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风情之十二一一九狮庵

文艺铅山

<h3>  如若追根溯源,我若言自己的故乡在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河口镇,所居之地或叫半边街或讲火神庙,相信是没有人反对的。</h3><div> 我从父亲下放之地回到故乡时,已经七、八岁了,故乡的人与事都是朦胧的。而随父在二中居住,之后,又外地求学,外乡工作,对故乡这个祖辈栖身之所的了解依就是若隐若显。四十年过去,在记忆的源头唯一清晰,而又可以探寻与印证的,也许只有九狮庵了。</div> <h3> (一)</h3><div> 这座位于信江之畔,遥对九狮龙门第一关的庵堂,青瓦灰墙,飞檐翘首,世事变幻,神情依旧。如老纳静坐,苍容寂静,身心俱忘。传闻,九狮庵与龙门第一关下的那根金扁担为古镇扼守镇西之祥瑞,鄱阳湖之龙兴风作浪,到此,无论如何气势凶猛,都只能调头西归。。</div><div> 我一直认为,九狮庵大门的对联是我的前辈朋友吴一寿老先生的手笔。因为吴老先生就住在九狮庵隔壁的林业局,那对联,笔画也有点像吴老的书法运笔,有颜字的沉稳与端庄,也有吴老贯用的顿挫按捺。有天,我与先生同游九狮庵,先生告知,自己写的仅是九狮庵增建的院门上“九狮庵”三个字,那是丁丑年(1997)秋天庵中新建庙门时,由居士托请所写。至于那九狮庵大门上“九狮庵”三个字,是民国七年(1919)冬月,由凤岗人章某光所书(中间一字难辨)。吴一寿先生1932年出生于扬州,1951年到上饶工作,到铅山是1956年。大门门框上的对联与大门门楣是一个建筑整体,对联书法与门楣上九狮庵虽略有不同,但书写的年代应该是相同的。吴先生不掠他人之美,也在情理之中。</div><div> 吴先生习字多年,我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也对书法之美略懂一二,站在民国书法的面前,尤感在书法方面今不逮古,古人学字用功的勤深。门楣匾额“九狮庵”三个大字,雄健爽劲而又精气内敛。三个大字一气呵成,可见笔墨功夫。尤其是对联书法,楷中带行,行中有楷,颜体中有隶味,朴拙木纳,仪态安祥,若山中佛子,憨态可掬。这种境界,我曾一直追求着,只是没有达到,不想,古人早已到之。</div><div> 从欣赏书法到欣赏联句,由于年代久长,上联:″生面别开,鹅岭当前参我相″之句犹清楚。但下联只剩:″慈航普渡狮江此后。。。。。。″等八个字,另三个字模糊不清。问吴先生,先生说平日不太关注,也不曾记得,问当时庵中妙洁师父,妙洁师父也说不知,但告之我,彭园老师有资料内容。</div><div> 彭园老师是民国期间铅山县原县长彭复苏的女儿,兄长彭荆风为我国的著名军旅作家。在向彭园老师请益的同时,我自己也试着琢磨,以续下联,以证自己文思是否与古人暗合,以揣测自己在佛学与禅悟方面是否能达古人的境界。</div><div> 我补下联三个字为:忘尘心。心想庵在江边,水流人不流,在庵中,人应有独坐江畔,凭滔滔信江水,涤荡尘心,物我相忘之意。后来彭园老师告之的三个字乃:衍师传。我琢磨了许久,才叹古人的才华。虽是三字之别,人生的担当与境界的阔窄己是秋毫明鉴。</div><div> 站在九狮庵的大门前,想着四十年前的古镇模样,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心胸与智慧,眼界与追求。</div><div> 我相信民国七年的时候,站在九狮庵门前是可以看见鹅湖山的,无论晴雨,鹅湖就站在前方以聚祥云。太阳总从山巅之后升起,你可以感知鹅湖峰顶祥寺的晨钟暮鼓之声,唤起的霞光惊得流云四散,栖落心中是光芒万丈。</div><div> 峰顶法脉渊远流长,峰顶禅法远播四海。只是,面对师祖,我还是我。我相还是我相。</div> <h3> (二)</h3><div> 我一直想寻找撰写九狮庵这幅对联的作者。