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墨香 岁月留痕:把科学的春天写进人生

风雨兼程

<h3>岁在戊戌,接灶迎耕。七七中师,会于滦州。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四十整载,白驹过隙。</h3><div>遥想当年,思绪万千。高考重启,鱼跃龙门。河北滦师,燕赵名珠。匆匆两载,终成散星。</div><div>歌声飘过40年,一曲《滦师七七级同学再相会》,把已届花甲的这代人拽进了属于她们的芳华!</div> <h3>难以忘却的1976:三位伟人相继离世,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总理逝世;7月6日下午3时01分,朱德委员长逝世;中秋团聚赏月的晚上刚过10分钟,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逝世。3月8日15时1分50秒左右,吉林降落了罕见石陨石雨;7月28日03时42分53.8秒,里氏7.8级的大地震瞬间将唐山夷为平地,24万个生命灰飞烟灭。新中国从未承受过如此之痛!</h3><div>命运多舛的1976年,除了留下悲伤,也播种下希望,这一年是共和国历史大转折,也是许多人生命重获新生的开始,10月6日晚,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断然措施,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从此结束。</div> <h3>1977年8月4日,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决定恢复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1977,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千万个人生的转折,无数个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h3> <h3>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专业人才”,否定了“三来三去”中关于高校培养目标是农民、工人的提法,明确了高校可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br></h3><div>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替。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同时也是国家日后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历史转向的开端。</div> <h3>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标志着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从而成了拨乱反正的风向标,标志着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的时代来临,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前程。有人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歌颂着中央的决策,有人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主义情怀分享着恢复高考带给国人的喜悦;也有人用“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着自己当时的心情。</h3> <h3>全国大考准备工作紧锣密鼓,恢复高考消息发布仅仅5天后,教育部工作组便进驻百色,至12 月 6 日试点结束,期间,针对高考从宣传发动、组织报名、复习备考,到命题、考试、评卷、政审、体检、录取等环节所有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共写了 15 期简报,报送教育部,为全国高考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非常巧合的是高招试点的地方,正是40多年前的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领导的著名红军右江起义地,历史再一次选择了百色,给百色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色又一次闯入视野记忆,再次见证了历史!</h3> <h3>1977年12月,从“文革”前高1966级到1977应届毕业生,整整12届“精英”约570万身份不同、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父子同考、母女同考、叔侄同考、师生同考、兄妹同考、夫妻同考,一时传为佳话,富有戏剧性地载入史册!</h3> <h3>高考活化石——这就是当时试卷</h3><h3>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 的一次冬季高考,但对于570万青年来说,那个冬日阳光灿烂,驱走了寒意,唤醒了春天;同时,那也是历届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高考,最后仅录取27.297万人,录取率近4.8%。</h3> <h3>共和国第七任、也是第一位博士总理李克强,就是在这一年参加的高考并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在为纪念北大110周年所写的《师风散记》一文中回忆道:“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1978年3月,李克强依依惜别朝夕相处4年的乡亲们,踏上了求学之路。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李克强的命运,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为一个国家开启了新时代。</h3><div>2014年,李克强在浙江大学和学生交流时说起自己的求学生涯,激动地说,当时人人求知若渴,只想“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心声!</div> <h3>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3月18日至3月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共和国把科学的春天写进历史,一代青年也把之写进了自己的人生,大家奋力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着这个春天!</h3> <h3>仲春时节,山花烂漫,梦想破土而出:1978年3月10日农历的龙头节,就是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正式上课那天是植树节,这两个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节日,在当年可不是那么简单,真不知是上天有意还是人为安排!《埤雅·释鱼》有言: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二月二是续写荣光的开始!《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诠释着人民教师职业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想想都让人激动!