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得小学二年级,老师送我一本字帖,骆恒光老师写的毛泽东诗词,那字让我如痴如醉,买不起笔也没有纸,手指醮着水在小圆桌上练,后来午后大字课上,我的字全部都是红圈圈,骆恒光不认识我,但他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但凡学校里的大字报书写,我都是第一人选。</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村里我开了双夏代销店,然后我把所得全部收入用来买书买纸买墨买笔,在报纸上练书法,给邻居写婚联,但没有好好地临帖。</h3> <h3>那年同学推荐函授刋大,我自学中文四年,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打起交道,我爱上了古代汉语,特别崇拜王力先生。1981年我以一手漂亮的软笔字完成了《浙江青年》主办的全国文学理论大奖赛答卷,获得三等奖,此奖大概与书法有关,当时编辑黄育海先生夸我字写得相当好,那时也结识了杨建新厅长(时任主编)。</h3> <h3>后来进入乡镇企业当会计任文书,我的书写空间越发大了。在诸暨丝绸印染联合厂的大门走廊旁墙上,我用黄漆写了厂规厂法,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进出人员都要看一看,殊知是木架上写字,很吃力。</h3> <h3>九十年代初,我去华东布厂(虹娟集团),任企管办主任。我的书法进入蜕变期,从老百姓字渐入规矩。92年十月加入店口书画协会,得到陈金潮先生陈黎明先陈兆根先生的指点。</h3> <h3>这里要感谢的是何根土先生,他开的苎萝苑文具店,让诸暨大批书画爱好者都得到了方便和帮助,从万寿街到体育路广场,再到高湖路,何老师何师母待人非常热情也非常真诚,他们那儿买到字帖我都保留着。记得最早一本是赵体字帖,我练了二年。</h3> <h3>店口书画协会成立后,郭仲禄老师许绍满老师每年年会都来讲课,从中我懂得许多有关线条、章法、印章盖戳等等知识。许绍满老师讲得最多,受益匪浅。</h3> <h3>其实我是先学赵体再练米芾字,觉得米体适合当时我的个性,快人快语,口不择言,八面出锋。二年后,我改学颜体,颜体有庙堂之气,大帅风度,正襟危坐。先练多宝塔,后学勤礼碑,现在楷书写成四不象。</h3> <h3>有一段时期我练过柳体和欧体,柳体介于欧楷与颜楷之间,字不错,太中庸。欧体太上耸,将人的性格练成刀枪。所以我都放弃了。</h3> <h3>练书法走了许多弯路,等到幡然醒悟已经老了,两鬓班白如眼前的羊毛笔。如果临帖入路会成就自己。委实,我会临得很象,但入帖却不能出帖,这就是大器也晚成不了缘故。周边相识的人说我字写得好了,我不这么认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h3> <h3>其实真正让我感受到书法的美是办培训班开始。那年我卸掉了绍兴日报店口分站职务,偶尔路过山下湖,发现有人在教书法,我冒然进去,与赵立华先生相识,这是一种缘份,立华先生一边在美院学习一边带学生,他说我在店口也可以搞培训班,并提供相关资料与工具。如果没有立华先生,我可能不会以书法为业。不过,要做老师自己一定要有本钱,所以我是夜以继日地练颜楷,掌握了所有颜楷笔法,施之以教,沛侃先生说我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确实是要有本事才能当老师。</h3> <h3>2005年后,我二次参加了全绍大赛,第一次工行杯,我练的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这是颜体的书帖,不是碑帖,比较灵动,富有活力。我写了二十多张,至今还有一张留着。第二次是大香林杯,我写的是怀素的自叙帖,每天写八张,也写了一礼拜,两次参赛,加入了绍兴书协。</h3> <h3>以前老说立华先生的字团过过的,其实是自己无知,立华先生学的钟鲧的小楷,这叫古朴,学追魏晋。许绍满先生曾不止几次地要我们别学唐宋以后的字,现代的更不要学,字要有古意。立华先生的字确实了不得,一下子入展安美杯国展,完成了跨越,成中书协会员。而我还在体会三分钟热度。</h3> <h3>那年店口电影院来了个书贩子,说是倾销各类书籍,从印刷厂仓库直接挖出来的,价格很便宜,其实都是盗版本。我买了二千多元,尽管盗版,但对我来说是如沐春风,我检阅了中国整个书法史,各个年代的名家名帖向我走来,至今我都能报出某个年代有那些名家。当然也练得很杂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好朋友程军先生是杭州人,少时每逢暑假来他外婆家息夏,而且在我家隔壁。我们从小相识相伴。