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愧屋漏<font color="#010101"><b>》</b></font>序</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乃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ul><li>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书名,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溢于文字之间。</li></ul> <ul><li>"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内含诗人呼天喊地的悲怆。我猜想,这书名中的"屋漏",一定是从杜甫的诗句衍化而来。</li></ul> <ul><li>而杨泽彪面对"屋漏",却能"无愧",让人怦然心动。我以为,这决不是无愧于故乡的贫穷,而是一种"儿不嫌母贫"的赤子情怀。</li></ul> <ul><li>正是源于这种赤子情怀,回族作家杨泽彪以坦然的心态,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故土二十个回族村庄的历史变迁,让我们进入到这些古朴而新鲜的村落,读到了回族村寨的景物、人事、风俗。这些村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熟视无睹,一经作者点化才悚然惊觉:"啊,啊啊,在巍山,居然还有这么多美丽的村子。"</li></ul> <ul><li>这些回族村子确实是美丽的,我曾去过的大围埂、小围埂、回辉登、东莲花、西莲花,都给我留下经久而难忘的记忆,典雅的清真寺、精致的民居,碧绿的田野、质朴的回族村民,像一幅画,像一首诗,深深地激动了我的心。特别是东莲花村、西莲花村,它们古老而保存完好的民间建筑,再现了一个村落几尽完美的历史。在村子的民间建筑间徘徊,我对回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民俗有了一种立体的了解。这些村落,就是活着的历史、立体的历史。杨泽彪是个有心人,他把这些村落的历史,以精短的文字展现给世人,所作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li></ul> <ul><li>读这本书,文字虽简约,内涵却丰蕴。作者在对故土的回族村落进行了大量调查后,以自己独有的眼光,以精准而传神的文字,把这些村庄一一介绍给读者。如《大围埂》:"旭照山左转而南,逆折而西,从万宝山至马米厂,余脉争奔,灿若飘带,直走坝心,最前者,海打坡也。海打坡似五岭,形势缓慢;长而宽,可种五谷杂粮。流水淙淙村心过,邦克声声入梦来。海打坡前的村子,为古今名村大围埂。"再如《小围埂》:"小围埂属于那种内涵丰富而内敛,朴素而又相宜的村子。它南有一个入口,北有五个入口,无论从哪儿进去,都有历史的影子,文化的影子,教门的影子。把历史、文化、教门几个因素放在一起,小围埂有点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这些文字,可以印证我上面的看法。它传达的信息是准确而到位的。</li></ul> <ul><li>这本书,与日常见到的某些散文相比,缺少的也许是铺陈、虚饰,但它却实在、具体,读整本书,我们很少读到浮泛虚夸之词,所书写的,都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故土的挚恋。作者是这样介绍东莲花村的:"闾阎扑地,瓦楞一色。村落和村落不同,别的村子,历史不可谓不远,屋舍不可谓不多,古巷不可谓不长,财富不可谓不丰,但其古代民居缺少清一色的波澜壮阔……加上各户人家拆拆建建,有的用琉璃瓦,有的用彩钢瓦,整个村落就像一件花哨的衣裳。而东莲花就不一样,几百年如一日,那路、那房、那楼,像一张老照片,始终定格在民国时代。"读这样的文字,唤起了我游历东莲花村时的感觉,文字中所包含的散文意蕴是很充沛的。对自己母亲的衣胞之地米家,作者又是这样深情不露地描述的:"母亲干净洁白,喜欢穿漂兰色的姊妹装,戴三月街买来的白草帽。农闲时候喜欢带我们几姊妹去阿婆家,歇上一两夜。多少年了,舅爹舅妈的勤劳,阿公阿婆的贤惠,连同米家的路、米家的山、米家的人,都留在记忆里。"它的意蕴来自于真实,来自于具体。真实是散文的品格,任何矫饰的文字在真实面前都会显示无力。这是我读《不愧屋漏》的一种感觉。</li></ul> <ul><li>杨泽彪对故乡是热爱的。诚如他在后记中所言:"我对村庄和家的挚爱是无与伦比的。这份爱承载着我记忆,把我定格在特定的坐标点上,萌发雕刻它的冲动。如同儿时看过的连环画小人书,不求浓墨重彩,也不求卷帙浩繁,很想给它画张像,留个言。我曾奢望过,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家,会成为画家的一个素描基地,文学家体验云南回族生活的一个地方。可惜,机会一直没有等来。难道就让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家悄无声息的偏隅一方?"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于是开始了他的写作,写自己的记忆,写自己记忆中的事和记忆中的村子,他在努力"写出自己的感觉,一个草根的感觉。"</li></ul> <ul><li>杨泽彪坦言:"说实话,我很想写出历史学家翦伯赞《内蒙访古》的感觉,纵横捭阖的架构,信手拈来的考据,精妙绝伦的辞章。但我不才,等到花儿谢了也写不出。于是就干起了小马拉大车的事。"然而,我以为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开出花来。他以"小马拉大车"的努力,完成了这本介绍巍山的专集。他的努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只要用心,只要对故土有着一份赤子之爱,他脚下的路会越走越顺畅。</li></ul> <ul><li>我等待着他更多好的散文作品问世。</li></ul> <ul><li>是为序。</li></ul> <ul><li>2016年1月20日于苍山斜阳峰下</li></ul> <h3><b>作者简介</b>
张乃光,白族,中国作协会员、云南省作协第六届常务理事,原大理州文联副主席、大理州作协主席、《大理文化》主编。出版散文集《秋天的湖》《走进视野》《蓝洱海白月亮》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