</h3> <h3>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嶮津。来自唐山、秦皇岛的251名热血青年兴高采烈汇聚河北滦师。</h3> <h3>河北滦师,坐落在岩山脚下,滦河之滨,创建于宣统二年10月20日,始称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1912年更名为直隶第三师范学校;1928年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3年更名为河北省省立滦县师范学校;1934年改名为河北省立滦县师范学校;1936年更名为冀东滦县师范学校;1938年恢复河北省省立滦县师范学校;1953年更名为河北省滦县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滦州区师范学校;1959年更名为滦州区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恢复河北省滦县师范学校;1971年改为河北滦县师范学校。该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建校之初,这里曾是辛亥北方革命的策源地,1925年学校建立了滦县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在历次革命斗争中,有30多名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该校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解放前向社会输送了1343名毕业生,在冀东大地播下了发展民族教育的种子;五十年代形成了音、体、美、劳作"小四门"基本功过硬的特色,以其治校严、校风正、质量高创出了享誉冀东、名传河北的"老滦牌"。进入八十年代后,学校以"崇德、敬业、求实、创新"为校训,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小学的办学方向,教学改革稳步前进,1991年学校受国家教委表彰,颁发“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奖状,在1994年“国检”中被誉为“燕赵明珠、中师奇葩”;199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素质教育示范校。</h3> <h3>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这是定格在胶片上的《我的同学》;“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的名言,被岁月写进了我们的记忆!</h3> <h3>复苏的记忆 给时光一个浅浅的回眸</h3><div>忆往昔,师范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洋溢,踌躇满志,曾记否,教室里,我们苦读求知修人生,滦河边,我们中秋聚首赏明月;校园内,我们敞开心扉谈理想;田径场,我们奋力拼搏争荣誉;琴苑中,我们齐奏乐曲颂祖国;美术室,我们挥舞画笔绘明天;林荫道,我们追逐嬉戏笑声传!</div> <h3>此别方知同窗情 青春年华永相忆</h3><div>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同窗两载,情同手足。握手道别,天各一方。此去经年,应遂凌云壮志。若有万般情思,堪与当年友人说。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毕业,青春散场,永不散场的是同学情谊!</div> <h3>社会在进步,学校在发展。2001年1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河北滦师更名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顺利跨入高师教育行列,由原来的中师教育发展为专科教育。2016年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更名为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4月学校经教育部备案正式成为独立高等专科学校,是河北省仅有的3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古老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河北滦师,迄今已走过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培养了毕业生3万余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衷心地祝愿她明天更美好!</h3> <h3>奋斗的足迹,辉煌的历史:胶片上的滦师发展的见证者</h3><div>悠悠百载,薪火相传,不管战乱,抑或盛世,滦师人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奋进,绘就了一幅辉煌灿烂的历史画卷,沉淀了一种实韧拓竟的滦师精神,培养了一批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杨秀峰、裴文中、谷云亭、王大中、吴绍舟、高朗豁、曹林贵、高玉春、岳美中、宣道平、董健生、董维成、苏连存、江震寰、石光、高敬之、杨绍萱、汪金友、刘荣德、孙震生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见证、续写了学校的历史,铸就、延伸着学校的辉煌!</div> <h3>人们不会忘记,那个骄阳似火的夏日,几间密不透风的教室,一部热血沸腾影片,与榕树上的知了声,绘成了一幅终生难忘的生活剪影!那就是1975年学校集体组织观看电影《决裂》的场景,34年后《高考1977》搬上银幕,《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所讲述的内容太小,各方面也不够精彩,但它毕竟是一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高考40年家国一瞬间,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前程,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印证着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40年,浓缩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高考不但镌刻着一代代学子永不磨灭的记忆,也镌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砥砺前行的印迹。</h3><div>人生很长,高考很短。40年前,高考是转折点也是起跑点;如今“独木桥”变成了“成人礼”,演变为一代青年成长的连接点,时至今日,它只是让生活多了一种选择!</div> <h3>1977年恢复高考,呼啦啦一齐涌上了高考那座独木桥的整个一代人就是50后。这一代人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他们集体将生命最黄金的几十年,化成了国家及儿女发展所最需要的土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这代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他们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的写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说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青丝染霜的时候,生命终于可以轻描淡写了,让我们衷心地祝福这代人吧!