可惜对联没有落款。只有门匾上有凤冈章(某)光书等字样。根据石刻的痕迹,我嵌入:谷、分、告、启、光等字,到网上搜寻,也没有找到。到网上查寻凤冈地名,从凤冈县查到凤冈镇到凤冈村之类的地名,也没有发现形似可能的对象。请铅山摄影前辈马玉龙、王霖等从老照片搜寻也未果。同时请铅山章氏相关的乡贤询问,也不得而知。书写者身份在当下只能没在岁月的烟尘里。′</div><div> 我想在一些民宗的资料中,也许会有一些有关九狮庵的蛛丝马迹。很奇怪,同治版《铅山志》没有九狮庵的记载。一九九三年政协所编的文史资料《民族与宗教》一书中依旧没有九狮庵的踪迹。</div><div> 应该说,至少从民国七年以来,九狮庵就一直神情自若地坐在信江之畔,她没有隐闲山林,也没有遁入世外,她在以身宏法。她的门前是车水马龙的街道,那儿是大航渡口连接河口古街最主要的陆路通道。相关的文字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div><div> 有次与田辉兄向县佛教协会禄文请益时,田辉兄告之,河口镇旅游公司的夏建勇曾讲:九狮庵乃为其夏家家庙。</div><div> 真是柳暗花明,问过夏建勇,果然。其族人夏有才出示了其家谱。其族在民国八年修谱,在《重修宗谱序》中有关于九狮庵的蛛丝马迹:“借家庙九狮庵为局。”之载。</div><div> 又据谱《日炀公序》,铅山夏姓为越国之后,祖曾为会稽令,南宋绍定年间迁居铅山北二十三都汭北(即今大航渡口)。从其谱中图录所示,也就是今日的新滩乡罗石村夏家,信江九狮段北岸沿河至天乳寺一线的江畔之地曾皆为夏家祖业。有:九个狮子占七个半之称。</div><div> 族居 既在汭北,怎又是跨河而衍,在对岸的九狮庵有家庙。据新滩乡罗石村夏家的夏云龙介绍,祖上从绍兴到铅山,初到九狮庵附近落脚生息。后有个叫景清公的人,常散步江边,看到河对岸常有一只老母猪带一群小猪在芦茅丛中闲逛。几次三番,便雇船到对岸察看,又没看到母猪与小猪。心中称奇,叫地仙实地一观,始知此地是人丁兴旺之地,而举家搬迁之到现在的居住地。 </div><div> 居所虽搬,但家庙并未移。至于家庙的来历,据夏云龙介绍说,听父辈传闻,九狮庵与明代宰相夏言有关。夏宰相孙女一辈中有个女孩,生性向佛,不愿享红尘之欢,只愿得佛法清静之乐。夏家人又不舍其远游,便在家中另僻几间房供其出家为尼而建了九狮庵。九狮庵之所以座西向东,是不忘夏家之坟乡绍兴,所以凭东而望。之后,九狮庵为其夏家的家庙,至于九狮庵具体建于何年,他也不知。他所知的是一个叫牛皮的人,他父母曾在新滩重阳庙附近开榨油坊,有积蓄,写了二十担租给九狮庵,作为庙里的开支。九狮庵每年在冬至祭祖时打一次斋,做餐斋饭供夏姓族人享用。一户一个人到庵中吃斋饭,直到53年土改后,田租没有,这个每年吃斋饭的风俗也就消失了。</div><div> 据夏家媳妇,今年八十岁的应金梅讲,九狮庵的师父与夏家关系一直好,她本人也是拜九狮庵的上愿下云师父为师。九狮庵的师父圆寂往生,许多都安葬在夏家的山上,面对九狮庵而松风夜岗。</div><div> 铅山夏族,自绍兴迁居铅山,本是官宦之家,也以诗书耕读为业。族中有女愿为尼,或有家族人身遭不测,有个庵堂以清静之地安置孤寡,是当时所需,也在情理之中,也算侠义善举。</div><div> 九狮庵的大门匾额题写的落款时间是民国七年,夏家借九狮庵修谱是民国八年。时间虽相距甚短,但对于九狮庵,也许当时也作个平常事,就没有太多的记载了。</div><div> 据九狮庵现任住持上慧下健师父介绍,九狮庵原名九狮堂,到他住持九狮庵,寺庙住持己历五十五代。第 五十代住持为上清下光上人,五十一代为上善下缘上人,五十二代为上永下盛法公,五十三代为上正下修尊师,五十四代为上愿下云比丘尼。这些宗师的牌位与铅山传清师、义法师、清定师以及老护法居士们的灵位都在九狮庵供奉着,每天寺中诵经放蒙山超度送元宝。