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镜架or帖架

过眼云

<h3>这种折叠式镜架,在元明刻本中经常有见到过,追溯起源的话,或为宋以及更早。型制跟帖架一样,可以作镜架,也可以去做帖架看书写字,但是通常卖家更喜欢称之为帖架,原因你懂的呀。。。。</h3> <h3>这两个都是Grace伍经手过的黄花梨帖架,去年或前年的行情在人民币30万左右,我说的是拍卖行的价格。按照惯例,Grace伍,统一叫它们为明代!</h3> <h3>这个不说明代吧,清早期也是有的(实际上,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家俱都不到明代的,Grace伍是国际巨擘,她说啥,那就应该是啥了!然而于我,却显得惴惴不安,还是清代吧!)</h3> <h3>顶端的云纹,事实上是简约了的饕餮纹,这种纹饰盛行于商朝的陶器和玉器,后来,则基本上是什么器上都有,尤其是家具,几乎是无云不纹了。</h3> <h3>这个是支架和托架的支撑点。整个镜架除了顶部两端的云纹,其他全素。托架,看面以鲫鱼背倒圆,三侧平直。支架上端出榫,以便卡住托架。我见过其他的镜架,也有嵌槽式的,只是没有这个深邃稳固。</h3> <h3>托架上的托,做成蝙蝠状,倒是比较的别具一格,没有很具像,只在中间雕刻了一个蝙蝠的头,就已是十分形似了,足见工匠的用心良苦!</h3> <h3>托架和支架,都在两端出轴头,落在框架的臼窝里,便于翻转起降。奇怪的是,Grace伍的两架,似乎更简,它甚至都没有做成合围的框架。而我的不是,正方形合围,前面起壸门券口,酱紫的话,显然更具视觉冲击力,不是吗?</h3> <h3>框架的榫卯攒接。</h3> <h3>侧面。</h3> <h3>在框架的末端,另外开了一个缺口,起了一糟,目的是为了使托架在下降后的安全平放,不致于影响整个平面的凸起突兀。</h3> <h3>另一个侧面。</h3> <h3>背部视角。</h3> <h3>喏,这个就是降落后平放的状态,安然而又踏实。</h3> <h3>这个是整个儿地翻了过来,也就是器物的底部,很坦坦荡荡,光滑,而没有任何丑陋的隐私。。。。。Tell the truth ,乍见之时,我是有惊讶到了的,因为我孤陋寡闻呀,黄花梨的等等我倒真的有见过,柞榛的,听都还没有听说过呢,可见柞榛的无器不作!总之,我想,所谓有缘啊,我是学柞榛的,这种镜架or帖架,我看到了,尽量就不要让它再跑了,即使后来又卖了,起码,我已经入了手,过眼亦即拥有了。。。。。。又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