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插队记忆~纪念西安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1968~2018)

姚渭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代 序 </span></h1><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为纪念西安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借重几位知青朋友的诗作为序文,共同纪念那挥之不去的插队岁月…… </span></p><p> </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陇县八渡插队感怀》组诗 </span> </p><p> 张建平</p><p>西安市四十一中,高66届3班,1968~1972陇县八渡公社西坡六队插队 </p><p> </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 插队难 </span> </p><p><br></p><p>绿水青山无心看,爬山涉水赴陇县。青春学业全荒废,“接受教育”为那般!?昏睡几日在病中,发烧呕吐天地眩。梦中娘亲问冷暖,醒来清泪挂腮边。 </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砍柴难</span></p><p><br></p><p>深山打柴实艰难,夜半进山为早还。单衣难御寒风吹,抱团取暖树丛间。东方发白天微亮,举刀挥斧不敢闲。山高地滑路又险,汗水湿透衣和衫。柴堆草丛解乏困,河水冷馍充饥寒。背着柴梱挪下山,寒月已经悬中天。‘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三) 送粪难 </span></p><p>背斗粪土重如山,汗水流淌举步艰。山路崎岖终有头,苦海难熬到何年?</p><p>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四)犁地难</span></p><p><br></p><p>扛犁赶牛上山岗,赤膊坦胸挥汗忙。只为劳动表现好,早日回家见爹娘。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五)西坡电站 </span> </p><p><br></p><p>开渠引水筑石堰,建成西坡水电站。县上张工作指导,设计施工架电线。电机转动驱黑暗,带动机器省劳艰。能为乡亲管电站,夜夜值班苦亦甜,农村四化要实现,没有知识是空谈!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六) 招 工难</span></p><p>.</p><p>锁门三日不思饭,苦愁前途无期盼。</p><p>欢欣学友招工去,我等列入黑名单。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忆当年》 </span></p><p> 牛幼民 </p><p>西安市第四十一中学,高66届3班,1968~1973陇县八渡公社西坡六队插队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span></p><p><br></p><p>五十春秋弹指间,如烟往事犹昨天。白发老母翘首望,砍柴送粪在陇山。冰天雪地修梯田,山风凛冽刺骨寒。青山绿水依旧在,可叹吾辈巳暮年。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span></p><p><br></p><p>战天斗地忆当年,修桥筑路在关山,河中巨石八人抬,石重地滑人争先。只要天晴皆出工,唯有阴雨始得闲。河滩草庵能栖身,山中野菜来佐餐。蛇鼠人前穿行过,跳蚤蚊虫惹人烦。上山砍柴路难行,採得野果充饥寒。关山草塬美如画,莫忘当年英雄汉。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山下乡有感》 </span></p><p> 陈秦玲 </p><p>西安市第四十一中学,高68届1班,1968—1970陇县八渡公社西坡三队插队 </p><p><br></p><p> 翻山越岭赴陇县,八渡西坡把家安。开山筑路修梯田,北风刺骨透心寒。担粪起步行路难,间苗除草学种田。油莱如茵麦浪翻,菜花香里说丰年。砍柴磨面学做饭,凌凌河里洗衣衫。每逢佳节盼团圆,唯有亲人在陇山。 </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青春难忘的一段记忆》 </span></p><p> 李健民</p><p>西安市第四十一中,高66届4班,1968~1970年陇县八渡公社西坡5队插队</p><p><br></p><p>我们曾经满怀豪情,奔赴广阔天地。尽管时间不长,却经历过岁月的磨励!从自己担水做饭,便开始尝到人生的艰辛,自己上山砍柴历经磨难!我们挑着粪担努力爬坡上山!我们赶牛扛犁耕耘在山间坡地梯田,为修陇关公路我们抬石头挣断铁链!吃不饱,住牛圈,我们体验着先辈创业的艰难!收麦中我们学会了苦干,明白粮食来自不易。麦场中我们挥汗扛着麦装,咬牙向农民兄弟看齐!曾经我们笑傲风雲,以苦为乐,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心胸,寄情陇州的山水之中,不会忘记啊,青春难忘的一段记忆!</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梁翠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西安市第一中学,高66届 2班,1968~1970年长安细柳公社义井大队插队。</span></p><p><br></p><p>苦,农村苦,农民苦,背朝晴天面朝</p><p>土,一天两毛五。</p><p>干,修农田,筑坝堰,一身泥土一身</p><p>汗,盼望能改变。</p><p>难,走也难,留也难,蹉跎岁月世事</p><p>艰,感慨万万千。</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 <h3>  1968年7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大、中、小学毕业生的分配、安排和招生工作。8月,西安市各中学革命委员会,按照上级部署,开始动员在校的老三届学生(即初、高中66——68级)报名上山下乡。</h3><h3><font color="#010101"> 我珍藏 这张照片,拍攝于1968年8月,这是当时我们能联系到的41中高66届4班13位同学在报名插队前的一张合影。其中8位同学相约来到陇县八渡公社西坡大队插队落户,其余5位同学分别在户县、白水、扶风等地插队。这13位同学中,张璐同学(中排左2)于几年前不幸病逝,她没有等到知青插队五十周年这一天,我们对故去的同学表示深切的怀念!</font></h3><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 1968年10月24曰,西安市革委会召开盛大集会,热烈欢送西安市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陕两省革委会和陕西省军区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四十一中首批上山下乡人员赴陇县八渡公社插队落户。 </h3><h3> 10月25日陕西日报第二版显著位置报道了会议情况。<br></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在政府对知青安置未作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1968年11月前后,西安市3200多名老三届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每人都怀揣着一张西安市革委会发给的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批准书,分别来到陇县15个公社插队落户,此外,陇县当地有200余名知识青年分配到棱底下公社插队落户,1975年10月西安市又有1753名新三届知青来到陇具14个公社插队落户,“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陇县农民乡亲畅开胸怀,容纳和接受了近5000多名背井离乡的西安知识青年,陇县农民乡亲勤劳、淳朴、善良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h3> <h3><font color="#010101">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font><font color="#ed230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font><font color="#010101">由此时开始,陕西省各地城镇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12月22日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坚决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的通知》要求各级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安置工作至年底,已有30余万名(其中包括城镇知识青年6.9万余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劳动。