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溪村……

老木

<h3>  紫溪村位于东阳城区向南约16公里处,村庄三面环山,有多个水库散落其间,村中共有650余户、1500余人。一条小溪从青翠苍郁的山间流下,蜿蜒着穿过村庄东侧而流向南……,村里人家一打开家门,就能与溪水亲密接触,天天生活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中。</h3> <h3>村庄南面是东永二线。在公路进入紫溪村的村口处,立着一石碑:东阳市历史文化名村 紫溪。</h3> <h3></h3><h3>紫溪,是村名、溪名、水库名、也是人名。相传,该古村原名黄毛塔。北宋末年,邵氏名人邵亢(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后人隨驾南渡,而后定居浙江。南宋末,邵亢的第九世裔孙邵养元到黄毛塔定居,成了当地邵姓始祖,并繁衍成一个大族。时至明朝万历年间,黄毛塔邵氏因为出了个监察御史而显赫。族人一议,黄毛塔就改称紫溪村。</h3> <h3>作为东阳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村,紫溪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御史厅,邵飘萍出生地,景溪宗祠,逸轩艺圃,邵氏宗祠……全村处处都保存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h3> <h3></h3><h3><br></h3>紫溪村三面环山:东面有伏虎山,北有后山,西有飞凤山。是个风水宝地……其北侧、西侧,建有数口水库。主要有紫溪坑水库、泽塘水库、麦塘水库、古塘水库、岩屋水库等。 <h3>这是紫溪坑水库。现在它是除了紫溪本村外,还是下游许多村庄包括花园集团公司的饮用水源地。当然也是个风景绝佳地……</h3> <h3>这是泽塘水库。它的西侧则是麦塘水库……。</h3> <h3>这些水库,都是解放后修建于五、六十年代……所以老木一直骄傲地跟人说:我们村的农业是旱涝保丰收的……这应当非常感谢伟大领袖毛泽东。</h3> <h3>这是紫溪村的主要活动场地御史厅。它位于村中间,它建于明嘉靖三年(1529),距今已经400多年了。是邵豳(号紫溪)任御史时回乡时建成的。为三进式厅堂,厅堂后面的房间设为议事房一一叫纱帽厅,当地人也叫厅后座。现在的御史厅曾于2013年进行了修缮。</h3> <h3>  古时,紫溪御史厅曾是接宾客、迎神明、祭祖先之场所。解放后,该厅是村民演戏娱乐、开会谋事的地方。七十年代,这里常常演出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洪湖赤卫队》队等……</h3> <h3>公社化时,这里曾办过集体食堂,800多人同饮厅前明堂里的同一口井水,同聚该厅用餐。“文革”时期,该厅成了破“四旧”的对象,又是“四类分子”的汇报所。在七十年代后期,该厅办过“五七”高中,还办过村粮食加工场……</h3> <h3>御史厅建筑考究,极具“官”彩,当地盛传“东阳南乡十八厅,不如紫溪御史厅”之说。</h3> <h3>御史厅的正前方,是个四合院的明堂,中间正对台门为上铺鹅卵石的通道。左前方有一口水井,高峰期曾有800多人同饮也不干枯。</h3> <h3>御史厅的入口处为八字台门,一对户对石鼓镇守门前驱祟……入口前的横向路称之为“马路”,全路均为石子铺就。八十年代前是全村最好的村路</h3> <h3>东阳木雕工艺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东阳木雕在表现的题材方面十分广泛,有山水、花卉、飞禽、走兽、鱼虫、人物故事等。特别是后期(清朝后期)的木雕,往往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进行装饰内容。</h3> <h3>御史厅的木雕,以简单的山水、花卉等来表现,恰恰说明御史厅是建于明朝时期……</h3> <h3>御史厅的木雕,没有历史人物故事为装饰内容,而以简单的山水、花卉等来表现……</h3> <h3>每到过年期间,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就会写几付对联,贴于高大粗壮的柱子上……增加喜庆……</h3> <h3>关于御史第,紫溪村民间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相传1404 年,邵氏宗六公去世葬于飞凤山脚,挖墓穴时,挖出三只鸽子,一只挖死了,一只飞到缙云(据说后来也出了一个御史),还有一只留在穴中,这只就应在宗六公孙子邵豳身上了。关于邵豳赶考也有一个小故事。他在出门赴考之际,路见一女尸,觉得有些晦气,就回家不想赴考。妻子说:“女尸谐音‘御史’,是个好兆头,此考必中。”结果果然高中了……</h3> <h3>现在的御史厅,已经成为了村民逢年过节时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也是元宵挂灯笼的场所……</h3> <h3><br></h3> <h3><br></h3> <h3>这是邵豳(音bin),1504年,邵豳23岁中举人,可谓少年得志;时过10年,中进士,更是凤毛麟角。邵豳中进士后,到建阳任知县,建祠堂,造书院,特别是丈量土地,杜绝富者有田无赋、贫者有赋无田的积弊,深受百姓欢迎,也受上级器重,后来被选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嘉靖七年(1528)巡按广东,因弹劾陈纪贪赃枉法、包庇陈洸等罪以触怒权贵被赋予闲职。