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一称来源于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形容看似普通、默默无闻,却有盖世神功和惊人天赋的人物。2013年,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光脚穿布鞋给中国科学院大学(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做报告的人物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人公李小年院士每天喝一斤二锅头、不修边幅,但他却是遥感学界的世界大牛,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因此,网民们形象地称李小年院士为“中国科学院的扫地僧”。 坐落于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很小、也很不起眼(全校仅一栋教学楼),她离大名鼎鼎的八宝山也只有一站地。然而,这里却是当代中国科学大师最为集中之地(没有之一)。按中国科学院的规定,院属研究所的研究生需在此上一年的基础课。中国科学院可能是国内对研究生的基础课教学最为重视的一个单位了,京区各研究所和大学的大牛和学术骨干均在此担任了研究生基础课的教学工作。1997年—1998年,我在研究生院上基础课期间,有幸领略了钱学森、黄昆、邹承鲁、何泽慧、钱伟长……等大师的风彩。他们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数学所的陆启铿院士。 最早看到陆启铿这个名字是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他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师兄兼导师。陆先生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云南弥勒人)的关门弟子,上研究生期间,因熊老年迈多病,他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工作。虽患小儿麻痹症致残,陆先生却极具数学天赋,他早在1950年代即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此外,陈景润院士在数学所工作期间的很多工作也是在他指导下完成。 第一次看到陆先生本人在研究生院的食堂,午餐时分。邻桌坐下了一个头发花白,挂着拐杖的残疾眼镜老头。他饭盆里分别买了一个馒头和红烧鸡腿,摆放好饭盆后,他慢慢从包里掏岀一瓶100毫升的二锅头,就着鸡腿有滋有味地喝着;其间还点着一支“红山茶”,不时美美地大吸一口。真是惬意极了! 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午餐时刻的食堂碰上这位象孔乙已样的瘸老头。不同的是,有时是他就着二锅头独享午餐,有时就着二锅头和一群研究生侃侃而谈。这位瘸老头到底是谁呢?相信许多在研究生院上过基础课的学友至今心里还存在这个疑问。 研究生院的第二个学期,上英语课的一位同学是数学所的研究生。一天下课后奔赴食堂的途中,又碰到了这位就着鸡腿品二锅头的瘸老头(有没点咸亨酒店孔乙己的味道?)。只见这位同学停下,恭敬地称了声“陆先生”。惊诧之下,细细询问,才知道这位“孔乙己”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陆启铿院士! 陆先生的水平如何?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说明:
(1)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时,华罗庚先生申报了一等奖,他推荐的成果鉴定人之一的陆启铿当时还不到三十岁;
(2)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做出重大贡献的陈景润院士进入数学所后,很长时间内是在陆先生的指导下工作。 平凡的外表,盖世的武功。这难道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又一个扫地僧吗?
近期获悉,陆启铿和李小年两位院士已于2015年离世。不知两位“扫地僧”在另一个世界是否会结伴喝酒? 清明之际,籍以此小文缅怀那些曾在研究生院上过课,业已逝去的大师们!严济慈、钱三强、华罗庚、钱学森……邹承鲁、陆启铿、李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