陝西日报23、24日连续2天头版头条位置宣传了毛主席这一最新指示,掀起了我省知青上山下乡高潮。</font></h3> <h3>《陝西曰报》报道,1968年12月西安市又有1万1千多名知青上山下乡。</h3> <h3>  我所在的41中和33中数百名知青被安置在八渡公社。八渡公社位于陇县南部,与宝鸡市陈仓区毗邻,距宝鸡市区50公里,距县城28公里,属秦岭北麓林区气候。41中知青分别安置在西坡、杨家庄、高楼和大底村(有少数外校知青)。我们高66届4班有8位同学相约来陇县八渡公社西坡大队插队,还有二位同学在八渡高楼插队,西坡大队插队的高初中34名同学分为6个知青小组,分别安置在六个生产队。</h3><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西坡农户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地不平,出行不是爬坡就是过河,这里流传着一个民谣“累死累活,不给西坡人做活,不是爬坡就是过河。”就是在这样恶劣自然环境下,我们开始了长达数年插队锻炼的知青生漄,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h3><h3> 由于西坡大队坡地很多,架子車又很少,很多农活和曰常生活靠肩担和背扛。 五队、六队和七队知青小组,生活用水主要在沟底一个名叫“南古泉”中取水和担水,还要爬行数百米30~50角度的斜坡,坡地行进中担水,是无法途中休息,必须一口气爬上坡,五队知青郭永和,吉新礼和李健民除了负责小组的生活用水外,李健民同学还每周三次为一位失去劳力的老婆婆担水,深受社员们的好评。 </h3><h3>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另一问题,就是吃饭和做饭,几乎不存在粗细粮合理搭配、计划用粮,往往是分什么吃什么,夏天小麦下来,吃细粮,秋季秋粮下来,吃粗粮,缺盐少油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我所在的三队知青小组有很长时间没見到葷腥,我们利用58年除四害运动学会捉麻雀的方法,捕捉了许多麻雀,大家齐动手,褪毛破肚,又买了一块豆腐,做了一顿雀肉稍子面,虽然味道不那么正宗,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上工时,有时在八渡河滚水垻引水渠中埋下背篓,下工时提出背篓,有时还能捕到很多鱼,回家后用水煮煮,撒点盐,真正吃了一顿水煮鱼。</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西坡七队知青小组女生住房,男同学住在窑洞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各知青小组生活面临一最突出的问题是,必须在每年冬季备足一年的生活用柴,西坡是一个浅山区,能用于生活用柴资源极缺,近处山坡主要有狼牙刺,酸枣刺等小灌木,砍柴时稍不慎手会被刺破,捆绑和背这类柴也很困难。要想找到好柴,则必须过河,上山,爬坡。甚至要步行数十里山路进山砍柴,进深山砍柴则要借架子车,凌晨出发,深夜才能回来。砍柴、捆柴和背柴,有一定的讲究,特别是捆和背环节,必须即要结实扎紧,又要打成活扣,人背着柴在山梁行走或过河时,如发生意外,人和柴捆可即时分离,避免柴捆把人带下山,拖入河,造成人身伤害。当地有句俗语说:“上坡气短,下坡腿软”,背负重达近百十斤重的湿柴上坡、下坡还要过河,其艰难可想而知。上山砍柴有许多不可预料的事发生:二队有位女知青同学初到西坡不久,就坚持与男生一起上山砍柴,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季节里,背着柴从结冰的石头上过河,不慎连人带柴滑入冰冷河水中,由于背柴方法不当,人和柴都跌入冰冷河水中,混身被河水湿透,又舍不得丢弃来自不易的柴,硬是从河水捞出柴捆,把柴背回知青小组,数十年后,提起这段砍柴落水经历仍混身发冷。有一次,七队知青小组全体人员出动,带上了一天的干粮,爬上一座大山砍柴,他们把干粮袋掛在树梢上,然后分散找柴砍柴,谁料到这干粮袋被一群鸟鸦发现,美餐了一顿,这几位同学中午肚饥时,才发现干粮已被掠食一空,回去吃饭路远,只好忍着饥饿继续砍柴,饥肠辘辘翻山越岭过河把柴背回家。 </h3><div> 这是我们常去砍柴名叫"大山"的地方,大山左下方是名叫"小峡"的一个山谷,一股山溪从里面流出,不远处有较深的潭水,小峡的山地属西坡三队所有,纵深有5里地,是我们常去砍柴和干活的地方。</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  分配的粮食,在水电站未建成前,加工面粉主要靠水磨,加工时,人必须守在傍边照看,如果是晚上操作,则需整个晚上守在磨房,水磨房四处通风,冬天磨面,手脚似有冻疆的感覚。(水磨示意图选自百渡百科)</h3><h3><br></h3><h3> 这是水磨磨房</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水磨。</h3> <h3>  分配的粮食如玉米,谷子,荞麦等原粮,脱皮去壳或碾碎,需用名叫碾子的工具,靠畜力或人力转动碾子,去掉原粮的外壳,我们都推过碾子碾过粮食。</h3> <h3>知识青年除了应对生活的压力外,还积极学习参加各种农活,参加那个年代修建大寨水平梯田、农村小水电站、农村小学教育、农业科学试验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活动,同时大批知识青年还投身涉及陇县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项目,他们为国家和农村建设作出的贡献,历史不应忘记!<br></h3><h3> 我们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冬季全大队都开展平整农田的基本建设,当地俗称修水保,各生产队每年有计划对预留重点的坡地进行治理,各生产队知青和广大农民兄弟一起,积极参加修水保劳动,首先在坡地边沿夯实筑堰,靠架子車或人担的方法,在高处取土,运往低处,像蚂蚁啃骨头和搬家那样,西坡大队治理了一片又一片坡地。数十年后,这些平整的土地都发挥了很好生态效益。</h3><h3> 生产队里一项重要农活就是给地里送粪,特别是 在滴水成冰寒冬腊月,全靠肩担给地里送粪,这是城市里长大的年青人未見过也未体验过的农活,数十斤的粪笼压在肩上,站立都不稳,况且行走在坎坎坷坷农田里,只能挺直腰杆,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h3><h3> 夏收是一年最紧张的时期,在山坡地收割小麦,需要打捆背回麦场里。收割山上的麦子,则更是艰苦,早出晚归,自带干粮和水,回家时每人还要背上一捆麦子,不仅走很长的山路,还要爬坡过河,渴了,就爬在河边喝点河水。麦场里碾打收获的粮食装入一种名叫"装子"的长条形的袋子里,近百斤,靠人扛运进粮仓里,分配的粮食,也是靠人肩扛“装子”运送的。</h3><h3> 夏收后不久,坡地和山地开始犁地晒田,种荞麦,许多知青在农民乡亲的指导下,掌握了牛犁地的技巧,学会许多与耕牛“交流”的吆喝声。当地有一农彦,“荞麦种上,核桃硬瓤”,在山上种荞麦季节,是吃青皮核桃的好时侯,犁地休息时,躺在核桃树下,用特制的核桃刀(用大铁钉打成弯形的小刀),挖开青皮核桃,取食鲜美的果肉,无疑是件很愜意的乐事。</h3><h3> 我们很少因私事去县城转转,那些年县里经常召开大会,生产队常派知青参加这样的活动,一天往返行程近百里。</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在陇县我们还見到了在城里未見过的一种农作物,就是大麻,经过处理的大麻,剥取的纤维是制做麻袋、麻绳等麻制品的主要原材料,陇县是大麻主要产地,是当时生产队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收割的大麻首先要整齐堆放在涝池子里沤麻,沤麻很有讲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过早过晚都要影响大麻纤维的品质,从沤麻池中起麻时,无倫刮风下雨,全队人人出动,我们和社员们一起,从水中捞出大麻,不一会全身就会被发酵有味的水浸透,一捆捆麻在河摊上凉晒,然后分配各家各户完成剥麻任务,麻交生产队,麻杆自己留用,剝麻农活主要是在收工和下雨天进行,女同学心灵手巧,剝的又快又好,我们男同学是自叹不如(沤麻等示意图选自百渡百科)。</h3><h3><br></h3> <h3>河边挖的沤麻坑</h3> <h3>从沤麻池里捞出麻捆,就地晾晒。</h3> <h3>利用雨天或休息时间剥麻。</h3> <h3><font color="#010101">  68年我们下乡时,西坡没有通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为了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在政府支持下,西坡在村口八渡河上游修建了滚水埧,抬高了上游水位,修建了引水渠,县水电部门还派出了张鹏壁等技术人员负责勘测设计,各队派出能工巧匠负责线路架设和照明设备安装,西坡许多知青都参加了这一工作。