</div><div> 至于九狮庵前五十代住持的相关资料,惜尘没在过往的岁月之中。</div><div> 无论是夏家的传闻,还是九狮庵供奉的主持灵位世系年代的推断。九狮庵的历史从民国上溯到大清再到明朝抑或进入南宋应该都不是牵强猜测。</div><div> 还可以猜测的是,面对一片河流围浸的芦茅洲地,一个躲避灾祸的家族想要在此安居乐业了。他们应该会想到神灵,想到救苦救难的佛,也该会想到先祖,这些护佑在天空,明净地将他们凝望。</div><div> 在那一个时刻起,肯定有人想建座殿堂,让神灵居住并让神灵伴随。</div><div> 借目光所及的山川,给殿堂取一个名字:九狮堂。</div><div> 从九狮堂有名字开始,九狮堂只属于九狮堂。那是我们凡人给心中的神灵居住的地方。我们所能做得,就是将庭院打扫,将殿堂明净,将香火绵延,让福祉永祥。</div><div> 从九狮堂到九狮庵,从碧瓦新墙到残垣断壁,复又重楼高阁。其间多少风云事。若言九狮庵谁建,是尘俗凡人还是佛门僧人?借用佛家:″普渡众生″这个常用词。众生。</div><div> 若对这″众生″加个定词,只有两个:芸芸。</div><div> 若一定要细化,应是心有善念,身有善缘的众生。他们不断地给九狮庵添砖加瓦,为心中的一方净士,抵御凡尘。</div> <h3> (三)</h3><div> 与夏家相反,我们仓前丁氏,从新滩清流村迁居九狮庵附近繁衍生息已有一百余年的时光。咸丰九年,因便利于大航渡水运,此地建有漕仓,丁家子孙聚居粮仓前,所以称仓前丁家。</div><div> 父亲出生的地方其实是在一个叫陈家祠堂的祠堂内。据陈氏后裔提供的资料,这个陈氏祠堂建于光绪三年,是几县陈氏筹资共建的,构局较雄阔。我的祖父曾居住在陈家这个祠堂,并在祠堂开粉皮坊,粉皮坊叫玉泰泉。其时,陈家祠堂陈家人并不居住,只是每年清明祭祖,陈家人聚于祠中。我家准备伙食,是每人一碗肉丝米粉,算作租金。陈家祠堂是个较宽敞的地方,做粉皮粉丝,正好有个晒场,储存货物,也正好有个仓库。我的家族在那段时光有些阳光明媚的日子,也许与此有关。</div><div> 1954年,河口镇7家粉皮坊组织起来成立“河口镇粉皮加工小组”,1956年成立“河口镇公私合营粉皮厂”。也就是1954年,松脂厂也同时转为公私合营企业,为“河口镇公私合营化工厂”。松脂厂就设在陈家祠堂内,父亲也就是那时搬出该祠,住到那条叫半边街自家祖业的小店中。</div><div> 半边街,始于一个叫扒灰桥的石桥,该石桥之所以有如此一个奇怪的名字,原于此桥是一个常年以扒灰为业的农人所建。农人以扒灰积肥为业,过此溪沟常不便,于是愤发赚钱,在此处的溪流上搭石板而成此桥。为纪念这位扒灰者的义举,当地人俗称此桥为:扒家桥。</div><div> 这桥我是见过的,桥有一层楼高,中间一个桥墩,四五块大青石板搁在溪的两岸与桥墩上,石板长且厚,岁月的车轮使石板有深深的轮痕。桥边两头还有一块稍凸的石桥,供人坐歇。夏夜凉风习习,常有人坐在桥上乘风聊天。此桥水来自菜叶湖与长安窟二湖的水。父亲记忆深的是春季涨水之机,桥下回水,鱼虾聚集,丰收地让人回味。</div><div> 扒家桥过二家就是我爷爷的房子,再过三四家就是伯祖父的房子。再过几家,就是火神庙了。我到半边街时,庙已荡然无存,只有码头通向庙的路基还在。红石铺路,齐整地伸向那个叫机米厂的地方。</div><div> 隔过三五户,就是林业局了,隔壁就是九狮庵,再下就是广大米厂(机谷厂)、财神庙、社公庙、陈象祠堂、丁家井沿、潘家祠堂,之后就是大航渡。</div><div> 虽然地名繁多,范围也就是一箭之地。俗称半边街,是因房子的对面不是店铺,而是杨柳依依的河畔,畔下就是碧水千里的信江。</div><div> 称半边街为自己的故乡,我心中一直非常地忐忑。因为我的父亲在68年下放在一个叫玉石的山村时,我出生了。我回到这个祖先的居住地时,自己还是农村的户口。