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二年春,武乡县秧歌剧团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后备力量薄弱,几尽青黄不接,团内只有几个在七十年代初培养起来的把式,如安娥英李效珍等支撑着正常的演出。武乡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此情后,出于对秧歌剧种的负责和乡土文化的传承,特决定由县财政局拨款一万,亲自点将我县戏剧界名人弓庆福老师担任校长,高薪聘请天津人彭宝善担当武功教师。另外配备了我县文艺界卓有建树的李孟松、程润江、史义祥、关卫平等人开创我县戏曲教育的新局面。</h3> <h3> 为了更好的选拔出戏曲人才,武乡宣传部,文化局,人民剧团抽调三个小组,在故城、段村、蟠龙分设三个招生点,其中蟠龙招生点考官由任联珠、王充理负责。这一带是武乡秧歌的发源地,人才众多,可谓难以取舍。但县里给的人数有限,最后只得择优录取了一部分同学迎接武乡文艺的春天。</h3> <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三个月的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五十七名同学录取,加上彭宝善的三个子女共六十名。平均年龄十二岁,最大的是彭宝善的女儿十八岁,最小的是他的小儿子只有八九岁。一切准备妥当,开学在即,由于还没有校址,临时选在了下城村原武乡小工厂院内,全体学生七月二十四日报到,八月一日正式开学。</font></h3> <h3> 建校头一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虽然刻苦练功和简单识谱,但是对秧歌剧种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依然是一窍不懂。不过这一年来的收获举足轻重,奠定了武乡秧歌新生代学子坚实的武功基础,如赵素青,张省红的武功最好,后来成为武乡剧团的优秀武生演员。彭宝善,天津人,乃京剧团武生演员,在武乡戏校一年,他对学生严加指导,悉数相传,招招式式按京剧舞台程式传艺武乡,使他们享用终生。彭师傅临走前亲饰美猴王,把那一整套精美绝伦的猴王棍法留给武乡,留给一九八二年的戏校学生。</h3> <h3><br></h3><div> 彭师傅走后,武乡戏校教师有所变动,新调剧团生角演员史金中和王炳旭进校工作。</div><div> 一九八三年,武乡县人民剧团由弓庆福老师导演的《王贵李香香》,赴晋东南地区汇演,喜获多项大奖,其中,安娥英饰演的李香香和李效珍饰演的王麻子获得地区汇演一等演员奖。后来此剧又接到省里的邀请,在当时我省戏剧界武乡籍同仁张万一、王世荣、郝林云及襄垣籍音乐人李守祯等诸前辈的大力支持下,武乡秧歌《王贵李香香》才得以唱红晋中,在省电视台录音录像一个星期,省城各大报纸都用显眼的版面报道武乡剧团在并的成功演出。其中戏校学生大有王素红在剧中扮演了小八路,这不仅仅是八二届戏校生中第一个登台的学生,也是武乡剧团给八二届戏校生留下的唯一的影像资料。正因为如此才让那一代人觉得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此乃素红之幸也。</div> <h3> 直到八四年春,李金兆、杨春印、王月英、李孟松、韩四孩到校任教,学员们才正式分开行当,开始排了《小过年》王素红饰岳父、张丽英饰岳母、周文华饰冬喜、段水英饰闺女,古装剧《文约计》赵德红饰王二、《蝴蝶杯》房素芬饰胡凤莲、王素红饰江夏县、郭书峰饰田夫人、魏四平饰田玉川,《打鱼杀家》王素红饰萧恩、魏新平饰桂英、杨爱兵饰大教师,《岳云》与《文龙归宋》由赵素青主演,《文》剧的陆登由王素红饰、赵德红饰王佐,经过短短半年时间,老师和学生们同心协力相教相学成绩显著。武乡宣传部门为给建军节献礼,于八四年八月一日在县城电影院,由新生的秧歌传人汇报演出了这两年来所学的成绩。</h3><div>首场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了县领导,县文艺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房素芬、贾雪平、关菊平、张八英、赵丽、魏新平、孟建玲、王慧芬、郭书芬、段水英、李慧琴、李俊川、史效青、陈小兵、赵红波、王素红、赵树青、赵德红、李勇等十九名同学崭露头角。武乡秧歌后继有人。于后,成立了武乡戏校演出小分队(也叫毕业实习演出,在武乡民间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武乡小团),巡回演出在全县各乡镇和部分大的行政村。真可谓:走一处唱一处,唱一处响一处,在观众中赢得很高赞誉,甚至有好多观众误认为这就是人民剧团。