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56个民族

漠水之辉

<p>  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一一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面值共4480分,邮票图名分别为各民族名称 。全张56枚连印,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 。邮票设计者是周秀清(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教授)与其女儿金向 。</p><p> 每枚邮票选取每个民族一男一女对舞, 邮票上,56个民族男女神采飞扬、姿态各异,乐器与舞姿、服饰风格各具民族特色 。</p><p> 笔者收集有这套邮票的实寄票 ,本美编制作时依原票号序排列 ,文字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p> <h3> 以下文字概述为该组邮票图相应之民族 。</h3> <h3>  1. 汉族</h3><h3> 分布在全国各地,占总人口的90.56% 。汉族语言通称汉语,方块字是统一的文字 。文物典籍浩繁,科技文化发达 。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h3><h3><br></h3><h3> 2. 蒙古族</h3><h3>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其余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能歌善舞 ,马头琴为最具特色之民族乐器 。牧民以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多住蒙古包 。“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nbsp;。</h3><h3><br></h3><h3> 3. 回族<br></h3><h3> 主要分布在宁夏和甘肃、新疆、青海、河南、河北等地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是传统节日 。</h3><h3><br></h3><h3> 4. 藏族</h3><h3> 主要分布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信仰藏传佛教。糌粑、酥油茶和牛羊肉是农牧民主要食品,锅庄是最盛行的群众舞蹈 。布达拉宫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有风格 。</h3> <h3>   5. 维吾尔族</h3><h3> 主要分布在新疆,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以米、面为主食,喜食羊肉串和手抓饭。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极富民族特色,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传统节日 。</h3><h3><br></h3><h3> 6. &nbsp;苗族</h3><h3>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有自己语言文字。喜食酸辣,住房多为木结构建筑,山区多住吊脚楼 。苗族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及首饰制作等工艺品瑰丽多彩。芦笙舞是苗族喜爱之舞蹈 。“苗年”、“四月八” 等为传统节日 。</h3><h3><br></h3><div> 7. 彝族</div><h3>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地。有自己语言文字。以玉米、荞麦、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 。住土木结构的瓦板屋和碉楼。服饰丰富多彩,“ 阿细跳月 ” 为最流行的舞蹈之。漆绘、刺绣、银饰、雕刻为传统工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 。</h3><div><br></div><div> 8. 壮族</div><h3> 主要分布在广西,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部分地区保留传统“干栏”式建筑 。酷爱铜鼓艺术,壮锦是驰名中外的工艺品,壮乡素有“歌海”之称 。农历三月初三有最隆重的歌圩 。</h3> <h3>  9. 布依族</h3><h3>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地区 。有自己语言文字。喜食酸辣食品,居住“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 。刺绣、蜡染久负盛名。戏剧有布依戏、地戏、花灯戏等。传统节日有“二月二” 、“三月三”、“四月八”。</h3><h3><br></h3><h3> 10. 朝鲜族</h3><h3>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和长白,其余分布在黑龙江、辽宁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喜食泡菜和辛辣食物 。住房多为砖木结构。长鼓舞、扇舞等民族舞蹈优美典雅 。</h3><h3><br></h3><h3> 11. 满族</h3><h3>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萨其玛是传统糕点 。莽势舞是满族最具代表性之舞蹈 。现代流行服装旗袍典雅庄重,是满族古老服装的演变 。</h3><h3><br></h3><h3> 12. 侗族</h3><h3>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有自己语言文字。喜食酸辣。多住 “ 干栏 ” 式楼房,擅长建筑。侗寨鼓楼和风雨桥独具特色。文学艺术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最负盛名 。传统节日有侗年、芦笙节等。</h3><h3> </h3> <h3>  13. 瑶族</h3><h3> 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 。瑶族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打油茶是其独特的饮食风味 。服饰款式多样,精于染织和刺绣,传统节日有 “ 盘王节 ” 等 。</h3><h3><br></h3><h3> 14. 白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其余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信仰佛教,住房多为 “ 三房一照壁 ” 的建筑,建筑、雕刻和绘画等风格独特 。喜喝 “ 三道茶 ”,服饰崇尚白色,白族最盛大的节日为 “ 三月<span style="line-height: 1.8;">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div><br></div><div> 15. 