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分享会纪实 2018年3月17日

胡志选

<h3>  由苏州市作协散文分会、苏州市电影业协会、《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创制组主办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分享会,今天在苏州市会议中心举行。来自省内高校、文艺影视界、知青组织的领导、学者、专业人士和各地知青代表及相关人士参加了分享,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对首期推出的六集微纪录片从题材、立意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该作品从平凡小人物身上闪耀出的美好人性光芒,折射时代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值得肯定。</h3> <h3>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参加人员名单</h3> <h3>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参加人员名单</h3> <h3>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分享会会议议程</h3> <h3>苏州摩利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总编导、总制片人:陈大厦先生,陈大厦是原江心沙农场知青,回城后在苏州手表厂从工人做起到厂长,后来又自己又创业办公司,他本身就是后知青时代有故事的人。 </h3> <h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周文王姬昌《周易》。《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以知青经历的故事实例给了我辈人以明确的昭示,给后辈人以深刻的启示。给世人留下了无限深思和无限感概……。</h3><h3><br></h3> <h3>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主人公介绍</h3> <h3>微纪录片第一段《警长的老虎灶》,讲钱锦如战友,再伟大的事业也需要服务</h3> <h3>微纪录片第二段《一碗糖粥》,讲潘玉麟战友,飞得再高也要回家</h3> <h3>微纪录片第三段《劳模》,讲高传东战友,不要用自己的短板去划水</h3> <h3>微纪录片第四段《距离》,讲袁亢林和桂宝珍战友的,心中有你,距离不是问题</h3> <h3>微纪录片第五段《耐力》,写陶慧英战友,因为负责任,所以能坚韧</h3> <h3>微纪录片第六段《爱的接力》,写樊叶琴战友的故事,爱是弥漫的,不断扩散的过程。</h3> <h3>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会场</h3> <h3>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会场</h3> <h3>主持人:顾金荣先生(苏州广电总台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编辑、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艺术顾问)</h3> <h3>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南江女士发言:这部纪录片中的主人公是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这是一部优秀的人文微纪录片。后知青时代还存在吗?看完这部片子后我认为存在。,存在的最大特点是,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相连的,两个时空是交叉覆盖的,是一种知青精神融入在我们的心里,……它是在石头缝里能开出花的坚持、坚韧和坚强。”</h3> <h3>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博士研究生晁晓峰先生发言</h3> <h3>苏州市文广新局原副调研员、影视处处长、市电影协会筹备组组长张江林先生发言 </h3> <h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协散文分会会长王稼句先生发言 </h3> <h3>苏州市影视家协会秘书长彭若男女士发言</h3> <h3>苏州市文联、杂文学会秘书长、苏州市教育局关工委讲师团团长陈胜元先生发言</h3> <h3>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淼坤先生发言 </h3> <h3>尊敬的主办单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作家、广电影视家朋友,各地知青代表和陈大厦先生:<br>大家下午好!<br>  很高兴代表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参加这次分享活动。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是面对苏州知青的一个社团组织,现在有1000多知青会员。我们作为工作班子成员主要是为广大知青会员做好服务工作,组织文化、艺术、体育、健身、保健、旅游等知青朋友乐于参与的各类活动。我们愿意和所有知青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交流联系,向大家学习!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br>  这次观看陈大厦先生编导的这部纪录片,我个人感触很深!这部纪录片虽然讲的是江心沙农场七连七位知青朋友的六个小故事,但可以说是知青回城以后生活历程的一个缩影。<br>  四十年前,我们顶着没有多少文化的“知青”名号和拥有的那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回到城里,除此而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幸运的是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给了我们选择生存方式的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苏州卖“糖粥”的潘玉麟先生是这样,无锡开出租车的陶慧英女士是这样,我也是这样。<br>  我是1979年回到苏州,1983年结婚,新房就在职工宿舍里。第二年儿子出生了,结婚借的钱还没能还上,上有老下有小,靠我们夫妻俩那点微薄的工资,给孩子买奶粉都困难。当时市场经济开始松动,社会上很多人在走劳动致富的路,我也想考量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就从单位辞职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在菜市场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老板是我,伙计是我,送货的还是我,没日没夜非常辛苦。