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故事:从中国人的秘密到代尔夫特蓝

筠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代尔夫特Prinsenhof博物馆藏品</font></h5> <h3>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比较康雍乾三朝,别出心裁地将宫廷烧瓷工艺,与皇帝执政风格联系起来,总结出:瓷如其人,人如其政。即康熙质朴,雍正典雅,乾隆华丽。</h3><h3><br></h3><h3>细思,颇有点意思。内务府驻景德镇的督陶官,想来必迎合皇帝的喜好,来烧瓷。长此以往,瓷便与皇帝合而为一,亦是其作风的写照。</h3><h3><br></h3><h3>我国传统重道不重器,但其实烧瓷绝非易事。雍乾两朝,内务府员外郎唐英,近三十年驻景德镇烧瓷,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瓷务事宜示谕稿序》记其事迹:“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从小白到陶瓷艺术家,非如此不能成就。此即近年尤为弘扬的匠人精神。</h3><h3><br></h3><h3>而明清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通商,长期贸易顺差,白银从各国源源不断流入。这归功于四大畅销品:茶叶、瓷器、丝绸与药材。彼无却需,唯我独有,想不赚钱,还真不容易呢!特别是瓷器,既羡慕嫉妒恨,又爱不释手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中国人的秘密”。</h3><h3><br></h3><h3>可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秘密。当门户渐渐打开,瓷器不再是我国的专利。两年前,我来到荷兰,在机场的纪念品商店里,从荷航餐盘所垫的宣传纸上,认识了代尔夫特蓝瓷,类似我国青花瓷。</h3><h3><br></h3><h3>那么,我们的“秘密”,是何如被素有匠心的代尔夫特人偷师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参观了代尔夫特的Prinsenhof博物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神仙盘 代尔夫特蓝瓷 1691-1721</font></h5> <h3>那是在遥远的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代尔夫特派商船前往亚洲,那儿有个古老的国度,名叫中国。而在中国的景德镇,那些漂亮精致的青花瓷,薄而结实,耀眼的白色,装饰着天蓝色的异域图案,几乎要闪瞎荷兰人的眼睛。对于“红毛蕃”来说,这真是太新奇了,不要说见,压根闻所未闻。要知道,当时荷兰人家中仍在使用锡盘和棕色陶器。好比乡下人进城,不由地产生了效仿之心。</h3><h3><br></h3><h3>有心者总是事竟成,中国人的秘密,被一旁细细观察的代尔夫特人学得三分。回到荷兰后,他们居然依样画瓢,开始制造山寨版青花瓷。</h3><h3><br></h3><h3>最初,代尔夫特的“瓷器偷师者”采取拿来主义,完全照抄中国。他们也使用薄而上釉的白瓷,装饰着东方的花卉、人物、宝塔、龙;而最新的中国款式、颜色和图案,更是竞相模仿的对象。比如Prinsenhof的馆藏神仙盘,盘中所绘制的人物,很明显是中国道教的八位神仙。</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司马光砸缸瓷盘 代尔夫特蓝瓷 约1722-1757</font></h5> <h3>还有,著名的司马光砸缸故事,也被代尔夫特人搬到了盘中。但故事的演绎却是以日本柿右卫门瓷器的风格。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中日荷三国“混血儿”,既感到亲切,又有些失笑。</h3><h3><br></h3><h3>可以想象,中国的瓷器是如何风靡一时。为了从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分一杯羹,代尔夫特的制陶人可谓绞尽脑汁。17世纪中叶,明清朝代更替,中国停止供应瓷器数年。对于代尔夫特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妙的机会,为此半个城市投入到陶瓷生产。</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带盖的篮子 代尔夫特蓝瓷 1750-1800</font></h5> <h3>如何制造瓷器?如何挑选土质?唯有中国人知道的秘密,直到1708年,才被彻底揭晓。而代尔夫特人经过长年模仿与改进,也有了自己的创新。西洋文化元素被添加,典型的荷兰产品应运而生:像是美丽别致的花架,描绘着作坊、帆船、玩具与滑冰者的瓷砖。</h3><h3><br></h3><h3>而在瓷器的造型与装饰上,代尔夫特人也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毕竟东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同,而瓷器本就服务于生活。越来越多新鲜的设计被介绍到市场:烛台、咖啡壶、黄油碟、首饰盒、雕像等等。</h3><h3><br></h3><h3>比如这个带盖的篮子,装饰着圆形栅栏,里边是中国传统的花鸟图案,篮子镂空设计,盖子的把手是一头小狮子。小巧精美,令人猜想此物到底何用?或为熏香?</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 鹳鸟花瓶 代尔夫特彩绘瓷 1898</font></h5> <h3><font color="#010101">随着油画的发展,脱胎于中国青花瓷的代尔夫特蓝瓷,吸收油画的精髓,进行了改良。蓝色可以变幻出多种层次,在纯白的底色上,完美地展现明暗,仿佛油画一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同时,又融合其他东方装饰风格,比如日本的柿右卫门赤绘瓷;此外,结合本地的荷兰风景、历史故事、谚语、纹章;并且受到色彩组合的影响,不断调整自我;洛可可以及新艺术也留下了印迹……直到今天,代尔夫特蓝都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font></h3><h3><br></h3><h3>这只一百多年前的鹳鸟花瓶,已经是多色彩绘设计。由于花瓶的形状,鸟儿显得微凸。而花瓶的底部留有作者的名字,据说他花了一年时间设计而成。</h3> <h3>如今的代尔夫特蓝瓷,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图标。瓷如其人,这话是对的,青花瓷最终也荷兰化了。就像佛教传入中国,菩萨衣服越穿越多,本土化不可逆转。</h3><h3><br></h3><h3>当然,作为来自瓷国的我们,始终觉得祖国的青花瓷更细腻,更耐看,更精致。不仅仅因为文化的根在遥远的东方……</h3> <h5><font color="#808080">文字:筠心<br>图片:代尔夫特Prinsenhof博物馆</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