,驾车能过一切沟坎的行为,后患无穷。杨状元是个文化人,他的醉态当然是优雅文明的醉态。酒性极烈的杏花酒则温热了扬状元极其低糜的情绪、万念俱恢的情绪,让他的思维跳过了失去的名利荣耀,显得无比的宽容大度;所以才能够具有“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豁达。</div><div> 朋友,世界上有两种朋友,一种是热闹场上的朋友,一种是孤寂时的朋友。热闹场上的朋友谁都不缺,什么时候都不缺;孤寂时的朋友谁都缺,什么时候都缺。热闹场上的朋友锦上添花,孤寂时的朋友能够雪中送炭、抚慰心灵。张志淳、张含、张合父子的真挚友谊,抚慰了杨升庵伤痕累累的心灵,让他感觉到丝丝温暖。于是就有了“一壶浊酒喜相逢”的情节和情怀。</div><div> 所以我们说江河山色、酒和朋友三者加起来,促使杨升庵在霁虹桥头感悟到了不朽的人生哲理,吟唱出千古名曲《临江仙》。</div><h3> </h3> <h3>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句是诗词里边常有的意境铺垫手法,可以不是实景描写,在这里是把记忆中的事物和眼前所见到的景象联系起来,烘托气氛、酝酿发感气势,所以大可不必计较长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区别(“长江”亦可理解成长长的江流,再者南流的澜沧江在霁虹桥这里确实是东流)</h3><h3> 如此,整首词意理解起来,就少了些纠结。</h3> <h3> 先来看这首词的前阕意译:翻腾着滚动着向东流去的江水,洗净淘汰了多少杂质杂物,这多么像一卷人类长长历史,把每个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杰们都作翻来覆去的评说;但最终到头来那些正确的、错误的、成功的、失败的、辉煌的、低靡的、高贵的、贫贱的……一切的一切都还不是荡然无存;一切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一切轰轰烈烈事件终究要归结于平静;亘古不变的是眼前葱绿茂盛的山,不知在平静和独处中享受了多少年多少代的夕阳美景。<br></h3><div> 结合扬升庵的处境来看,可以这样解析:我杨升庵在这滚滚流淌的江水面前,在历史长河中算得上什么呢?我杨升庵、曾经的状元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朝廷尽心尽力,对皇帝也是忠心耿耿,哪知不小心得罪了皇上,就变得什么都不是、一文不值一一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但是不管江水在涤洗过程中显得多么无情,历史多么冷酷,永久的事物依然存在,而且是在一种平静、平常的状态下存在。我一路从京城走来,过了那么多的江河,翻阅了那么多的高山,在河川面前实在显得有些渺小,状元郎的名分算得了什么,五品、四品、三品甚至二品的官位又能算什么呢!</div> <h3> 接着来看这首词作的后阕意译:眼前江边小岛上,这些又老又苦的渔翁和樵夫们(打鱼的和砍柴的),他们看惯了也习惯了秋天的秋风潇杀、月冷星稀;当然也看惯了习惯了春天的春风送暖、艳阳高照。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他们不会为秋天冷凉唉声叹气,也不会为了春天的温暖欢欣鼓舞;与老朋友相逢,一边叙述往事,一边喝着纯正的好酒,借着酒兴,古往今来的家事国事天下事、烦心事都当作了助兴的下酒菜。</h3><h3> 这一部分是一种超脱的思想境界表达,引申开来的意思就是: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经得起大风大浪,那些砍柴的、捕鱼的能把生活的一切艰难险阻都看得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自然,我的生活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喝吧!和老朋友边喝边聊,聊到了过去的事,聊到了现在的事,反正都高兴,不知不觉间我那点挫折不知忘到哪去了。 </h3> <h3> 杨升庵一首古诗《博南谣》,一曲古词《临江仙》,都写于戍边发配的路途中;但所表达的情绪却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表达出低靡、万般无奈的情绪;后者表达出来的情绪却又是无限的洒脱、以及谈笑间摆平万事的生活哲理,成为千古绝唱。为什么前后之间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这完完全全靠实了朋友的一壶酒,一壶不离不弃、等候重逢和抚慰的真情之酒。这情景过程和今天的一首流行歌曲极其相似,它就是周华健演唱的《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h3> <h3> 是啊,日子一天一天过,生活中会无数次撒泼了鲜美的牛奶,何必时时记挂着丢失了的东西呢!往前看、往前走,心存希望便有快乐发现。<br></h3> <h3> 杨升庵(博南山人)从此忘记了以往的所有伤痛,忘记了所有的功名利禄,开始了他长达36年的云南之旅,开始了踏踏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做文化。这期间他虽然是戴罪之身,却为云南老百姓做了无数件好事实事,所以云南提起扬状元无论老人孩子、野老村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虽然从状元郎变为了戍边小卒,但却为后人留下了2300多首诗词、100多种杂著,成为了一个能与李白、苏轼相提并论的伟大才子、大诗人,成为明史评述的明王朝第一才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