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鹿柴》别解(作者: 李淑章)

羚羊

<h3><b>  王维的《鹿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古今学者解读与欣赏这首诗的文章浩如烟海,但笔者总觉得还有些意思未能揭示出来。于是不揣冒昧,写了这篇文章,把自己的奇思怪想说出来,向大家请教。这首诗是:<br></b><b> 空山不见人,<br></b><b> 但闻人语响。<br></b><b> 返景入深林,<br></b><b> 复照青苔上。<br></b><b>  笔者觉得,这首诗犹如一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酷似一幅物我一体的奇妙画图,好像一部明灭相依的人生经卷。<br></b><b>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前,王维就在终南山下购置了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鹿柴,就是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据说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每到一处,都要作诗。后来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br></b><b>  一般的赏析文章中,大多认为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深山密林中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这是不错的。但,这样说,远远不够。那么,这首诗到底还写了些什么?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体会。 <br></b><b> </b><b>首先,这首诗犹如一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 </b></h3><h3><b> 诗的前两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典诗词鉴赏词典》这样解释:“在空寂的山林中,偶然传来几声人语……”显然,作者以为“人语响”就是人说话的声音。<br></b><b> 其实,这里的“响”,当回声讲。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标题为《三峡》的课文,是北魏时郦道元的作品。其中形容三峡猿猴的叫声时,就用了“空谷传响”这个词。课文下面这样注解:“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响,回声。” 这个注解非常正确。<br></b><b> 王维这首诗前两句写的环境,与《三峡》写的环境类似:都是空旷的山谷,都有回声。区别只在于,郦道元写的是猿猴啼叫的回声,而王维写的是“人语”的回声罢了。 <br></b><b> 没有“人”,就不可能有“语”;没有“空山”,就不可能有“响”。诗中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可以是王维的友人,也可以是山中其他的人。不管是谁,他们都与“空山”汇成了一支乐曲。 <br></b><b> 现在,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天,太阳刚从东方探出头来,王维已在他的别墅中看书了。突然从空旷的山谷里不断地传来这样的声音:“王维---王维---我们来了---我们来了---”王维知道,那是他的几个友人来了。于是,他立刻放下书走到门口,大声应道:“听见了---听见了---你们快来呀---你们快来呀---” <br></b><b> 刹那间,“王维---我们来了---听见了---王维---你们快来呀---你们快来呀---王维---你们来了---我们来了---王维---王维---听见了---”这样的回声,在深山里迂回曲折,此起彼伏;很久很久,才慢慢停下来。 <br></b><b> 它既是人的音乐创造,又是美妙的天籁!它是大自然与诗人相融的杰作,它是天人合一的交响乐曲。<br></b><b> 也许有人说,回声停了,交响乐曲不就结束了吗?不是的,这乐曲的声音此时又由外面转到屋内了,由山谷回响变作友人相见后的丝丝细语和促膝倾谈了。这里正演绎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旋律呢! <br></b><b> 诗的后两句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景,是阳光,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影子。这是说,夕阳的光辉返照在深山中的密林里,与林中的青苔相会了。 <br></b><b> 请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呀!夕阳的光辉是红色的,而青苔是绿色的。红绿相间,红绿相融,这是多么招人遐想的境界呀! <br></b><b> 于是,孩子可能想到,这是一个小女孩儿与一个小男孩儿在玩儿过家家;青年人可能想到,这是傍晚时分,一对情侣在幽会;至于老年人会想到什么,那就由他们自己去吧! </b></h3><h3></h3><h3><b> 也许你的想象更加丰富,你联系诗的前两句,想到诗人王维与他的友人正在恋恋不舍地告别,你似乎还听到他们又在约定下次相见的时间与地点呢。 </b></h3><b> 当然,有人还会认为,诗人所描写的其实是一种缺憾美,因为这深林中的美好,瞬间便会消失…… <br></b><b> 所以,这首诗献给读者的,不是一般的只是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画,而是一幅物中有人、人中有物的物我一体的奇妙画图。<br></b><b> 不少赏析的文章认为,《鹿柴》是以动写静,意在展现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br></b><b> 笔者则另有所悟: <br></b><b> 第一 ,从诗句本身来看,前两句主要写的是动,但,前两句中的“空山”,却又是在写静呀;后两句主要写的是静,但,后两句中的“返景”和“入”,不是也在写动吗?而且,夕阳也在不声不响地移动着。所以,我们不能主观断定是“以动写静”,从而也就不能说,这首诗旨在表现诗人“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br></b><b> 根据诗句本身所写,结合诗人当时所过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如果从艺术手法方面讲,笔者倒觉得这首诗是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如果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说,则正好反映了王维当时那种十分复杂的矛盾心理:他既想做官,享受富贵,又想隐居山林,过远离名利的恬静优雅的生活;而结果是哪一种也不好说是实现了,还是没有实现。 <br></b><b> 其实,这首诗给我们的启发却是:现实与理想是相依为命的,二者须臾不可离也。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选择,能否取舍有度! <br></b><b> 第二,王维是信佛的,所以,他的诗多是蕴含禅意的。这首诗就发人深思,对读者多有启迪。特别可以引发我们对事物的明灭、隐现与有无的感悟和思考。 <br></b><b> 比如,“空山”与“响”之间,可以使我们想到宇宙的静谧与声响,想到社会的喧闹与沉寂;“景”与“青苔”之间,可以使我们想到自然界物与物的离合,想到人与人相逢时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无奈,等等。 <br></b><b> 而这一切,并非诗人所强求,而完全取决于不同读者对自然、对社会与对自己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br></b><b> 第三,王维不仅是诗人,也不仅是画家,也不仅如苏东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这首诗用时髦的词语来说,它具有“三维效果”,启发读者“多角度思维”,等等。 <br></b><b> 比如,从“空山”与“响”,我们可以思考,那个“人”为什么看不见?从“返景”与“青苔”的会合,我们可以想象“深林”的默默奉献:若不是它的遮掩,夕阳与青苔哪会有如此浪漫的邂逅? <br></b><b> 当然,我们还可以解析一下诗中“复”字的深刻内涵。写夕阳的光辉照到青苔之上,就写“返景入深林,照在青苔上”,不就行吗?为什么用一个“复”字呢?这正体现了王维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有人说,“复”字说明,头一天已经照过,今天还来照,表示对山林的爱恋。这样讲也有道理,但诗人用“复”字,是否也告诉读者:这个太阳清晨就从东方射来它的光辉,拥抱过林中的青苔;但它还不满足,到了傍晚时分,硬是又来重温这种幽会的美好! <br></b><b> 于是,聪明的读者恐怕会想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位一体吧?会想到宇宙中与我们人的心灵中所固有的忽明忽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奥秘吧?……<br></b><b> 以上几点,就是笔者读了《鹿柴》这首诗的一些奇思怪想。</b><h1></h1><h1></h1><h1></h1><h1></h1><div><br></div>

王维

这首

青苔

空山

两句

回声

诗人

鹿柴

想到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