我做生意是很规矩的,比如,那会儿的人喜欢拷散装黄酒,我是一坛一坛进货的。一坛黄酒卖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剩下的就有很多沉淀下来的渣滓,我就用细纱布过滤了以后卖给食堂单位做料酒,所以我卖出去的散装黄酒都是碧澄爽清的,周围的居民都愿意到我这儿买,我的生意是最好的。一年下来,我还清了所有债务和利息,还有一笔蛮好的结余,那就是我的第一桶金。最重要的是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事要脚踏实地,做事先做人,要讲诚信。<br>  这么多年,我一直遵照这个宗旨做人做事。这一路走来,有许多辛酸苦辣,也得到很多朋友和社会人士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搞餐饮二十多年,我把顾客当做我的衣食父母,真诚为他们服务。我的饭店不大但生意很好。有付出就有回报,每年都被评为诚信单位。我挣了点钱,不算富有,但我很满足。我感恩社会,在有了一点条件的情况下我就想着应该回报社会。我连续多年参加助残活动,前几年我捐给金阊培智学校36万。从96年开始,我和苏州大学签订了“社会帮困”助学协议,21年来我资助两名大学生求学,希望把这份爱传承下去。总之,只要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认真去做。就像那位南通做警察的知青朋友钱锦如先生说的,我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正如纪录片最后所说:五十年的沧海桑田,五十年的流转变迁,不变的是我们的那份怀恋,那份守望,那份对人生的激情与热爱。如今虽然两鬓斑白,但我们依旧青春!<br>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陈大厦先生,凭藉着那份浓浓的知青情节,用他的才华,创作了这部“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她告诉世人,我们这代知青虽然历经磨砺,但我们没有消沉,依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执着地坚守着那份担当和责任!<br>谢谢陈大厦先生和创作班子的知青作家朋友,谢谢大家!<br></h3><h3 align="center">陈淼坤<br>2018年3月17日</h3> <h3>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魏振明先生发言 </h3> <h3></h3><h3 align="center"></h3><h1>只有真实,才能感人<br>————微纪录片《后知青时代的故事》观后感<br></h1>  <br>  中国历史上的知青时代结束之时即已开启了后知青时代。知青回城以后,面临的是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型时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迎来了市场经济大潮,随后是改制、下岗。这一千七百万知青和全国人民一样欣喜、兴奋,当然也有迷茫无措。在很多纪实性的文章包括口述历史里也都会讲到这些,但是,专题讲述后知青时代的故事还不是很多,尤其是用纪录片的形式更是不多见。陈大厦先生的这部《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微纪录片或许是开了先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br>  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后知青时代的故事比口述历史还要形象生动,受众面广泛,而且和口述史一样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作为后人书写这段历史的参考。<br>  纪录片的画面、背景音乐、旁白解说,这一方面我不懂行。我想讲的是我喜欢这部纪录片主要在于她的真实。七位知青朋友的六个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他们在后知青时代的人生经历,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用真实来概括和展现一代知青在回城以后,在第二次人生奋进的征途上那多彩的人生姿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能量,让人感动。<br>  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故事片里的人物是虚构和塑造的,那里的人物我们叫角色,是演员根据剧本的规定和情节的要求的一种表演。纪录片里故事的讲述者是真实的,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尤其这部纪录片的几位讲述者,那平实的语言,真情的流露,不矫揉造作不矫情,所以更感人。<br>  那位劳动模范高传东先生说“原来生老病死都有依靠,现在……什么铁饭碗也打碎了,自己收入也不能得到保证……但是你总归要想办法去克服。比如说,像我们一开始厂里不行,我想办法调另外一家企业……另外也不行了,甚至我在个体户那里打过一段时间工,为了生存……”,他没有因为曾经是劳动模范,说话要讲套路,讲究所谓正能量。在那段故事的最后,用旁白道出他对社会变迁过程的一些变化的困惑,“原来的工作是为国家,为社会,而现在反而变了味”。看到这里,我们就是听一位知青朋友在倾诉。他所说的,我,你,普通知青中的很多人都会感到是那么熟悉,在他的故事里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受众和讲述者的互动自然就会产生情感的交流。<br>面对艰难亦或一种无奈,我相信我们绝多数的都会有一种胆气,有知青这碗酒垫底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想,这可能就是知青的特质。苏州知青朋友潘玉麟先生一年之间在期货市场赔光了十年的积蓄,从风光无限落到白茫茫一片干净。但他没有沮丧和消沉,在认清本我之后,再次重操旧业,竟然把糖粥做成苏州小吃的一张名片。是啊,“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潘玉麟在讲述的时候是那么淡定,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br>  在“耐力”这个故事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慧英女士讲的那句话“在外面也不知道自己吃饭,看见有生意就高兴得不得了。”“铜钿银子让人喜欢”真实诚!这句大实话道出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人感到一丝酸楚。为了让双胞胎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质量,长大后能接受好的教育,一个普通女性,十年出租车跑了五十四万公里啊,这需要多大的耐力?我喜欢刘欢唱的这首歌“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br>  在其他几个故事里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桥段,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最后想说的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袁亢林、桂宝珍夫妇家的那对混血儿宝宝。