土家族</div><h3> 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地,其余分布在四川东部和贵州东北等地 。土家族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多住木结构的“干栏”房 ,崇拜白虎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特有的织锦工艺品,“社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 。</h3><div><br></div><div> 16. 哈尼族</div><h3> 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西双版纳、思茅、玉溪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喜食酸辣,住土木结构楼房,能歌善舞,巴乌是特有的民族乐器。每年农历10月在村寨中心举办“街心酒”。</h3> <h3>  17. 哈萨克族</h3><h3>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木垒、巴里坤,其余分布在甘肃阿克塞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住毡房和土木结构房屋,以肉、面为主食,喝奶茶和马奶酒 。擅长赛马、叼羊和姑娘追等体育活动 。</h3><h3><br></h3><h3> 18. 傣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元江和新平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小乘佛教 。喜糯食和酸辣,住 “ 干栏 ” 式竹楼,寺塔建筑别具一格 。服饰讲究,筒裙、短衫是妇女服饰的特征 。孔雀舞优美动人,泼水节是一年一度传统节日 。</h3><h3><br></h3><h3> 19. 黎族</h3><h3>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有自己语言文字。喜食泡酸菜,嚼槟榔 。船形屋为传统住房形式 。服饰富有装饰风格,能歌善舞 。跳竹竿是喜爱的体育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是传统节日 。</h3><h3><br></h3><h3> 20. 傈僳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迪庆、德宏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以玉米、荞麦为主食,住竹木结构房屋 。服饰艳丽美观 。舞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农历二月初八“ 刀杆节 ” 是主要传统节日 。</h3><h3> </h3> <h3>  21. 佤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和耿马等地 。佤族有自己语言文字。嗜茶,喜嚼槟榔 。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和竹木结构的四壁落地房 。妇女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等饰物 。木鼓舞粗犷豪放, 每逢新米节,围着篝火,盛装歌舞,通宵达旦欢庆 。</h3><h3><br></h3><div> 22. 畲族</div><div>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等地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语文。爱饮茶,住土木结构瓦房 。彩带和竹编为最有特色之编织 。山歌形式多样,打尺寸、骑海马等为传统体育项目 。</div><div><br></div><div> 23. 高山族</div><div> 主要分布在台湾,另有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 。喜嚼槟郎,传统住房为木板房 。能歌善舞,杵乐是独特乐器和舞蹈形式 。主要传统节日有播种节和收获节等 。</div><div><br></div><div> 24. 拉祜族</div><h3>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临沧、思茅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喜腌制食品,住竹木结构的 “ 干栏 ” 建筑 。服饰崇尚黑色,音乐、舞蹈风格独特。传统节日有大年小年节、新米节、火把节 。</h3> <h3> 25. 水族</h3><h3> 主要分布在贵州三都及广西西北部。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喜糯食,嗜酸辣。住干栏式楼房。婚俗传统色彩较浓。女性胸饰精致漂亮。过年称 “ 借端 ” 。</h3><h3><br></h3><h3> 26. 东乡族</h3><h3> 主要分布在甘肃东乡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喜饮盖碗茶,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农历正月十五耍火把是重要的娱乐活动 。体育竞赛有赛马、摔跤等 。</h3><h3><br></h3><h3> 27. 纳西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 、宁蒗和永胜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东巴教。住房为土木结构的 “ 三间一照壁 ” 的形式和木楞房 。东巴文是世界上罕见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绘画、雕刻和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精髓 。白沙庙会和七月骡马交易会是传统节日 。</h3><h3><br></h3><h3> 28. 景颇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住竹木结构楼房 。“ 目脑纵歌 ” 是景颇族大型歌舞盛会 。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h3><h3><br></h3><h3><br></h3><h3> </h3><h3> </h3> <h3>  29. 柯尔克孜族</h3><div> 主要分布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自己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以肉、面、乳制品为主食 。民间流传的诗歌、谚语和寓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记性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长达20多万行 。传统工艺品壁挂为柯尔克孜族家庭必备装饰,三弦琴库姆孜为特有,音调和谐,优美动听 。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为主要节日。