修建水电站,首先要精确计算电机功率、电流强度和电机线径等参数。为解决这一问题,六队知青张建平同学托朋友找到有关农村电工手册和农村户外电路架设等书籍,凭着高中物理学习的电功学的知识基础,认真钻研学习,根据西坡大队农户分布及需求,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了机电设备配置方案,受到县水电工作队技术人员认同和群众的好评。经集体努力,西坡水电站于1969年下半年动工,1970年8月竣工,从而结束了西坡村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此后村里先后引进如磨面机等动力机械,改善了社员群众生活,提高了劳动效率,张建平和一位农村青年刘来堂被推选为西坡水电站首批管理人员,负责电站的维修和运行。白天主要是换着回家吃饭,晚上是每人值班一个星期。晚上12:00以后如果没有负荷就关闸停机。早上4-5点钟再放水合闸。 农村水力发电,往往受到河水流量的限制,存在丰水季节和枯水季节,丰水季节就发电,枯水季节一般在夏季入伏的7-8月和冬季封冻后的12月和1月,这一时期就回生产队参加劳动。 几年来,他们认真钻研水电站管理知识,很快掌握水力发电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保证了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受到社员群众的好评。</font></h3> <h3>引水渠</h3> <h3>西坡水电站遗址</h3> <h3><font color="#010101">1968年,陇县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12中全会指引下”,全县275所中小学全部由贫下中农领导,实现“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公社”,西坡村小学只有县上分来一名公办教师,管理村上不同学龄的孩子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向题,自1969年开始,生产大队着手选用知识青年担任民办教师。侯怀印、吉新礼、李健民、邓亦平、傅剑萍都曾担任过老师,全公社各生产大队都有一批知青走上民办教师的岗位。他们在教师岗位上,根据需要编写教材,竞竞业业作好教学工作,为农民子弟的教育作出了贡献。</font></h3> <h3>出于对农业和生物科学技术的兴趣,我曾在大队办的林场劳动了一段时间。大队林场老场长支持我开展一些农业科学试验活动,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曾经自学了有关园艺方面的知识,学习嫁接果树,以林场种植林檎为砧木,采集一年生的苹果树嫩枝为接穗,用切接的方法嫁接苹果树苗,为提高嫁接成活率,我还用猪油和松香配制成接蜡,嫁接后再涂上点接蜡,成活率明显提高。1968年我从报上获悉解放军战士叶洪海为解决猪饲料的问题,钻研农业科学知识,发明了中曲糖化发酵饲料,解决了猪饲养中的饲料难题,对发展养猪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毛主席曾先后多次接见叶洪海,全国也掀起向叶洪海学习的热潮,新闻媒体对这一技术十分重视,並在全国农村宣传推广。学习了叶洪海的先进事跡,我也产生试一试的想法,得到了林场老场长的支持。我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在西安南院门古旧书店寻找有关微生物的书藉,在大差市口玻璃器皿处理商店自费购买了一批试管、培养皿、酒精灯、广口瓶等微生物培养用品,我在北关一废品商店还意外买到了一根中药房称药材的小称,可以取代天平,我还专程前往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了解有关微生物的知识,一位名叫张淑凤的老师热情接待了我,她听了我的来意后,详细向我介绍了利用微生物糖化发酵饲料的原理和培养方法,还送给我黑粙霉菌种。回到生产队后,我因陋就简,在林场土炕上搭建了一个无菌微生物发酵培养室,用谷糠和麦麸为培养基,利用我们知青小组蒸笼采用间歇灭菌方法,解决了培养基的灭菌问题,微生物培养对温度要求很严,农村条件简陋,无法实现培养室恒温控制,我采用每2小时观测一次,温度不够,就往火炕里添些柴加温,温度高了,则通风降温,连续几天不眠,守在培养室观察,几天后,培养的粙子酒香四溢,获得了成功,我还在林场和农户饲喂的小猪上试验,取得与中曲发酵饲料相同的效果,这也是陇县首次研制成功的糖化发酵饲料。