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是一门学问。艺术品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投资的价值,被行内称为“挂在墙上的股票”。为提高广大艺术品爱好者的鉴赏水平,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特开辟本栏目。本专栏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书画开始,重点选择近现代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名家名作,逐一介绍,供大家欣赏。</h3> <h3> 王福庵(1880-1960),浙江杭州人,原名褆,近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生前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h3> <h1><b> 西冷情结与文人气韵<br /></b><b> ——王福庵的书法篆刻艺术</b></h1> <h3> 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王福庵是一位极有影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他在近代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功绩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作为西冷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在印社担任重要角色;二是其篆刻艺术在近代篆刻界极具影响;三是篆书和隶书造诣精深,颇受藏家喜爱;四是著述甚丰,所著《说文部首》等著作对后学者影响深远。 </h3><h3> 作为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在四位创始人中为主要角色,凭这一功绩,王福庵在中国书法史上亦能名垂史册。关于西冷印社,王福庵与同仁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财力。他曾刻过一方印:"心随明月到杭州",杭州在他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04年,王福庵与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诸位好友相聚于西冷骊山,他们经常各出所藏古印钤拓集古印谱,于闲谈中探讨篆刻艺术,其间四人商讨创办印社一事,然后筹资征地,印社既成,在选举印社社长时,皆自谦不愿为印社之首,遂举德高望重的吴昌硕为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曾在《西冷印社记》中写道:"社既成,推予为之长,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社员之间,互相谦让,尊重学术,和睦团结之风,令如今后学者钦仰,更值得学习。</h3><h3> 而后印社因抗战而活动暂止,吴隐亦因病过世,三人商量每月出资凑工钱托人看管印社,整整八年。1947年,印社成立40周年之际,因吴昌硕已病故,印社社长欲重新选举,王福庵又提议马衡出任社长,得到大家赞许。解放后,王福庵、丁辅之等几人商量、把印社无偿捐给杭州市政府,包括社藏文物、房产证、地契等,1960年3月,王福庵病逝于上海,临终前嘱家属,将家藏300余方印、400余幅书画碑帖捐献给西冷印社。可见,王福庵的一生与印社有着浓浓的"西冷情结"。</h3><h3><br /></h3> <h3> "春风秋月等闲度",是王福庵刻的其中一印。他不喜欢做官,也不愿曲意逢迎,自己也清楚如果在官场中敷衍,会消耗有限的时光,影响其书法篆刻创作,五十岁那年,他毅然辞去南京政府印铸局技正之职,回上海,居住四明村,以卖书印为生。王福庵作出如此决定,是需要相当胆魄和底气的。在当时王福庵的刻印生意不错,每个月收入差不多能赡养家庭生活。从这一点看,他辞去官职是有一定生活条件作保障的。王福庵篆刻不仅在四君子中独占魁首,而且在当时印坛也极具影响力。他曾为国民政府刻铸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一章,新中国成立后,受周总理委托,陈毅与陈叔通专程往其上海住处拜见,请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因当时毛主席建议印章选用宋体字,王福庵自谦只会篆隶,然推荐北京的弟子顿立夫来刻此印。</h3><h3> 二方印,足见王福庵在当时圈内的地位和影响,而其篆刻艺术风格之精细、平正、严谨,为广大藏家所雅俗共赏。