武乡小团和人民团(自然是武乡大团)同是武乡秧歌的两朵艺苑之花,在那个年代相互媲美,相互争艳。 </div> <h3> 一九八五年冬,三年学业予以毕业,毕业时共有学生五十二名,其中三十名同学被分配进剧团,充实了县剧团的力量。其余的回乡参加了当地农村业余剧团,所有同学,尽其所能为武乡文艺事业添砖加瓦,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舞台演绎人生,这或许是八二届戏校生共同的心愿。辉煌的七年她们一起生活战斗,下乡进城,用武乡秧歌优美的旋律勾勒了一幅艺苑史诗。<br></h3> <h3>一九八六年武乡戏校又在全县招收了一批学生,遂抽调八二届学生武师张省红、琴师张瑞英、演员魏新平等三人留校任教。其它在剧团的人都适当出演了一些角色或跑跑龙套,如王素红和房素芬分别出演了《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与小芹,关菊平的三仙姑、赵德红的铁嘴老三总讨人们喜欢。李勇攻文武丑兼演小生,《三叉口》的武松是其代表剧目,李俊川是个大花脸兼二花,在《罗通扫北》中饰程咬金。赵丽小旦演员,主演《朱元璋斩婿》中的公主,《三关排宴》杨四郎由须生为赵红波,《吴汉杀妻》由王素红、赵德红、房素芬主演。</h3> <h3> 她们的演出都很成功,也小有名气。八十年代末,对她们这批人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时任团长暴留庆和编导王充理移植回大型古装历史剧《三审皇宫案》连三本,决定由团里的年青人上,老把式只当配角,并指定一、三本裴正王素红饰、二本裴正赵德红、梅妹由房素芬饰、杨坚赵红波饰、独孤后孟建玲饰、裴夫人王会芬饰、杨勇张八英饰、杨广张省红饰。演员安排停当,即时排练,一个腊月全部拿下,在来年全县元宵节文艺汇演中一举夺魁,受到嘉奖。推陈出新,他们顶起了武乡秧歌灿烂的天。</h3> <h3> 接着,一九九一年随团参加长治市自编剧目汇报演出,武乡新生代演员捷报频传,郭书芬、王素红、房素芬、李勇等获长治市表演一、二等奖,位列全市第一,现场观众齐夸武乡家唱的好。然而就在新生代演员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九九四年,武乡团首先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难以为生,难以取舍的抉择摆在了武乡团的面前,该何去何从。</h3> <h3> 一九九二年对文艺演出团体来说是不幸的一年,这一年,随着国家改革大潮的峰拥而至,演艺团体受到冲击,跌入低谷,戏剧市场很不景气,难以为生。也就在这一年,政府下发通知,所有自负盈亏企事业单位,勒令停、关、并、合,即所谓的政府甩包袱。在此大背景下,武乡团在劫难逃,暴留庆团长不忍心看着辉煌了五十多年的老剧团就这么散了,遂带着大伙儿投奔了当时的晋东南老艺人剧团。在郝聘之、高玉林等老艺人的帮助下,武乡团从此甩开秧哥唱梆子,推出了经典剧目《秦香莲》、《罗通扫北》、《三关排宴》、《徐公案》、《雁门关》、《法门寺》《吴汉杀妻》等等,八二届学生在各剧中都饰演了重要角色,如赵德红场场是主角,在晋东南人们都知道武乡团有个赵德红,因此而深得郭孝明老师器重并收他为徒,把他带进了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h3> <h3> 一九九四年到九八年与老艺人剧团挂靠的四年,武乡艺人成功转型,更加娴熟的掌握了上党梆子舞台程式及唱腔真谛。在老艺人的影响下逐步由小剧种变成大剧团威震太行山。</h3> <h3> 九八年后,由于当时武乡县财政收入较低,没有富足的钱来供养剧团。武乡团再一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无奈之下,部分艺人与当时的和顺农村业余剧团合并演出,相扶相持又几年。后解散回乡,打着武乡县上党梆子剧团这个旗号,苦苦的支撑到新世纪初。八二届学生这批武乡团的精英,至始至终随团征程,无怨无悔演绎舞台人生。</h3> <h3> 二零零七年十月长治市宣传贯彻“十七大”新编剧目调演通知到武乡,宣传部门迅速召集回原剧团艺人排练了革命现代戏《将军泉》,本剧是著名剧作家张万一先生之遗著,国家一级作曲家李秉恒作曲,由我县名艺人魏玉秀出演男一号左权将军,姚常旺饰吴天成,常效平饰赵全江;八二届学生房素芬在剧中饰演了女一号吴改英,李勇饰冯福善,李俊川等在剧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的群众。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一部以左权将军戎马太行为主线,帮助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砖壁村寻找水源为辅的革命体材秧歌戏,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潞安剧院激情上演。