当年帮助我的微生物学专家张淑凤老人现已九十多岁高龄,她可能会忘记近五十年前,她曾经热情帮助过一位从陇县山沟来的知识青年从事农业科学试验的往事,但这位老专家的名子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我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从1968年10月起,陇县革委会全县动员,进行陇关公路大会战,费时18个月,投工1547万个工日,修建大、小桥梁16座,涵洞137道,挖填土方96.3万立方米,开炸石方26.6万立方米,路基砌石4.1万立方米,砌筑河堤3处达220米,改变河道4处计800米,于1970年5月建成通车。在整个会战期间,陇县各公社插队大批知识青年都被抽调参加了这一巨大工程,工程由各公社分段摊派,民工由派送生产大队记工分,自带粮食,自已办理伙食。八渡公社摊派施工地段是扫帚滩地段,主要是砌筑河堤,修建涵洞。我和李建民,郭永和,王青风,牛幼民,余全德,张弘等一批西坡插队知青同学先后参加了这一工程。</h3><h3> 修路工地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住的是废弃的牛圈和茅草临时搭建的庵棚里,有时一曰三餐吃的是稠包谷糁,知青写的一首歌谣是当年筑路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无油日子寻常过,蔬菜全靠上山采,芹菜韭菜野黄花,更有香椿来佐餐,偶而偷闲上山转,运好能得草莓偿。”</h3><h3> 我们的工作是将石料场的巨大石条抬到施工现场,或砌筑河堤拓宽路面,或修筑涵洞,石条重约800斤左右,需8个人抬,抬石条的工具是工地称为“公道”的一种杠子,杠子前后端各横捆2个横杠,横杠两端各1人,用铁链捆绑石条,行进时,必须八人同时用力,谁偷懒谁不用力,石条重力就会向不用力一端倾斜,因此,这种多人使用的抬扛就有了“公道”一说。喊着号子,人人挺直腰杆,蹒珊行走在凸凹不平的河滩地里,压断抬扛、挣断铁练是经常发生的。</h3><h3><br></h3><h3><br></h3> <h3>现在关山草原已成为陕西著名旅游景点,当我们乘车沿着这条大道前往景区旅游时,可曾想到当年筑路民工的艰辛。</h3> <h3>段家峡水库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兼发电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设计容量 1580万立方米,是千河源头最主要的水库。这一水库于1970年动工,1972年竣工蓄水运行,2006年12月经省、市相关部门验收,现已成为陇县旅游景点。水库建设期间,仍采用全县大会战的形式,由各公社摊派民工,各公社大批知识青年(男女)都参加了这一工程建设,由于施工区域有限,参加民工人数较多,居住条件极差,大通铺往往是人挤人,知青民工中流行一个笑话,说的是睡覚翻身时,必须喊一声一、二,才能翻个身。工地主要工作是运土压垻,由于当时缺乏施工机械,全部靠人力运土填土,人力压坝建起的一个蓄水大埧。</h3><div><br></div> <h3>1969年~1972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工业学大庆”的时代背景之 下,从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开始到陝西关中眉县汤峪变电站,开始建设中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天关(刘家峡—天水—关中)线,全线长533千米,实现了 输变电工程设备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壮举,成为中国电力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陕西这条高压线架设,是从陇县关山入境,从层峦叠嶂关山横空而过,穿过2200米关山高海拔山地,越过丘陵坡地,跨过多条河流,经陇县境内约70千米。当时,大批知识青年(男女)都参加了陇县境内330千伏高压线的架设。知识青年和农民工每天早上自带干粮,由汽车运到施工现场,架线时每1米线站1人肩扛着高压线,每人手持丫形树枝,休息时,把线架在树叉上,靠肩扛人拉把线布好,然后再把线牵引拉上数十米高压线塔架上。短暂休息时,自带干粮充饥,每天早出晚归,由生产队记工分,没有什么补助,正是由于广大民工和知青的共同努力,陇县境内施工按期完成。</h3><div><br></div> <h3><br></h3><div>在与农民乡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农民乡亲问寒问温,知青没有吃的,乡亲们送来热饭热汤,农民有好吃的总是给知青小组送上一些,手把手的教我们农活。