嘉靖十七年(1538)重新任命为无为州判官。</h3> <h3>我国新闻先驱、一代报人邵飘萍(邵豳的后裔)的出生地就在御史第的东厢房处。</h3> <h3>1886年,邵飘萍出生此老房子内。出生后不久因生计艰难,当年腊月,其父亲带着家人迁到金华。7岁那年,父亲邵桂林把飘萍从金华带回紫溪,让他在家乡上了一年的私塾(现飘萍小学的前身),接受家史、族史教育,一年后返回金华。14岁那年,邵飘萍考上秀才,父亲邵桂林将他领回紫溪祭祖、开贺,在邵氏宗祠设宴。邵飘萍在宗祠里向列祖列宗像叩头,从此可以每年领一两百公斤稻谷的养贤租(紫溪村的族产奖励),邵桂林做主让堂嫂许氏享受,以报养育之恩。<br></h3> <h3>景溪公祠位于紫溪村庄的西侧。景溪公祠最早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进行修理,2000年,族人作了全面维修。公祠前面是三间厅,后面三间堂,中间有穿堂相连。</h3> <h3><font color="#010101">屋内最显眼的是挂在前厅正中的金字匾,“成德堂”三个大字居中,左边书写年份“民国十三年”,右边署名“国务总理、内外部长颜惠庆”。</font></h3> <h3>  据说当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颜惠庆听说邵飘萍的家乡要修建景溪公祠,亲笔题写“成德堂”金字匾,并派人送来。正因为北洋政府要员题款,原匾在“文革”中被烧毁,现在的匾是仿制的,上面的颜惠庆的身份“国务总理、内外部长”是集合1920年、1922年1926年的三个职务而成。</h3> <h3>祠堂内还有几块牌匾:登科、思敬……但就作者我来说,却没有明白是何意,几次相问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问清楚……</h3> <h3><br></h3> <h3>堂上右侧则挂着邵飘萍的画像.画像上的邵飘萍显得英俊潇洒、和蔼可亲。相框上方则是红底金字“东序”。</h3> <h3>堂上左上角则挂着邵飘萍的二位夫人的画像。画像上方有一红底金字:西庠。</h3> <h3>由于景溪宗祠重修相对较晚,因此其柱梁结构,就没有什么古建筑那种雕梁画栋……</h3> <h3><br></h3> <h3>公祠左边墙壁上嵌着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建景溪公祠的纪念碑文,有如此字样:“惟当时有堂叔振青者,邑廪生……即慨然曰:‘景溪公积善积德,乃有吾辈之今日,应食善德之报。吾愿认捐六百元,此为重建之资。’房人闻之,莫不喜形于色。”重点记述振青(即飘萍)捐款事宜。1924年开始重建景溪公祠,由于当时百姓生活拮据,公祠的维修拖了八年,再次集资,邵飘萍再捐一百元,到1932年才竣工。</h3> <h3>飘萍小学开办于1909年,是一所百年小学。其前身是建于18世纪晚期的紫溪私塾。紫溪两级小学,当时就办在邵氏宗祠内。解放后,这里是紫溪中小学。作者的小学、初中就是在这里上学的。1986年3月18日,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经东阳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紫溪小学正式被命名为飘萍小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亲书校名“飘萍小学”,</h3> <h3>飘萍小学是现在东阳唯一的祠堂小学,学校就办在邵氏宗祠内。</h3><h3>邵氏宗祠,初建于明朝,由紫溪珉四公所建。后几经修理成为现在的规模。</h3> <h3>如今的邵氏宗祠仅存一进正厅。现在这里是学校举行重大活动及体育课的场地。这是金华市最早以名人命名的学校之一,也是目前东阳唯一一所有宗祠的学校。</h3> <h3>因场地有限,宗祠内开展的体育活动基本上就是乒乓球运动,这也是飘萍小学的体育特色,该校乒乓球男女团已连续多次打入东阳市小学组六强。</h3> <h3>1909年邵氏祠堂拨出族田400亩,将紫溪私塾改办成两级小学,将族田800亩土地的租税收入划归学校,作日常开支,聘请名师任教之费用。邵氏家族提倡男女平等,女孩与男孩都免费就读,就连紫溪村的女儿嫁到外村,她们的子女回到紫溪村的小学读书,也同样享受免费就读的待遇。因此这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著名的画家邵逸轩、邵幼轩等,都曾在这里受教育。</h3> <h3>邵氏宗祠,出现了许多反应当时雕刻现状的狮兽、飞禽类,人物故事类的雕刻。其雕刻技艺手法高超,雕刻精美,栩栩如生。</h3> <h3>由于宗祠是晚清时期的建筑,因此其梁柱等构件的雕刻,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雕刻现状的狮兽类,人物故事类的雕刻。其雕刻枝艺手法高超,雕刻精美,栩栩如生。</h3> <h3><br></h3> <h3>穿过邵氏祠堂,后面就是临时的“邵飘萍纪念馆”。馆的正中是邵飘萍先生的新半身塑像,上书是“铁肩辣手”,是邵飘萍先生的尊称……</h3><h3>邵飘萍先生是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最早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h3> <h3>邵飘萍(1886—1926),在紫溪时的名字叫“邵新成”,“振青”是他的字,“飘萍”则是他的号。