</div><div><br></div><div> 30. 土族</div><div>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等县 。有自己语言文字。信仰藏传佛教,主食为小麦、青稞和玉米,住土木结构平房 。土族服饰艳丽别致,擅长歌舞,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曲调高亢奔放 。传统的“纳顿”七月会堪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节日 。</div><div><br></div><div> 31. 达斡尔族</div><h3>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己语言,普遍使用汉文 。喜食“稷子米”、荞麦面,住房多为砖瓦房 。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动作生动细腻 。女子喜爱制衣刺绣,男子擅长骑射、摔跤、打曲棍球 。</h3><div><br></div><div> 32. 仫佬族</div><div> 主要分布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 。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 。喜食酸辣和糯米饭 。喜欢唱山歌和彩调,“走坡”是青年社交之重要形式 。依饭节为最隆重的节日 。</div><h3> </h3> <h3>  33. 羌族</h3><h3> 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及绵阳市北川等地。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 。以青稞、大麦和玉米为主食 。住房多为方形平顶屋 。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著名 。都江堰工程凝聚了古代羌族的智慧。 刺绣、挑花、编织是传统工艺。羌笛是古老的传统乐器 。羌历新年是传统的节日 。</h3><h3><br></h3><h3> 34. 布朗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分布在临沧、思茅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或傣文,信仰小乘佛教 。住竹楼,有嚼茶叶和槟榔之习惯 。聚居地是普洱茶产地之一 。喜好歌舞,圆圈舞为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 。传统节日有开门节、关门节等 。</h3><h3><br></h3><h3> 35. 撒拉族</h3><h3> 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新疆等地 。撒拉族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 。信仰伊斯兰教 。以小麦、青稞、荞麦为主食。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或楼房。酷爱民间艺术,撒拉“花儿”婉转悠扬 。开斋节 、宰牲节 和圣纪节为传统节日 。</h3><h3><br></h3><h3> 36. 毛南族</h3><h3> 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广西北部 。毛南族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 。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辣椒 。住“干栏”式楼房 。石雕工艺品精美,竹器编织工艺精湛 。分龙节为其特有节日 。</h3> <h3>  37. 仡佬族</h3><h3>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 、广西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 。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喜酸辣食物 。传统的诗歌、故事、谚语较多,高台舞狮技艺高超,器乐合奏八仙乐曲极富民族特色,吃虫节、祭山节等为传统节日 。</h3><h3><br></h3><h3> 38. 锡伯族</h3><h3> 主要分布在辽宁省 、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以米、面为主食,住房用土坯或砖砌成 。精骑善射,传统节日为抹黑节 。</h3><h3><br></h3><h3> 39. 阿昌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 。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信仰小乘佛教 。以大米为主食,嗜酸性食品 。住木结构砖瓦房 。工艺美术有刺绣、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 。制作汲刀剑长短形忧多样,工艺精湛 。</h3><h3><br></h3><div> 40. 普米族</div><h3> 主要分在云南的兰坪、宁蒗及丽江等地。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 。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擅长腌制“琵琶肉” 。住木结构的二层“木楞房子”。漆器小巧玲珑 。能歌善舞,喜爱四弦琴 。遇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比赛。传统节日有大过年、转山会等。</h3> <h3><font color="#010101">  41. 塔吉克族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喜食酸奶和奶茶,住房为木石结构平顶房。能歌善舞,服饰娇美艳丽 。叼羊、 挂波齐是传统体育活动,播种节是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42. 怒族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等县 。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 。以玉米、荞麦为主食,擅长酿酒 。传统住房为干栏式木板房和竹篾房 。诗歌生活气息浓厚,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溜索是怒江峡谷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 。传统节日为鲜花节&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43. 乌孜别克族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和北部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喜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住宅为顶楼呈圆形的 “ 阿瓦 ” 或平顶长方形的土房 。