</h3><h3> 王福庵篆刻,初从秦汉入手,旋深邃于浙派,兼及明清诸家。中年以后,逐渐形成自家风貌,所作白文醇厚蕴藉,朱文秀逸圆劲,尤其铁线篆更为独具神采,线条委婉挺健,风神如"洛神临波,嫦娥御风"。王福庵作为近现代工稳派代表,他的篆刻又得益于其精深的书法艺术,他认为"书法是篆刻的根本,只要有了很好的书法基础,才谈得上篆刻创作。"他的这一观点,对如今一大批篆刻家及篆刻爱好者,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篆刻家不但要研究书法,也须在书法上下功夫。关于王福庵的篆刻及文学底蕴,沈禹钟在《印人杂咏》中有诗云:"法度精严老福痷,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越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在当时,能与海上大家吴昌硕、赵叔孺鼎足而立,王福庵的艺术水准可见一斑。</h3> <h3> 王氏在书法上重在篆书和隶书创作,其书法与篆刻一脉相承,互为滋养融通。他的篆书作品主要为小篆、金文及铁线篆一路,观王福庵篆书,如其篆刻,亦工整、秀丽、典雅,极具整体感,有静谧之气息,亦有金石之气韵。如他在1943所作篆书十一言联:"飞雨落花中鸟语唤回残梦,长桥芳外莺声啼破空山"句,此联为西冷印社近几年拍卖作品,作品纸质采用自划红格宣纸,每个篆字占一个格子,大小匀称,平整、严谨,上下联的"中"、"回"、"草外"、"空山"等字笔画疏少,"落"、"鸟语"、"唤"、"梦"、"桥"、"莺声啼"等字笔画繁复,书家对章法的留白及呼应处理尤见用心,无论单字中的留白,抑或作品章法上的留白,做到了疏而不空,繁而不挤,疏密有致,字与字,上下联之间能互相照应,尤其在边款处理上,很有特点,王福庵篆隶作品,大多以楷字长题处理,每一联的左右两边都用工整的楷字题之,丰富了作品的整体内涵,长题在作品中起到呼应和变化的作用。所以王福庵的书法,很少有应酬之作,可以说多为用心之作。纵观王福庵此联,布局均匀,结构合理,绝无狂怪之态,线条流畅中有朴拙,精细中寓儒雅,平整中见凝重,茂密中见灵动,一派闲静、典雅、温藉古朴之气象。</h3><h3> 王氏隶书作品,得其篆之真谛,在隶意中寓篆法于其中。法度以曹全、礼器、张迁为宗,故其隶书蚕头蓄敛,古雅其外,秀逸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面貌,为近现代隶书一大家也。</h3> <h3> 在王福庵的著述中,《说文部首》这部著作对后学者产生的影响为最大,是学习秦篆的极好津梁。《说文部首》篆法规矩,结体均整,用笔纯净,在提按、起止、转折等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至今,此书也作为学习篆书、篆法的入门读物,广受赞誉。</h3><h3> 王福庵为近代一位靠卖字刻印为生的艺术家,自1930年辞官,定居四明村后,一心为艺,完全以艺术来养家糊口。关于王福庵艺术的市场情况,大致有第二个特点,一是他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篆刻作品。抗战胜利这一年,其所篆刻数量就有1109方之多,平均每天刻印三方左右,可见产量之高。但1947年后,因视力下降,在作品润格栏上已经没有刻印这一项了。但从《福厂印稿》(8875方)及《福庵老人印集》等作品集中,我们估算王福庵光篆刻这一项,数量在万方以上。而书法作品在市场上流通的也极多,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我们能见到的几乎都是他的篆隶书法作品,很少见到篆刻作品拍卖。第二个特点是,无论篆刻还是书法作品,王氏作品以平正、漂亮、严谨著称,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因此,他的作品极有市场。</h3> <h3> 我们从2014年西冷秋拍"西冷印社员专场"来看,此专场拍卖共有6件王福庵的作品上拍,其情况如下:篆书八言联,1944年作,131x21cmx2,估价3-5万元,成交25.3万元;隶书八言联,1951年作,131x23cmx2,估价3-5万元,13.8万元落槌;隶书八言联,1941年作,135x27.5cmx2,估价4-6万元,最后12.6万元成交;篆书七言联,1944年,131x32cmx2,估价6-8万元,18.4万元成交;隶书横披《小池山馆》四言,1945年作,97x31.5cm,估价8-12万元,35.6万元成交。从中我们可看出,一般情况下,篆隶书法作品目前价位大概在10万元-20万元不等,如遇精品,如铁线篆,长言联,书斋名之类作品,价格升幅较大。回顾十余年前,如此普通作品,也只有1-2万元左右。看来,王福庵作品市场,近十余年来在慢慢走高。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