各种劳功工具锨、镢、锄的把手,选择什么样木材最好,很有讲究,这些木材在山上都能找到,这些农民兄弟总是热情帮我们上山寻找合适的材料,阴干后又帮我们安装好,甚至吃青皮核桃的核桃刀也热情帮我们做好。上山砍柴,又是农民乡亲教我们怎样使用铁镰,怎样捆柴,怎样背柴,陪着我们上山实践。有一次三队一位猎手在小峡护秋时,打了一头麂子,在山上煮了一大锅肉,馬上托人给我们捎话,我们几位知青连夜赶到小峡场房,大块朵颐,饱攴了一顿和鹿肉一样的山珍野味。乡亲们的热情温暖着这些远离父母年青人的心,与农民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几件发生在知识青年与农民乡亲之间的友谊,数十年来深深感动着我,久久不能忘记。</div><div> 1971年冬,一天深夜,下着大雪,在西安探亲的西坡六队知青突患疾病,被连夜送往西安第五人民医院急诊室救治,经诊断系急性腹膜炎,胃穿孔,需立即手术治疗,不巧的是老母亲远在甘肃兰州探亲,身边只有一位年幼妹妹和一位邻居,照护病人实有困难。在这一困难时候,西坡六队农民刘全声同志外出参观,途经西安时专门来到家里探望这位知青时,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即退掉回陇县车票,留在病房帮助照护病人,不能按时回队,迟一天扣一天工分,一周后直到病人手术好转,刘全声才返回了陇县,数十年来,这位知青同学一直记着此事,不曾忘记这位农民兄弟的深厚情谊。</div><div> 有一次,西坡三队老农张锁锁突然病重,急需送东风公社地段医院救治,我和侯怀印同学立即借来架子车,在车子车铺上被子,把病人抬上车,拉着架子车急行了20多里,将病人送到了东风公社地段医院救治,直到缓解后才把病人拉回队上。</div><div> 知识青年们虽然陆续离开了生产大队,但无论去了何方,深厚友谊把知青和农民乡亲紧紧连在一起,知青同志们像关心家乡一样关注陇县新农村的建设,牵挂着农民乡亲的生活,总是想法设法回到队上看看,我们曾多次回村探望乡亲,对体弱有病的老人尽尽心意。</div><div> 这张照片是1995年,我(右1)和西坡几位知青专程回西坡探望农民乡亲时,与七队农民乡亲的合影。</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我经历了那个年代发生的许多荒唐事,目睹了诸多怪现象。</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提升到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高度来认识,应届毕业生的家长往往面临机关单位问责,街道居委会上门核实调查,铺天盖地的媒体與论等等,有许多知青是怕给家长惹上麻烦才报名插队的。</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知青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上,招工,需要“贫下中农推荐”,需要公社批准盖章,能否接受还需要招工单位确定,任何一环节受阻,知青只能留在生产队当农民,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拿所谓出身说事,说你红,你就红;说你黑,你就黑。看你顺眼,你就红;不顺眼,你就黑。就连砖厂和煤矿招工,也要政审,除了当农民不政审,几乎各行各业都政审。有些坏人,正是打着所谓“政审”和“招工”的晃子,干着迫害知青的勾当。知青下乡容易,回城难,因病回城也难,我们西坡大队有位同学常年在外参加陇关公路、段家峡水库、330千伏超高压线等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因劳成疾,已不适应参加重体力劳动,西安市和宝鸡市有关医院巳出具不适宜参加重体力劳动证明,具备回城治病的条件,西坡生产大队和八渡公社都已盖章批准,可是陇县知青办某办事人员就是不盖章。从西坡大队到县城往返近百里,这位同学每天步行往县城跑一趟,为盖一章连续跑了七天,累计行程近700里,最后等到县知青安置办某负责人,用了不到10分钟加盖了章子,类似这样的事例不一而足。 有句话说的很好,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但我们能把握现在。知青插队岁月是我们每位知青难忘的一次人生阅历,回忆过去,则更应把握好现在,首先安排好我们的退休生活,教育好后代子孙,知道老一辈曾经的艰难,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和机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振兴努力奋斗!</p>