此次汇演,受到好评,获奖也还可以,但也是问题重重,由于大部分演员多年来未登台演出,对一些舞台动作所表现的不是很好。虽有暇僻,现场观众还是给了武乡秧歌热烈的掌声,在影剧院上空久久回响。</h3> <h3>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戏曲受到重视,武乡也于二零零九开展了文化繁荣年活动。县文化主管部门于当年冬召集原剧团艺人送戏下乡,八二届学生房素芬、王会芬、李俊川、李勇,张志斌、史效青、赵俊峰、关菊平、赵素青等十余人依然为武乡秧歌这个小剧种传棒接力,把精彩的秧歌艺术再一次传递给了父老乡亲。</h3><div>其间,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下,武乡秧歌重拾舞台,巡回演出于全县各行政村,《王贵李香香》、《小二黑结婚》依然是武乡秧歌经典剧目,久演不衰。然而,下乡演出还不到一年,这个短命的武乡县红星杨剧团便散了伙,艺人们再一次自谋生路颠沛流连,这正是:当年秧歌曾辉煌,如今艺人两茫茫。</div> <h3> 在当今上党梆子的舞台上,有两个武乡人颇有名气,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在观众中口碑极佳而享誉晋东南,他们就是八二届学生原武乡团须生演员王素红与赵德红。王素红,一九九二年,在戏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离开武乡,与学妹李粉平(后结为夫妻)一起报考了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又同时被安排进成立不久的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素红主攻须生兼演老生、小生,他成功塑造了《白沟河的》的杨继业、《三关排宴》的杨四郎、《秦香莲》的韩琪、《汉阳堂》的小王、《忠烈千秋》的王延龄、《杨门女将》的宋王与采药老人、《雁门关》的杨八郎、《闯幽州》《打金枝》里的皇上等等众多舞台形象,为上党观众所津津乐道。其在舞台艺术上,不论以什么人物出场,都能以潇洒自如的舞台作风及干净利落的舞台形象把角色表演的至善尽美。由其是二零零七年,市团角逐杏花,他在《杨门女将》中采药老人的精彩表演,博得省城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就离原山西省委书记上党戏的忠实戏迷胡富国演出结束后也盛赞王素红:抖髯、吊毛耍的好。两年后,素红还是在那个舞台上以一段“幽州城困住了宋太宗”凄美而委婉的唱腔一举夺杏。然而正当他大展身手的时候,由于一些社会原因,他离开剧团,告别舞台走进了长治市群艺馆,以另一种方式为上党文艺事业奔走呼告。</h3> <h3> 一九九六年,德红随恩师加入上党戏剧院二团,即声名远播的“爱珍剧团”,在张保平,郭效明等名家的栽培和教育下,他不折不挠虚心求艺,终有所作为唱响上党梨园。在晋梆的十余年,他成功出演了《狸猫换太子》八王、《法门寺》赵濂、《杀惜》宋江、《三关排宴》杨四郎、《潘杨讼》寇准、《王宝钏》薛平贵、《秦香莲》陈士美、《赵树理》赵和清、《千秋长平》赵胜等数十个艺术形象,深受长晋两地戏迷喜爱。</h3> <h3> 二零零三年德红以《杀惜》《调寇》两个折子夺得山西省第九届杏花奖,七年后,他携“我的妻你休要把我埋怨”《武家坡》经典唱段赴京,又喜获全国第五届红梅大奖。</h3> <h3> 其余还有史效青、张志斌、李勇、赵素青、李俊川等仍还活跃于戏剧舞台上,备受观众称道。</h3> <h3> 国家二级化妆师魏萍,正在给演员化妆。</h3> <h3> 李秀清、王慧芬虽离开了剧团,却仍坚守在艺术阵地,如今她二人分别是太行山实景剧分管领导和骨干演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山西省首届文博会在太原开幕,武乡秧歌应邀为大会作文艺演出,房素芬等人参加,武乡秧歌再次唱响省城,得到有关领导专家的赞赏,这一次机会,或许会对武乡秧歌的境况带来发展的契机。</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十余年的艺海生涯,三十余年的辉煌成就。如今这不成文的叙述堆积,远远表达不出她们为艺付出的苦累辛酸,及多年来对戏剧的执着追求。尽我之力,圆八二届学生之梦,初以文字叙征程。最后我真诚希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乡秧歌,会迎来又一个春天,实现八二届学生献身舞台的未竟梦。</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