在祖屋内,有时是可以搭个铺,有时是可以摆张床,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父亲三弟兄分了家,在那个长龙式的房子中,明确了其中有三间为我父亲所有。并且自己考取了学校,吃上商品粮,终于可以不用担心回到玉石那乡下种田。心中的故乡在半边街好像才有了根,像栓了根线。</div><div> 我到半边街时,扒家桥依在,桥下的水清得可以看见一种叫″卜勺狗″的小鱼呆头呆脑地躲在沙砾中。那老杉木建的木板房,阁楼可见阳光从明瓦里斜入倒壁,照着尘四处飞扬。红石的河埠、卵石的街、一岸的杨柳,间或的几株枣树与柚子树。九狮庵、丁家井以及丁家那古老的樟树旁若无人地活着。只有大航渡的渡船忙碌着还在江南江北地往来吞吐着人流与车辆,信江是半江竹排木筏,半江的帆影东西上下乘风破浪。</div><div> 很多东西是慢慢消失的,最初是松脂厂失火,陈家祠堂毁了,再后是某株枣树与树下的土地变成了水泥房子,再后是修路,扒家桥没了。再后是企业改制,米厂不见了,即碉堡似的粮仓,与半仓的麻雀消失了。之后,酒厂也消失了,半街的酒香消散在了风中。</div><div> 2016年,半边街棚户区改造,当年年底半边街消失了。在半边街原址上行走,看到整条街原只是半个足球场大小的一块椭圆形的地块。哪块打过铜角子,哪块打过弹珠,哪块赌过硬币,哪处是自己的家门,己是分辨不清。一个故乡平展为一片土地,与另一块土地又有什么区别。我真找不出。</div><div> 从半边街到大王渡,若与其她的土地还有区别,那就是还有九狮庵这样一座古寺。还有记忆的烟火在时光的夜幕明明灭灭。</div><div> 明人费元禄听闻,衙门下檄禁止在九狮山上凿取山石,喜而赋诗,其中有句:人来取石云根断,客到寻源地脉穷。</div><div> 若言九狮山是 河口古镇的地脉,那现在的九狮庵应是半边街的地脉与标识。看到九狮庵,好像看到记忆深处信江边上的那些拴锚系纤绳的石柱。少时沿江密布,系江帆于岸,如今石柱了了。到九狮庵,好像有石柱落在心中,上有妙联佳书:生面别开鹅岭当前参我相,慈航普渡狮江此后衍师传。</div> <h3>佛教黄的颜色,书写古寺永远的温暖。</h3> <h3>吴一寿老先生与自己写的″九狮庵″门匾合影。</h3> <h3>马玉龙先生多年前拍得″九狮庵″门匾。落款字仍不清楚。</h3> <h3>老图片,门上的对联内容清楚。</h3> <h3>夏氏宗谱,一看,就是老物件。</h3> <h3>可见夏氏住河口大航渡附近。</h3> <h3>夏氏民国八年修的家谱载有九狮庵。</h3> <h3>上清下光上人为九狮堂第五十代。清光上人为民国期间僧人。上溯时光,九狮庵历史悠长,法脉绵绵。</h3> <h3>上愿下云比丘尼为九狮庵第五十四代住持。铅山许多善男信女都认识她慈爱的笑容。</h3> <h3>愿云住持与僧众居士一起。</h3> <h3>现任住持上慧下健法师与普陀山云空大师一块,在庙前合影。</h3> <h3>有月照禅心之境。</h3> <h3>有寻幽探古之意。</h3> <h3>慧健法师住持九狮庵以来,寺庙渐有新气象。</h3> <h3>佛光普照,祥云飞渡。</h3> <h3>半边街老宅。沉静安祥</h3> <h3>站自家阁楼可一览信江水安祥</h3> <h3>仓前丁家古树,风雨苍劲。</h3> <h3>老黄历晒一晒,我家住的地方叫火神庙。</h3> <h3>丁氏先人借居过的陈家祠堂,已不存片瓦,雄阔景象只载于陈氏家谱中。</h3> <h3>丁家井,弧形的石条彻筑的井壁,齐整婀娜。</h3> <h3>少时家门。半江竹排半江水,船帆相依头连尾。呵</h3> <h3>临一下九狮庵的对联,古人法书高妙。只得以佛观我相自嘲。</h3> <h3>感谢为此文写作给予帮助的慧健法师、彭园老师、马玉龙老师、夏建勇、夏有才、夏田辉十等朋友以及夏云龙、应金梅等同乡。对此文若有补充与建议的朋友可微信告之我(D3693693692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