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燕山山脉是横亘在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一道屏障:是太行山系余脉:连接努鲁儿虎山既医巫闾山脉:是红山文明重要载体!</h3><h3><br></h3><h3>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h3><h3><br></h3><h3>通过对:精卫填海”神话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分析“精卫填海”神话展示的是远古母系社会时期的鸟图腾信仰,诠释当时氏族制度下女性地位的高低,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某种民族精神。“精卫填海”神话展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奋斗结果过程!展现出女娃坚韧不拔精神。</h3><h3>“凤鸟生商”:就是这种精神文化不断延续!</h3> <h3>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h3><div>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div><div>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div><div>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div><div>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䓖。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鱯、黾。</div><div>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div><div>大家注意山的走向东北或北:这都是太行山从南往北走向:证明《北次经》记录真实不虚:至于里面记载一些动物,我们觉得有点奇怪!笔者认为,大自然变化多端,不知多少史前动物消亡!我们没有见过,不能说没有!更不能说《山海经》是一部神话。</div><div>哪个时期北京华北平原应该属于海洋或者湿地!居于华北平原燕山山脉是临海山脉。《山海经》记录;东海是不是指这一特定区域!属于太行山系“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医无闾山)是红山文明载体!流经这一山系名川大河,无疑是古人生活中心中国古人类文明中心起源“太行山系”。</div> <h3>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h3><h3>笔者认为书中记录燕山就是现在燕山一带。“婴石”就是现在燕山石:一种粗颗粒,白色透明物。明清一些不法商人经常用它冒出和田玉出售。</h3> <h3>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戾。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h3><div>《淮南子·修务训》:“北抚幽都,南道 交趾 。” 高诱 注:“阴气所聚,故曰幽都,今 雁门 以北是。”《汉书·扬雄传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 南越 相夷。” 颜师古 注:“幽都,北方,谓 匈奴 。” </div><div>由此可见幽都是山西北部雁门关外山系,书中记录塞外风大而寒冷,与现在情况相符。笔者推测认为,大青山……七老图山:有重要考古价值!</div> <h3>凡北次三山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珪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身而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h3><h3>这里记述当时人们祭祀“神”的形象:</h3><h3>1:人面马身,一共二十神。</h3><h3>2:蹲着身而身披美玉神,一共十四神。<br></h3><h3>3,身有八足而蛇尾神,一共四十四神。</h3><h3>这就是当时礼制文化!尽管素朴,但是人民对待大自然敬畏之心,我们是欠缺的!也是应该学习的!</h3><div>不过人面马身玉石器,笔者没有见过!如果有发现:这是对《山海经》记述:有力论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