</h3> <h3>这是毛泽东赞誉邵飘萍记录……</h3> <h3>由于场地狭小,其部分生活日用品、书籍信件等只能拥挤在一小房内。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早日对紫溪古村进行修复重建,届时会有专门的“邵飘萍纪念馆”进行展览纪念……</h3> <h3>这是部分展柜……</h3> <h3>这两棵樟树是紫溪村的风水树,把住了紫溪村的南大门,也锁住了紫溪村的风水不外泄。</h3> <h3>两棵樟树的树枝上挂着很多红灯笼。村民说两棵樟树分别是樟树爹、樟树娘,因为樟树树龄长,不少村民都会让儿女来认领干亲,希望孩子可以像樟树一样长命、好养,“一般女的认到出嫁为止,男的认到16岁”。每年正月十五,前来认领树娘树爹的村民很多,树枝上挂满了灯笼,红红的灯笼村托着绿绿的树叶,很是漂亮。</h3> <h3>两棵樟树分别已有400、500年树龄,树干都已中空。其中一株樟树的根部有一个洞,小孩子弯腰就能爬进去,从树洞内爬到树的中段,上面还有一个洞孔可以爬出。小孩们在树枝上嬉闹,别有一番乐趣。</h3> <h3>左边的香樟树下,立着一石碑:历史文化名村——紫溪村。1997年 7 月14 日,东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紫溪村为第二批东阳历史文化名村。</h3> <h3>形状似畚斗的紫荆井,据传那是御史太婆贾氏挖成的,已有近六百年历史了……这些围栏是新增建的。</h3><h3>紫溪村有紫荆奄、紫荆桥、紫荆井这三个带紫的地名(紫荆桥现在依旧存在,紫荆奄已拆)。古时候皇帝穿黄色的衣服,宰相等二级官员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带“紫”字是不能随便乱用,要报朝庭封过才行,所以这三个地名来之不易。</h3> <h3><font color="#010101">紫荆井:它形状似畚斗。据传那是御史太婆挖成的,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了……这井踏步十八步,下去有一块磨盘石,磨盘石下还有二步。该井紧靠于飘萍小学。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它是飘萍小学(紫溪中小学)及附近村民的饮用水源井……</font></h3> <h3>印象中,该井从不干涸,水质甘甜……只是现在有了自来水后,它已废弃不用而少养护了……</h3> <h3>紫溪村,还有许多其它百年老建筑。这是十三间……其侧面的台门上方有些残破的砖楣,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其悠久历史……</h3> <h3>高高的马头墙,黑得发白的八五砖,弯弯的砖窗楣及二楼小小的采光窗,无不说明其年代的久远……</h3> <h3>老房内,现在依然居住着原居民……</h3> <h3>古建筑呈现四合院状:三面房屋一面围墙。只是围墙内的明堂现在做了菜园子……老房内,现在依然居住着原居民……</h3> <h3>老房内的门窗上,有着各种吉祥喜庆的雕刻。只是历史将原来的颜色遮挡了……</h3> <h3>这里长眠着部分邵氏祖先。其中有原始的,也有后来迁移过来的……</h3> <h3>这是邵氏祖宗珉四公邵冯(1353——1389)(明朝)及其妻楼氏之墓。</h3><h3>该墓穴是原始没有迁移过。</h3><h3>珉四公是紫溪村的“邵氏宗祠”(即现飘萍小学内的宗祠)的建造者。该宗祠后几经修理后,保存至今。</h3> <h3>这块石碑就是珉四公坟墓是原始的证据……万幸居然能躲开文革的破坏。</h3><h3>当然,紫溪村远不止这些景点:还有云峰寺,逸轩艺圃,紫荆桥,六十年代的水力发电站……等。</h3> <h3>现在的紫溪村,由于有老年协会会长邵福清等的热心支持,将文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名声远播附近村庄……</h3> <h3>紫溪村的春节文艺大联欢,是附近地区出了名的……</h3> <h3>台下观众……</h3> <h3>2018年3月,紫溪邵姓将进行家谱续修,为此举行了各分支宗亲的交流会。</h3> <h3>重修家谱动员会的分支宗亲,除了附近几个村外,还包括了花园村(即花园集团公司)、衢州邵氏、嵊州邵氏、龙泉邵氏、磐安邵氏……等许多紫溪村分出去的分支宗亲……</h3> <h3>这是紫溪村的美食之一……</h3> <h3>这里现在是紫溪村的村民公园。现在已经是紫溪村民晚上健身休闲之好去处了……</h3> <h3>2017年,因各种原因,紫溪村拆除了许多老房子……让人很心痛……</h3> <h3>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紫溪村能呈现在人们眼前……</h3> <h3><br></h3> <h3>部分照片及资料由邵福清提供,在此表示感谢。</h3> <h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h3><h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h3><h3>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准确地描绘了在外游子之心。作者在拍照时,就有不少村民用普通话前来问询:你是谁呀?我只能小声地用紫溪话回答说我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