</h3> <h3>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h3><div>郑老师是众恩师的一员,学生们忘不了您那慈爱目光,忘不了您那谆谆教诲,忘不了您那亲切叮咛。老师我想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div> <h3>母校——梦开始的地方</h3><div>让我们回到母校去吧,这是同学们的共同心声!到母校去看看已经雪染双鬓的老师,去看看当年情如手足的同学,去看看那亲切的宿舍、熟悉的教室、热爱的操场、常去的食堂……</div><div>这是在寒冬里向春天发出的第一个邀约,是沉淀了40年之后发自心灵深处最真挚最热烈的呼唤:2018年3月10日,无论你身在何处,请让我们相聚,相聚在梦想出发的那个城市,相聚在青春飞扬的那块操场,相聚在有无数欢笑和泪水的母校——河北滦师。</div> <h3>相逢握手间,时光倒流四十年;两载同学再聚首,一生知己又相逢!回忆在校生活,增进彼此友谊,衷心回报师恩,畅谈母校发展,构成本次聚会的绚烂背景!</h3><div>分享聚会的欢乐,感念幕后的英雄。在此,要特别感谢以任俊玲为主任的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他们辛勤的付出和艰苦的工作,呈现了一场同学聚会的盛典,让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div> <h3>“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河北滦师——学子们理想腾飞的航母!今天,她敞开博大胸怀,奋力张开双臂迎接她“桃李满天下”的儿女们。悠悠四十载,浓浓滦师情,风华正茂聚,花甲之年来!母校,我们来了!</h3> <h3>走在往事里,听久违的声音:三月的校园,春光正好,万象更新。40年前的1978年,也正是这个时节,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1977级学子们怀揣“把被耽误的青春夺回来和为实现四化而读书”初心,在这里开启了青春岁月最重要的一段人生旅程。他们也是国家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学校经过震后重建招收的第一批学生。40年后的春风里,昔日的领导、老师、同学,徜徉在美丽而温馨校园内,大家执手畅谈,阵阵欢笑打破了校园的宁静,成熟的笑脸,热情的拥抱,平和的话语,激动的情怀,彰显着师生、同学永恒的情谊,分别后的思念,相聚的喜悦。似曾相熟的名字,记忆中的身影,在陌生中寻找当年的熟悉。</h3> <h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亲爱的同学们,岁月的无情可以带走我们年轻的容颜,但永远带不走我们彼此的感情,历史的沧桑也许在我们的脸上刻下成熟的印迹,但永远抹不去我们心中青春的记忆,为了重温同窗友谊,回望青春岁月,今天,大家放下手头的事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相聚在夷齐故里,老马识途的源头,吸纳着灿烂历史文明的充足养分,共叙同窗情、畅谈阔别意,这是多么富有文化意蕴的聚会,我坚信通过这次聚会,我们彼此的思念会日益加深,我们的同学情、师生谊会更加牢固。美丽的研山作证,滦师77级同学圆满的聚会如同一股清新的风,融入滦河文化之乡的文脉,飘向远方,沁人肺腑。</h3> <h3>走进食堂,尝尝学生时代的饭菜,寻找四十年前的味道!</h3> <h3>四十年后师生相见,同学聚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回忆你我快乐的往事,互诉你我思念的煎熬,描绘你我美好的憧憬……在这相聚时刻,大家洒下的是笑语,倾诉的是衷肠;珍藏的是友谊,淡忘的是忧伤;收获的是梦想,放飞的是希望!虽然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h3> <h3>跨越40年的对话:师生们积极互动,开展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联谊会。<br></h3><div>同学代表朱全友(1998——2008担任校长)致辞,他深情回忆了40年前入学报到和在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引起在场老师、同学集体共鸣,同学们热泪盈眶;他感谢母校、老师对他们的悉心培育教诲,并祝愿母校发展越来越好;感谢学校领导师生热情、细致、周到的接待和服务。82级学生,现任党委书记、校长李艳红对老领导、老教师、老前辈、老学长们“回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在各自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深感骄傲和自豪;并向他们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她向心系母校发展和为母校发展做出贡献的老领导、老教师以及老校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强调,老校友重返校园特别是栽植“感恩树”的倡议,不仅是师生、校友们的久别团聚,更是校园生活中的一件富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大事,是对在校生具体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div><div>此后,同学与老师同台献艺,咏祖国颂滦师,并在合唱《滦师七七级同学再相会》将活动再次推向高潮!</div> <h3>感念恩师 回馈母校</h3><div>滦师学子们怀揣着感恩的心,挥毫泼墨向母校敬赠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留念,并向昔日的老领导、老教师赠送了纪念品,表达他们的拳拳爱校心和殷殷尊师情。联谊会结束后,同学们再次走向校园,种下了属于他们的感恩之树!大家自豪地说“滦师你是我的传奇,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永远是你的学生!”。</div> <h3>全家福</h3> <h3>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h3><div>所有的泪水均已启程</div><div>我们苦苦追索</div><div>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div><div>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春日</div><div>年轻的面庞如云影在脑海掠过</div><div>而你的微笑极浅极淡</div><div>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div><div>轻风终将今天的聚会</div><div>染成发黄的扉页</div><div>含着泪 我们一读再读</div><div>期待着下一个开始</div><div>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我们真挚的师生情、纯正的同学情历久弥新,地久天长!</div> <h3>水平不高,素材有限,仓促之作,错误难免,期待指正,随时修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