程军先生知道我在练书法,送我两颗印,一方闲章,一方名字,而且是冻石,有十五公分长,说是西冷印社名家刻的,刻得到位,我心中答应回礼送份册页,至今未兑现,感觉失信于人,今年一定要完成这个心愿。</font></h3> <h3>有了好印章,也是一种压力,叫好印配好字。写不好字就亵渎了这方印章。于是我买来王羲之的十七帖。此帖韵味很足,使转翻折特多,而且笔毫要时常调锋,况且动作都在线条行进中进行。我将十七帖全部写到一册页中。有时拿出回顾玩味,总觉得形似神异,线条太嫩。但也是完成了一项工程,等有时间再临。</h3> <h3>最近,爱上了视频美女。此美女不同凡响。书法美女,名字叫方放。这几天看她比看老婆时间长。方放的书法作品,方放的书写视频我每天看四五遍。尤其是方放的运笔越看越有味,我是真正见识到书法的韵味是如何出来的,我买了四百元钱的书法教学蝶片,也没学到运笔的方法,在方放的视频中我找到了这种方法。真正感谢方放老师,人美字更美,美女美字,天天享受。</h3> <h3>去年,我与王国平、陈定永、陶文军四人去新昌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新昌培训班,我选的是楷书,孙文佳老师指导。尽管只有短短的五天,可我观摹了孙文佳、李明、蔡兴洲等老师的现场书写,获益较多。在学习时孙老师说:你们个个都能临帖,而且临得很象,如果这五天里还在临帖,那你可以回家了。他说这五天里你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写帖,有意识地去临帖。孙老师说我字写得很平,字行之间没活力。他的示范确实让我领略了名家的风采。</h3> <h3>六年前我也参办省残联举办的书画培训班,有美院省协老师来授课,可我一点都听不进去,不是老师们的水平不高,是自已没有用心去听。蒋北耿老先生讲得龙飞风舞,我觉得不如现场书写再好。因为运笔的窍门是观摹。</h3> <h3>章团结先生邀我加入格博书画院,与楼耀芳老师、郭仲禄老师、钦桂林老师、杜苏堤老师、徐建浩老师、章高军老师、陶建中老师等一起搞创作。在这些老师面前,我真觉得惭愧,尤其是楼老师八十七岁,还笔不停辍,每天数小时,数十年如一日,从这些老师身上我看到自的不足。应该讲自己比较惰性。其实我最小,理应写得更好。j</h3> <h3>心目中我们的八仙团队最牛,十来年了,丁晓尔先生花十几万参加陈振廉的书法班,加入了中书协;钱鸿波先生抛却二家婚沙店就读美院,书技大进;杨胜先生告别铁饭碗带徒授艺;方燕莉先生千里求学,今年又入美院进修;章忠和先生的画技独领风骚;而我们的老小俞铁峯先生更是年少上位,成为诸暨画坛之星。尽管我们各自奔走,但那段历史留在记忆当中,是永远抹不去的,真诚祝愿各位兄弟花开四方,成果硕硕。↗</h3> <h3><font color="#010101">五年前,我从店口搬到城里,接触的面广了,学习的机会也多了。家长有要求,朋友有要求。我送出的书法作品不少于千张,确实看得多知道手低,写得多知道欠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我去台湾世贸中心参展,精心准备了数十幅作品,真草隶行具全。台湾是中国文化的收藏地,故宫博物院里参观,人潮如涌,尤其是毛公鼎展品前根本站不了几秒钟,走马看花。但这些文化的载体却令人激动,至今记犹新。展览时我送出了近三百幅书法作品给台湾同胞。我的字被台湾人收藏也不易,回归后再去台湾的话,可能会偶尔发现人家家里挂着何仲尧的书法作品。</font></h3> <h3>我觉得兰亭雅集以书会友,是一种比较风雅比较高洁的举措。而我在今年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赠给亲朋好友也不失为一种美谈。于是我努力地去书写。如果能将方放的运笔方法融入自已的书技里,那我的字会更上一层楼。</h3> <h3>这几年在总工会职校教书法,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书技,学生们有教师公务员卫生系统的,如果我还在用教小孩方法去教大人,那肯定让人非议。教学重在示范,而不是高谈阔论。只有自己手头上成熟,才能出得了手。所以压力成动力。实在的东西多了,学生才会接受你,用人单位才会认可你。今后在行草书方面再下些功夫。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h3> <h3>花开会结果,努力了总有些收获。近十年不参赛,今年参加全市书画展,侥幸入列二十五幅优秀书法作品。众多高手,虎视眈眈,稍有差池,就会名落孙山。我这幅作品从形式上方格布局,白底暗黄,古朴高雅,以二王笔法,张驰有度,空间切割也比较适宜,所以有些引人眼球。以后的参赛作品确实需要仔细推敲组合。任重道远,相信自己的书法会上更高境界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