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吟诗咏文

<h3><br /></h3><h3><br /></h3><h3>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都会看见两个拉着三轮车的老爷爷停在路口卖新鲜的蔬菜。久而久之,我发现路左边的老爷爷的菜摊子前来买菜的顾客络绎不绝,而路右边的老爷爷车前的顾客却寥寥无几。看见此番景象我不免有些好奇,同样是青菜萝卜番茄土豆的,为什么人们不爱选择空闲的摊位,却都想要去挤着排队呢?难道左边家的菜更加无毒无公害?</h3><h3>为了满足好奇心,在某个休息天,我中午去了右边那个老爷爷的摊位前,买了一点土豆、番茄、玉米、青菜、一共是3.3+2.1+8.2+3.1等于16.7元,老爷爷一边拿着计算器一边又仔细的把四个菜从头加了一遍发现和我口算的一致,笑着接过了我递过去的十七块钱,顺手也找出三毛钱递给我。</h3><h3>"不用找了,爷爷"</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买完路右边老爷爷这家,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老爷爷认真仔细,菜品也是新鲜无可挑剔,那为什么会有差别的。同一天的晚上,我去了路口左边的那位老爷爷的菜摊子,菜摊子前依旧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要不是为了一探究竟,我才不乐意在这里挤呢。客人尽管多,老爷爷依旧不忘热情的招呼我,"小姑娘,看看需要些什么?"顺手递给我一个塑料袋,我和中午一样,挑了土豆、番茄、玉米、青菜一称"土豆2.2给你算2块,番茄3.1给你算3块、玉米8.4给你8块、青菜2.3给你2块,2+3+8+2一共是15块,你是要烧番茄鸡蛋吧,我拿些葱香菜给你一起烧着更好吃。"</h3><h3>"爷爷那这葱香菜怎么卖,算我买。"</h3><h3>"不用买,这都是我自己种的,不值几个钱,对了,辣椒和大蒜要不要,我这也有,给你拿点去。"</h3><h3>"不用了不用了,谢谢老爷爷。"</h3><h3>说完我拎着菜就回去了。</h3> <h3>看了我上面的故事,想必你也知道为何顾客都愿意去左边那位老爷爷的菜摊子了吧。如今这经济发达了,也许你会说,这只是几毛钱的事情,现在不是旧社会了,没有人那么在乎和计较几毛钱,更有甚者也许十六块钱的菜递给老爷爷二十块钱也会让老爷爷不用找了,但是我要说的并不是这几毛钱的道理,而是对比两家我所悟出的道理。</h3><h3><br /></h3> <h3>老爷爷不拘小节,留住了顾客,回头客时常光顾,帮助了老爷爷,与人方便与己亦然。老人家何尝不知每个顾客都少收个零头自己将会少掉多少收入,可是相比之下,源源不断的顾客上门购买,这点小损失又算得了什么。既方便了顾客,也增加了收入,何乐而不为?</h3><h3>爱默生说:&quot;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的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quot;给,就是一种舍,我们在给别人的时候,就是在舍自己的一些东西,比如时间、精力、关怀、财物等。而这些舍同样也使我们得。</h3><h3>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明明自己双目已经失明,可他每次出门,总会点着一盏灯笼。行路人好奇的上前询问:&quot;老师傅,既然您看不见光亮,为什么还要点盏灯呢?&quot;这位老师傅微笑的说&quot;我是失明了,但是别人看得见呀,我点灯笼是为了给别人照路,与此同时,让别人能够看到我,也不至于撞到我。&quot;</h3> <h3><br /></h3><h3>是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赠人玫瑰则手留余香。前段时间在《读者》上看到一个小短文:</h3><h3>木板问钉子:&quot;你总是处于挨打的境地,有时甚至被铁锤砸的火冒金星,可你任然坦然面对,不但不痛恨铁锤,还和它走得那么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quot;</h3><h3>钉子笑笑说:&quot;木板兄,我之所以能做成点事情,发挥我的作用,全靠铁锤的帮助,如果不是它敲打我,给我压力,那么我就可能虚度一生毫无用处了。&quot;</h3><h3>虽然是拟人的形式写的,说的也是这其中的道理。</h3><h3> <br /></h3> <h3>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需要坚持外,不拘小节些也许会令人身心愉悦。</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 笔者:吟诗咏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