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我家的家风是孝、善、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爷爷奶奶做为第一代支边青年,从几千公里的江苏来到西北大边锤——新疆精河县,在这里开枝散叶,将孝、善、勤的家风代代相传!</h1> <h1> 好的家风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我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儿时的我,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疼爱中长大!</h1> <h3> 儿时的点点滴滴时刻映在我的脑海,爷爷奶奶慈祥和蔼的面容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个年代大家普遍很穷,包谷面、窝窝头是家家户户常见的口粮,但我从未觉得自己的童年贫寒、匮乏。幼年的我身体弱,三天两头生病,爷爷奶妈省吃俭用,总要给我多弄一份好吃的。有时候是两颗糖,有时候是一个红薯或者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又病了,爸爸咬咬牙把唯一的一只大公鸡宰了,妈妈还给我煮了两个鸡蛋。哇!这可是过年都吃不上的好东西呀!</h3> <h1> 我和妹妹狼吞虎咽的吃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却微笑的看着我们不动筷子,我问他们:‘’你们咋不吃?”他们都说:‘’我们不喜欢吃!”</h1> <h1>记得小时候,我家的院子一天到晚都没断过人,因为亲爱的爷爷是大队的书记。我经常听到街坊四邻和爷奶唠家常,谁家的孩子不管老人啦,谁家的兄弟为了一亩三分地闹得反目啦。爷爷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做人呢,首先得有孝心!父母怎么做,孩子就照着学,年轻人孝顺老人,也是在给自己积福呢!</h1> <h1>爸爸常常告诉我们:人要善良的活着,一个人的真诚才能成就他的善良。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爷爷、爸爸心里,只要待人真诚,学会换位思考,多大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我的祖辈、父辈这样,我和弟弟妹妹也这样,认准“家和万事兴”,对上孝敬老人,对下疼惜儿女,对兄弟姐妹友爱相助。</h1> <h1>小时候,爸妈为了能让家里的日子宽裕些,总是像个陀螺一样围绕着家、围绕着老人、围绕着我们,一圈又一圈永不休止地转着。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了我安定的生活!也用他们朴实的信念,教育我要做一个勤劳的人。</h1> <h1>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放学回来就要帮家里干农活,放暑假,妈妈就带我和妹妹去打零工。记得小时候年纪小,和妈妈在田里干活,那片田地大得似乎永远都走不到头。我问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啊”?妈妈说:“不停干总有干完的时候。”长大以后每当遇到困难,觉得自己似乎顶不住的时候,我就想起妈妈说的那句话,我就想只要自己不停地干下去,不要被压垮,就总有战胜困难的一天。</h1> <h1>勤俭不分家。妈妈的手非常巧,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她想尽办法勤俭持家。我们上学的书包是她缝制的,鞋子是她一针一线纳的,就连一家老小的头发也是她修剪的。</h1> <h1>爸爸妈妈一直教育我们:吃饭穿衣绝不可浪费。因为从小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我特别珍惜每份劳动成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爱物惜物,知足常乐,勤俭的习惯让我们一家在现今纷纷扰扰的物质社会中,始终保持一颗宁静安然的心。</h1> <h1>爸妈教导我们勤劳,督促我们劳动,不是为了让我们分担生活的重担,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劳动中体味做人的道理。</h1> <h1>弟弟小时候贪玩,常常玩起来不知道早晚,一天放学后,爸爸交代他去放牛,他一心顾着玩,把牛放在一片有草的地方,就自顾玩去了。等他玩到天黑,牛也不见了踪影,弟弟只有哭哭啼啼地回家告诉爸爸。爸爸很生气,忍了忍没打他,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爸爸生气不是因为你丟了牛,是你做事的态度,你大大咧咧,处处想着玩,不改以后能有多大出息啊?”</h1> <h1>爸爸的话,如雕刻般,刻在我的心头。孩子是一棵树,成长时不仅要经历风雨,更需要营养,而好的家教就是成长为栋梁的灵魂!</h1> <h1>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h1> <h1>有人讲,现在谈家风没有多大意义,也有人讲,这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的事,与一般的老百姓关系不大。</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h1> <h1>这些年来,“富而不贵”“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人津津乐道!</h1> <h1>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家风的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h1> <h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h1> <h1>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h1> <h1>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h1> <h1>身为人母后,我更能理解家风是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h1> <h1>她将约束你的行为,她是一种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h1> <h1>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让文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不断发展传承,我们今天的生活,需要这种文明,更需要家风的传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