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家家户户炒豆豆,大家都来啃猪头。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谚。</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一首诗描写了惊蛰时节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华夏五千年文明,劳动人民依据自然节气和人文传说,创造了不少节日,尤其是农历二月二,是中国民间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在古代称“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北方叫“龙头节”,又名“春龙节”、 “春耕节”、“农事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p><p class="ql-block"> 依据自然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正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 <b>【节日由来】 </b>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是我们的祖先通过丰富想象而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又是怎样“抬头”的呢?为此,天文专家进行了解释。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我国把天空里的恒星划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即“城墙”的意思。“三垣”:即“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其外围还分布着“四象”: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和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p><p class="ql-block">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p><p class="ql-block"> 当你在三月欣赏夜空“龙抬头”时,你会发现:龙的两只犄角,首先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放射着蓝色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大约一个小时后,龙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到了子夜时分,龙爪“氐宿”也出现了,这即整个“龙抬头”的过程。在这之后,“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钟。如此,经过一个多月的“提前”,到农历二月二日晚上,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传说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故事吧。关于“春龙节”就有两种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b>传说一:“春龙节的来源。</b>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据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的一天,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有户人家的哭声,看着有不少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就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且在山上立有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后来,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就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是在救他,龙王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吧!";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就形成了习惯,每年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p><p class="ql-block"> <b>传说二:“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b>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在这泥土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心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颗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待到第二年二月初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龙母知道女儿的心事后,便劝公主说:“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你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龙女说:“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龙母见女儿心意已决,便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临走时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了99条河,越过99座山,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走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吗?”农夫苦笑着说:“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于是就说:“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龙女非常感动,她心里暗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龙女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向天空,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起来。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也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伙子感激地向龙女道谢,龙女不好意思的脸上飞起了红云说:“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后来,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龙女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p> <p class="ql-block"> 【风俗习惯】每当二月二“龙抬头”,就意味着结束冬眠、万物复苏、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意思,故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作为了一个辞旧迎新、转来好运的日子。我国南北方大地区有很多传统的习俗:</p><p class="ql-block"><b> 采龙气。</b>早上卯时(5点-7点),此乃卯月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六口气,冥想一团青气从头顶百会穴下行至丹田,充满脏腑,整团青气包裹全身,然后步行向正东方走百步。玄虚子提示您路上遇到行人要微笑致意,可吸财气旺气。</p><p class="ql-block"> <b>剃龙头。</b>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头简直就是剔命。清朝时,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当时,很多汉人留下头发,是为了“思旧”。随着历史的发展,头发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已没过去重要,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但“思旧”却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b>吃龙食。</b>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传统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此外,还有“吃猪头”的习惯,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b>放龙灯。</b>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p><p class="ql-block"> <b>围粮仓。</b>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p><p class="ql-block"><b> 祭社。</b>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p><p class="ql-block"> <b>开笔礼。</b>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在这一天敬奉文昌神,让文昌神保佑孩子学业有成,科举高中。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的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另外,二月二的很多习俗与龙相关,这天入学也有“望子成龙”之意,寓意好彩头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b> 敲龙头。</b>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p><p class="ql-block"> <b>引钱龙。</b>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有些地区盛行在二月二这一天“引钱龙”。如,有的在水壶里放置几枚古钱或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屯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有的则用铜钱拉红线回家置于瓮中。有的则以煤灰为引钱。 </p><p class="ql-block"> <b>吃出好运。</b>为纳吉,龙抬头这天的食物也与龙有关。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吃猪头肉称“挑龙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吃面条是“扶龙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吃水饺叫吃“龙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吃米饭是吃“龙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春饼又称“龙鳞饼”。</span></p> <p class="ql-block"> 关于二月二,还有很多古诗词,譬如:</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月二日出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宋] 王庭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日头欲出未出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雾失江城雨脚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天忽作晴山卷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云犹含态石披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烟村南北黄鹂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麦陇高低紫燕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谁似田家知此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呼儿吹笛跨牛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20px;">《二月二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宋] 晁说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柳花多情不肯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可怜失尽汉家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二年不识挑生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万国谁知有杀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群盗犹多南渡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征鸿难问北归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始知前日一樽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帝升平与尔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20px;">《二月二日席上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宋] 贺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仲宣何遽向荆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谢惠连须更少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二日旧传挑菜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樽聊解负薪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向人草树有佳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带郭江山皆胜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载酒赋诗从此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它年耆老话风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20px;">《二月二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唐] 李商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二月二日江上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东风日暖闻吹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花须柳眼各无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紫蝶黄蜂俱有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万里忆归元亮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三年从事亚夫营。</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龙梦醒,天暖正早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龙抬头,填仓风雨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龙尾摆,田间起花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龙鳞闪,五谷进家门</b></p><p class="ql-block"> 龙抬头之日,愿我们许下美好的祈愿,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精气神十足,让好运从这头直到那头。请切记:人生中所有好运都事在人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不负自己,不负春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