音乐和舞蹈节奏轻快,手鼓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肉孜节和库尔班节为传统节日 。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44. 俄罗斯族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其余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大多信仰东正教 。以面食为主,喜食生菜,住房多为土木建筑。能歌善舞 ,服饰丰富多彩 。复活节和圣诞节是隆重的节日 。</font></h3> <h3>  45. 鄂温克族</h3><h3>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以及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 。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蒙古文和汉文,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食,住房为砖瓦房 。牧歌和猎歌曲调清新悠扬 。</h3><h3><br></h3><h3> 46. 德昂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潞西县和镇康县,其余分布在陇川、瑞丽、保山、梁河等地。德昂族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和傣文。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酸辣,好饮茶,竹楼是传统的住宅形式 。刺绣绚丽多彩,音乐舞蹈丰富,传统乐器有象脚鼓、芒锣、葫芦笙 。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等 。</h3><h3><br></h3><h3> 47. 保安族</h3><h3> 主要分布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临夏县和青海循化县等地 。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 。以青稞、小麦、玉米为主食 。制刀工艺高超,以“什样锦”最负盛名 。“花儿”节奏明快、优美动听 。尔代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传统节日 。</h3><h3><br></h3><h3> 48. 裕固族</h3><h3> 主要分布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信仰藏传佛教 。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食,喜喝奶茶 。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擅长编织毛毯、毛袋,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传统节日 。</h3><h3> </h3> <h3>  49. 京族</h3><h3> 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市 。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信仰天主教和道教 。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喜食鱼虾 。住干栏式建筑和石条瓦房 。歌曲曲调多样,内容丰富 。嘲剧为京族戏刷,独弦琴为其特有民族乐器,构造简单、音色幽雅动听 。传统节日是哈节 。</h3><h3><br></h3><h3> 50. 塔塔尔族</h3><h3>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 。有自己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 。喜食烤饼,善制糕点 。住宅是花园式庭院 。能歌善舞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等 。</h3><h3><br></h3><h3> 51. 独龙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谷 。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 。以玉米为主食,住房有木垒房和竹楼两种 。独龙毯编织图案精美、色彩斑斓 。“卡雀哇”(皇节)是传统节日 。</h3><h3><br></h3><h3> 52. 鄂伦春族</h3><h3>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北部。鄂伦春族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信仰萨满教 。以米面为主食,住砖瓦房。擅长用桦树皮制作盒、篓、桶、箱等。狍子帽服是传统服饰之一 。雪橇是冬季不可缺少之交通工具 。</h3> <h3>  53. 赫哲族</h3><h3>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及饶河、抚远两县 。赫哲族有自己语言,通用汉文,信仰萨满教 。以米面为主食,爱吃鱼,住房多为砖瓦房 。爱唱歌,歌多为即兴编唱 。乌日贡节是传统文体活动,有游泳、划船、撒网、射草靶等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之民族服装 。</h3><h3><br></h3><h3> 54. 门巴族</h3><h3> 主要分布在西藏门隅地区以及墨脱、错那、林芝等地 。门巴族有自己语言,通用藏文,信仰藏传佛教 。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食,喜食辣椒 。v住房一般为石块砌墙,上盖人字形屋顶的小楼 。用树干制作的木碗纹路清晰、厚薄均匀,是最具特色之工艺品 。民歌曲调优美,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奔放动人 。</h3><h3><br></h3><h3> 55. 珞巴族</h3><h3> 主要分布在西藏珞瑜地区,以及米林、墨脱、隆子、朗县等地 。有自己语言,使用藏文 。以大米、玉米、荞麦、青稞为主食,爱喝酥油茶 ,住竹木结构干栏式楼房 。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是其绝技 。佩戴长刀和弓箭是男子习俗 。传统节日有丰收节 。</h3><h3><br></h3><h3> 56. 基诺族</h3><h3>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乡 。有自己语言,使用汉文 。以大米为主食,住房为干栏式竹楼和木板房 。竹篾编织精巧美观,牛皮大鼓是最具特色之传统乐器,牛皮鼓舞是传统民间舞蹈。最隆重节日为打铁节 。</h3><h3> </h3> <h3><i><font color="#167efb">  谢谢您的阅读 !</font></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