蔚蓝色的天空,绿茵茵的草地,一串串迷幻般的气泡弥散着,那个萌萌的小女孩,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那般稚嫩的童声奶声奶气的呼唤“你们好!我是元帅,这是我妹妹,我是苏州人。”这画面让我陶醉!她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感慨,给我希望!感慨的是,我们也曾有童年,给我们的希望是:他们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宁静,富足,幸福!<br>就讲到这儿啦,谢谢陈大厦先生和创作班子的知青作家朋友!谢谢大家!<br><h3 align="center">魏振明<br>2018年3月17日<br></h3><br> <h3>原农四师知青联谊会总召集人吴明珠女士发言  <br></h3> <h3>各位好!<br>  今天来向大家来学习!看了后知青时代生活微电影,只是点赞!陈大厦拍摄知青后时代生活微电影,花费了很多心血,财力来给大家分享。我们都很佩服大厦的勇气和担当。大厦是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我在大厦写的书中也可以看出大厦是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有爱心的一个勇士,完全符合《天行健》三字含意。值得大家崇拜和学习。下一步,我们会积极配合大厦所要的素材,把我们知青的特殊典型事例,通过微电影形式传遍千家万户。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br></h3><h3 align="center">吴明珠 2018年3月17日</h3> <h3>原农四师知青联谊会代表陈德明先生发言 </h3> <h3>《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纪录片主人公钱锦如先生发言 </h3> <h3>《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纪录片主人公樊叶琴女士发言</h3> <h3>《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纪录片执行编导顾睿先生(苏州市盖氏睿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导)介绍具体拍制过程情况</h3> <h3>各位专家、学者、知青朋友们,下午好!! <br>  去年我接到陈大厦总经理的电话,,也就是后知青时代的陈大厦总编导。让我过去商量讨论。因为之前也有过合作。恰逢今年知青50周年,那段知青的岁月对陈总的影响非常大,他出于个人情怀,想做一个关于知青的系列,留住岁月,反应当下,展望未来。<br>  选题三种形式, 新闻报道太政治化,易碎品,不宜保留。 微电影也是专业化,但是要请演员成本较大,与我们诉求不同。 我们要做的是那些经过上下下乡淬炼后的知青们回城,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浪潮中的身影,有血有肉的个人足迹。所以,我们选择了微纪录片的形式去阐述,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真实且娓娓道来,符合我们的客观需求。<br>  陈总交给我的任务也是艰巨的,作为一名85后的编导,对于知青的理解也许与老一辈们不经相同。所以在陈总的策划和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案头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采访原型人物,一共六位知青,我们特地去南通、无锡等地拜访了他们,一台摄影机,两盏灯光,光是采访,一个人就有几小时。在采访中寻找最有价值的素材,再进行后期挖掘。 其实,一个好片子,都会有起承转合。比如在采访潘玉麟糖粥的时候,我们得知他之前曾经放弃过糖粥摊,去上海做过期货。而为什么后来又拾起了那个摊子,他得到了什么。我们便可以对他深挖掘。我们在采访后的主题进行挖掘。身上得一个点如何深挖掘与精修。纪录片是一个考验编导应变能力的地方。就像,我们在拍摄钱锦如生活片段时,发现他在日常生活中还用着老式的热水瓶倒水,而在七连的日子里,他正是管着老虎灶子烧热水的人,也就是伙伴们坚实的后盾。这与他后来在派出所的工作有相似之处,我们把这些片段加进去并且加以串联。这些点滴也正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他有这个情怀在里面。所以有了那一句话“水是热的,心也就热了。” <br>  微纪录片如何小成本大制作:除了跟拍以外,利用以前知青的素材画面去增加片子的厚度,用航拍与延时摄影增加画面美感, 与画外音的有机结合。 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审美的张力。<br>  纪录片语言形式 ,散文形式。也是自己也比较擅长的一种风格,配合此片不会太政治化,用轻松却又让人回味的方式去阐述主人公们的价值观。配音形式我们尝试用主播,但是会觉得太正,所以最后决定由我自己操刀,因为我在一线,我接触过他们,希望通过较为朴实的声音,去阐述。<br>  我是个80后的青年,是各位知青的后辈。非常感谢陈大厦总经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那么好的选材并在制作全过程给以策划、总体编导和各方面支持关心。通过接触体会那段岁月涟漪,学到了很多包括,小我与大我,小爱与大爱,家庭,友情,爱情。老一辈仍然在这个社会中发光发热,而我们更需要努力。<br>    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所说,现在的社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我通过拍摄接触到的是6位有血有肉有趣的灵魂。抛开那些华而不实,生活的真谛也许就在我们心中。<br><h3 align="center">顾睿 2017年3月17日<br></h3><br><br></h3> <h3>  苏州摩利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纪录片总编导、总制片人陈大厦先生介绍大型系列微记录片《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整个编导过程情况。他说:“我要刻意地去规避一些有悔无悔的争论,不管是在蹉跎岁月还是当今我们将老去,其实不变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心中那些人性的东西,要去挖掘。写的都是普通的人物。我太了解他们,就是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在创作中,我们反对教条式的口号,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我们当年的口号太多了,我们已经厌烦,今天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用人性的角度去反映,而且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